上一次我们讲了希律亚基帕二世的生平,他和史学家约瑟夫以及罗马人的关系。这一次来说说他的家庭,尤其是他和他的亲妹妹百尼基之间的关系。也谈一谈使徒保罗与他们在历史上的交集事件。
亚基帕二世的家庭
亚基帕二世(Herod Agrippa II 主后27-93/100)是亚基帕一世的长子;百尼基是亚基帕一世的长女(主后28-?)。他们都在罗马出生长大,之间相差一岁,他们的母亲是Cypros II(主后10-50)。他们的父母亚基帕一世和Cypros II是表兄妹。
参考:https://en.wikipedia.org/wiki/Cypros_(wife_of_Herod_Agrippa)
亚基帕二世生于主后27年,在他17岁那年,父亲亚基帕一世离世。这之前他一直生活在罗马,在父亲死后又在罗马生活了十多年,然后才回到犹太地做王。他一直在罗马受教育,生活上不可避免地沾染了罗马人放浪的作风;但他为了回巴勒斯坦执政,也必须熟悉犹太人的风俗文化。史学家约瑟夫说,亚基帕也算是一位文学家,曾写了六十二封书札,信的内容显示出他对犹太人的历史非常熟悉(犹太战争,Vita,364)。
百尼基(Berenice)出生于主后28年。她是亚基帕一世的长女,比亚基帕二世小一岁,他们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妹。“百尼基”的意思是得胜的。 百尼基外貌非常美艳,称得上倾城倾国。
他们同父同母的弟妹还包括:米利暗三世(Mariamne III),生于主后34年;土西拉(Drusilla)生于主后38年;此外他们还有一位早逝的兄弟德鲁苏斯(Drusus) 。
百尼基在其兄希律·亚基帕二世的宫廷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政治上很有影响力。他们兄妹二人常常共同处理很多重要事务,包括上次简单提过的、参与保罗在凯撒利亚受审事件(参考徒25:12-26:32)。等一下还会做更多的介绍。
百尼基(Berenice 主后28-)的婚姻
百尼基与其兄长希律·亚基帕二人从小在罗马长大,也沾染了罗马人的一些败坏习气。
首婚:百尼基在13-15岁之间,嫁给了亚历山大城犹太领袖的儿子马库斯(Marcus Julius Alexander)。因马库斯英年早逝,她的这段婚姻很短暂 。
与叔父的婚姻:百尼基在丧偶后,在主后44年前后,再嫁给了她的叔父查西斯王(Herod of Chalcis)。查西斯王是亚基帕一世的弟弟,他们的婚姻属于叔侄联姻。他们养育了两个儿子。查西斯王于主后48年去世。
与兄长同居:丈夫去世后,百尼基回到哥哥亚基帕二世的宫廷,与哥哥同住,并在政治事务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这期间也传出了两人有非正当关系的流言。Wikipedia+1Wikipedia+1
再嫁再离婚数次:为平息各种传言,百尼基还嫁给过基利家王波利蒙二世(Polemon II),但二人感情不好,不久后便离婚,百尼基返回兄长身边 。
百尼基也曾改嫁西西里王多利买(西西里王普拉慕),不久又离婚,又回到兄长亚基帕二世身边,并常常以王后的姿态与亚基帕二世一同在公众面前露面。
罗马将领的情妇:百尼基不但与犹太贵族宗亲的关系混乱,她在罗马时也是绯闻不断,比如与维斯帕先(Vespasian,提多将军的父亲,罗马皇帝)行暗昧之事。后来又与提多将军及犹太地区的总督非斯都有染。
提多的情妇:到了第一次犹太—罗马战争期间, 百尼基与维斯帕先的儿子,当时的统帅、后来的罗马皇帝提多(Titus,主后39-81年)爆发了恋情,闹得沸沸扬扬。
当犹太/罗马战争结束后,在主后75年,亚基帕二世陪同百尼基前往罗马,期望能让百尼基与提多再续前缘。但罗马城广传他们兄妹二人乱伦的丑闻,罗马百姓十分厌恶他们,提多将军只得将他们遣返。
主后79年,提多登基成为罗马皇帝,百尼基再次去到罗马,期望能成为皇后。但罗马民众对她十分反感,迫使提多再次遣返了百尼基。
亚基帕二世在政治上长袖善舞,但是私生活十分败坏不堪,与亲妹妹百尼基长期保持混乱关系。美貌动人的百尼基在伦理道德上也是败坏无耻的。提多于主后81年去世后,百尼基从此下落不明 ;也有史书说,她又重回兄长亚基帕二世的怀抱。
亚基帕之妹土西拉
顺便也说一下百尼基的妹妹土西拉(Drusilla),土西拉的意思是“露水所洗的”。她虽然不如百尼基那样倾城倾国,但也长得美丽动人。土西拉是希律亚基帕一世的小女儿,希律亚基帕二世(即25:13的希律亚基帕)的小妹。据说她与姐姐百尼基之间彼此嫉妒,关系并不好。
据约瑟夫所记(古史,20:7:1-2),当时在敍利亚北面有一个罗马的附属小国埃梅萨(Kingdom of Emesa,在今日叙利亚的霍姆斯)。土西拉在15岁时,成为埃梅萨的国王Azizus的情妇。不久土西拉看上了权势更大的罗马行省总督/巡抚腓力斯((Antonius Fe1ix,AD52-60),于是嫁给他,成了腓力斯的第三任夫人。其实按照犹太律法,犹太女子不应该和外邦人通婚。但是对土西拉而言,权力的吸引力显然高过了律法。
稍微解释一下当时的行政划分:在希律亚基帕/安提帕一世过世后(主后44年),罗马政府将巴勒斯坦地区划为一个行省“犹地亚”,由总督(procurator或governor)全权管理,督府设在该撒利亚。在主后52年,因前任巡抚库马纳Cumanus的失职,腓力斯从副职调升为正巡抚,是罗马政权在犹地亚的第二任巡抚。他在任上有八年。
罗马史家塔西图/Tacitus评论腓力斯说:他的权力像土王,头脑如奴仆。因为他曾经给罗马皇帝革老丢的母亲Antonia做过奴仆,后被蒙革老丢赐予自由身,便取主母之名为己名。约瑟夫记载到:出身卑贱的腓力斯,在任上曾经组织过暗杀,铲除异己,可谓劣迹斑斑。使徒保罗一开始就是在腓力斯的手上受审。后来因犹太人向罗马皇帝凯撒投诉腓力斯的诸多劣迹,罗马当局将他撤下。在主后60年,换上了新任总督非斯都,非斯都虽然只作了两年总督/巡抚,却是一个秉公行义的罗马官员。
非斯都开庭审保罗
罗马律法要求,新上任的巡抚需将前任巡抚未尽之案件尽早完成,所以非斯都上任不久,就在该撒利亚(总督府所在地)审讯保罗的案件。
非斯都是一位严明清廉的巡抚,作事敏捷、公道,与腓力斯的行事大相径庭。因他维护罗马律法的公正(徒25:16),保罗对他也颇为尊敬(徒26:26)。
当时亚基帕/安提帕二世和百尼基来探望新巡抚非斯都,他们的妹妹土西拉也与前任巡抚腓力斯一起来听审,这是《使徒行传》第25和26章所记下的内容。
罗马律法史家Sherwin White认为,控告保罗的犹太人,是以政治案件的名义指控保罗触犯了罗马律法,因此期望罗马巡抚按照反叛罪重判保罗。然而在审讯的过程中,所有指控的证据都显出其行为都属于宗教性质。
这就令总督非斯都很困惑,于是他请了亚基帕二世来听审,协助他做出判断。《使徒行传》25章描述亚基帕二世和百尼基 “大张威势(fantasy)而来”。他穿上朝服,带领“众千夫长和城里的尊贵人进了公厅”(徒25:23),堂而皇之在堂上听保罗的“分诉”。
这次保罗在罗马官长前的“分诉”,按照圣经的记录、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次。他趁此机会为神作见证,并且以“王啊”一词为“分诉”段落的开始。庭审之后,巡抚非斯都和众官在后堂召开临时会议,他们的结论与先前各次审判结论相同,都证明保罗是清白无罪的。……
暂且放下使徒保罗的案件,回到土西拉的生平。民间相传,在维苏威火山爆发那年,土西拉和她的幼儿亚基帕一同葬身于岩浆之下。
初代教会
最后还想提几句:使徒保罗和早年信徒,面对的是一个腐败的希律世家王朝,他们砍了施洗约翰的头、屠杀伯利恒的男婴、曾审判耶稣基督,想杀死耶稣(路加福音13:31),又处死了使徒雅各,囚禁了彼得(路 3,可6),抓捕了保罗。希律王家族的手上沾满了初代教会信徒的鲜血。
希律家族的政治权力在希律亚基帕二世手里完结了。当犹太人的起义被镇压、耶路撒冷被烧毁之后,亚基帕二世也失去了他的权位,只好迁居到罗马当寓公。
这位末代希律王在罗马逝世,沒有留下後裔。在希律亚基帕二世死后,希律家族作为罗马附庸王朝的角色,随之告终。而受他们逼迫的基督教会,却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开枝散叶,长成了参天大树。
这几次介绍的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的生平,和他的史学巨著,可以作为圣经的辅助文字资料,帮助人们更了解耶稣在世前后两百年巴勒斯坦地区的历史,也更相信掌管人类历史的,不是君王和地上的强权政治,而是人类的创造主和祂的儿子耶稣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