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走进老年生活

(2025-04-12 03:44:14) 下一个

走进老年生活

2025年4月

2008年之前,我一边在学校教书,一边做各种各样我十分感兴趣的咨询科研项目。2008年席卷美国的金融危机开始波及到我的咨询科研项目的资金来源。到了2010年,我丧失了手头的所有咨询研究项目。我本来并没有一个强壮的身体,到了那年,我64岁,身体健康和精力已经开始衰退了。我想,这是上天可怜我,专门如此安排了我的命运。这样,就只剩下在学校专心教书了。为了减少教课的负担,2009年至2013年出任了系主任。2013年9月我辞去系主任一职并和学校签订了向退休过度的合同,由每学期教三门课递减到每学期教一门课。与此同时,我也不再从事任何学术活动,不再参加学术会议和做学术报告了。

***

1991年我来这所马里兰州立大学任教时,和马里兰政府签订的合同中明确有一条:我如在学校工作满25年,退休之后,马里兰州政府将继续給我和我老婆提供终生医疗保险补贴,和没有退休时的补贴一样。掐指算来,到2016年9月1日,我就工作整整25年了。我一天也没有多做,就正式退休了。这样,我和老婆看病的问题就永远地解决了。

2012年3月我开始领取社会保险金,老婆则于2020年2月开始拿社保。2016年退休之前的一项重要事情是家中财政的合并精简。我们把老婆和我所有的几家银行账户统统合并到了一家银行。把老婆和我手头的几张信用卡统统取消了,只留下了一张。我们把散在几家投资公司的股票、共同基金、退休金等也统统集中到了TIAA和一家投资公司;同时,我们不再买卖股票和共同基金了。这样,我们基本上就不再为钱财操心了。

这其中最大的一项精简是2012年6月把1992年买的城里家的房子卖了。亲朋好友们都为我们惋惜,说那栋房子地点太好了,离地铁站步行只要10分钟。我们自己当然对这个城里家更是充满了感情。老婆和我在这个城市认识、结婚、生女儿。我靠着这个城里的家在城里为美国政府做咨询研究,这里有我相好的同事,老婆和我的很多亲朋好友都住在这一带。2010年后,我因为丧失了所有在大华府地区做咨询研究的项目,这个城里家的使用率就变成了零。我们把它出租了两年,发现当“地主”其实不如当“长工”。赚得的一点点租金实在微不足道,所以就毅然决然地把它卖了。

1997年我们买下的这个南马州的家园,号称乡下家,3.5英亩,合21亩多,正好不大不小。不是太大而望而生畏忙不过来,也不是太小没有空间去折腾而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乡下家离美国首都华盛顿1.5小时车程,在马里兰州最南端的一个小镇里。马里兰的最南端可以视为一个大半岛。西南边是从首都华盛顿流淌过来的浩浩荡荡的波多马克河(Potomac River),东北边是连着大西洋的一望无际的切萨皮克海湾(Chesapeake Bay)。乡下家就在波多马克河的一条叫做圣·玛丽河(St.Mary’s River)的支流的上游边。圣玛丽河从我们家的后院的东面由北向南静静地流过,随着切萨皮克海湾的潮汐有节奏地一高一低地喘息着。院子的其他三面被高大的树林环抱着。我们因怕飓风的袭击,2012年5月把我们房屋四周的参天大树请人来砍掉了一圈。2013我们夫唱妇随地自己把路边较小的树砍了一百多棵。2023年5月第二次请人来把房屋四周的参天大树又砍掉了一圈。

我们1997年买下的这栋房子本是个5000多平方英呎(合不到500平方米的样子)的全木木屋。原来连带着一个游泳池,但保养起来太费力而且使用率太低,2002年我们决定把它拆除后换成了一个大甲板阳台。前后门的门廊屋顶因坡度太小而排水不力,2001年12月我们把它们换成了铜顶。几年后,2007年12月又更换了整个房子的所有屋顶。因全木木房不堪木匠蜂的肆虐,2004年8月我们給全部的外墙装上了壁板(siding)。其后2008年和2009年又把屋檐的排水沟(gutter)换成了永不堵塞的最新设计款式。2019年元月我们把厨房的台面换成了大理石、12月把卧室和贮藏室等处换成了硬木地板。2019年6月和2021年元月我们把家中的五个地热中央空调机先后换成了新的,2022年4月把另一个空调机翻新了一下。2020年10月翻修了一个洗手间,2023年修善了房屋下的爬行空间(Craw Space)并把前后院停车场和院子里的车道重新铺设了沥青。2024年把卧室洗手间的马桶换成了最现代化的智能马桶。2025年2月至3月我们在室内装修了电梯,从地下室车库到一楼再到二楼。

这样,我们自认为屋里屋外都基本上休整好了,晚年的居住应该不会有大的问题了。

***

退休之后做的最高兴的事情莫过于写一些自娱的东西。虽然写出来的东西,自己也不甚满意,但回忆往事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把人生走过的路整理清楚总有一种自我满足的成就感。这大概就是人们说的年轻人充满了对未来的幻想而老年人则是满脑袋对过去的回忆。过去的一切,无分酸甜苦辣,回忆起来,都是甜美的。

退休前后做的第一件大事是寻根。为此,2013年5月我一人去了苏州东山,2015年6月又携妻女同去一趟;2014年5月与二姐姐同去了南京档案馆,2017年2月和专程从北京赶到南京来的堂妹又同去南京档案馆一趟;2013年5月我去了上海图书馆等地。2011年打印并加注了《德成家谱并注 —— 涵盖1776年至1926年》。2012年编撰了《德成后裔家谱 —— 1840年至2012年》。2010年5月和大姐姐专程去贵阳看望了那里二伯伯一大家人,2013年5月把南京和北京两地的亲戚们邀请到南京聚会了一次,其后写了“德成后裔癸巳大聚会始末”和“癸巳寻根记”。2016年写了“我和’世和堂’的缘分”。2017年2月写了“丁酉与堂妹赴宁寻根记”。2013年5月在上海图书馆购买了66卷《吴中叶氏族谱》,涵盖了从公元前480年到公元后20世纪初的2千余年的家谱。这样,我算是基本上弄清楚了家族的来龙去脉。母亲那一方面,也做了一些专研,2022写了一篇题为“纪念外婆邵秀贞”的文章。

第二件大事是整理了父母及早年去世的小姐姐的生平,包括父亲的日记,父母的相片和信件,文革时写的交代材料等;以及小姐姐的相片、信件、论文、思想汇报等。2003年写了“《晚苑香》的由来”、“母亲打麻將二三事”、“先母常用语拾遗并注(稿)”和“A Debt Collection Devil (讨债鬼)”等文。2010年南大纪念父亲诞辰100年时为南大校刊写了“回忆父亲生前二三事”和“父母生平缩影(1929年-1986年)”。2011年把父亲的日记扫描后编辑成《父亲的日记》并赠送给了南大档案馆。同年还写了几篇有关父母的小杂文:“给李得弟送礼”、“第三代名字的来源”、“吃鲍鱼的故事”。2011年专程去兰州为小姐姐扫了墓。2012年编写了有关小姐姐的两册书:《小姐姐生平影集》,和《小姐姐纪念册》,包括撰写的“小姐姐”一文。2019年写了“父亲和165计算机”和“父亲的交代材料”两篇文章。

写作的第三件大事是几十年来一直盘算着想写的我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终于于2020年至2024年间写成了《在中国的一场噩梦》及编辑了所附的文件和相片集各一册;又使用AI帮助翻译成英文版并请同事唐纳德·斯塔比尔(Donald Stabile)教授作了全文的修改。同时把2011年写的“和父母三姐吃鲍鱼”,2016写的“一把小提琴的故事”,2022年写的“吃蛇肉的故事”,2023年写的“大小便和叛国投敌”和“南大从前有个小陶园”五篇文章收编成《文化大革命的回音:五個家庭和個人的小故事》一书。两书均放在Amazon.com上出售。

自娱写作的第四方面是就认识的人和事以及一时兴起的杂感写的东西。1995年就开始零零碎碎地写了几篇。退休后,成了时间的大富翁,自然就写得更多了。按时序排来,除了本文中前后提及的文章之外,还有诸如1995年的“愚公移山新编”,1997年的“颐和园和香港新史”,2004年的“南师附小的老师和同学们”,2005年的“悼辞”,2008年的“致计算51班全体老同学”,2009年的“四市之聚始末”,2018的“单耀直和单为直的故事”和“诗元赴美纪实”,2019年的“值得南京大学记住的陈毅人”和“太监论性生活”。2021年的“一生至今的年收入”,以及2024的“缅怀刘宾雁”和“我在美国经历的十二次总统大选”。

还有一长串列出的想写但还未写的,如即将写完的“在美国做白内障手术记实”,下面打算写的“美国的14位总统和我的命运”,“八十有感”,“如何离开中国”,“如何在美国取得博士”,“如何在美国找到工作”,“如何留在美国成为公民”,等等。

第五件事是整理老相片和相关文件,分门别类地编辑起来,印刷装订成册。2024年和2025年编成了《乌克兰八个星期》、《南非六个星期》和《冈比亚一个月》三本书。未来还准备整理出记录女儿成长过程的一个系列:学龄前、蒙特梭利(Montessori)、小花(Little Flower)小学、瑞肯(Ryken)高中、资优青少年中心(Center for Talented Youth,简称CTY)、斯沃斯莫尔(Swarthmore)学院、直到她婚前和婚后。还准备整理出我们一家三口在女儿离家前一起旅行的系列。最后是其它各个专题和按时序编撰的手头所有的全部相片,诸如开关厂岁月、南大岁月、威大岁月、乔大岁月等。

第六件事是整理老信件、老文件和半个世纪的日记,复盘人生走过的路。这方面的事已经做了一些,大部分还有待未来去做。

2017年2月开始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退休后的生活,每年基于这些记录编撰一本《心书》。2022年在文学城开户开始发表我写的某些文章。

***

写作之外的,生活的内容也相应地改变了。每天从早到晚,只做自己喜爱做的事情。我本是个爱做家务的没出息的庸人,最爱过凡夫俗子的老百姓日子,买菜烧饭上馆子,砍树劈柴推草,种花种菜,等等。

第一,读书。退休前,每每看到喜爱的书,就买回来放在书架上,心里盘算着退休以后就可以一本一本地去看。不料到了退休后视力明显下降,我想,我得把眼睛省着留给写东西时用,就没敢大看特看。话虽如此说,好歹还是看了一些。举几本书为例,我最喜爱的首推杨绛所写的东西,从内容到行文都合我的口味。我收集了她写的各个小集子,反复读了几次。高行健的文风非我所爱,我把他写的“一个人的圣经”英文版《One Man’s Bible》读了。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写的《伊斯坦布尔(Istanbul)》是我十分喜爱的,英文版的和中文版的都看了。其它因喜爱而买了中英文两个版本的有:影虹的《饥饿的女儿(Daughter of the River)》,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的《黑暗的心(Heart of Darkness)》,乔治·奥威尔的《1984》和《动物农场(Animal Farm)》。其它诸如马建写的《红尘》、李必雨的《亡命异邦》、沈复的《浮生六记》、还有英文版丹尼尔·汉南(Danniel Hannan)的《创造自由:英语国家如何塑造现代世界(Inventing Freedom: How the English-Speaking Peoples Made the Modern World)》、英文版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的《忏悔录(The Confession)》也都是我读后感触颇深的书。当然还有章诒和、梅志、戴煌、康正果等人写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矣。

最近,做了白内障手术后,视力焕然一新,余生读书当不成问题了。所买的几个书架的书也不会白买了。今后不但要看书,每看一本还应该写点读后的心得笔记。

第二,旅行。和很多人退休后着重旅行相反,我和老婆选择了减少旅行最后走向了不再旅行。本来,老婆是个一动不如一静的人,我自幼爱好旅行,为了女儿的成长,老婆将就了我,结婚生了女儿后,每年要去两三个国家。到2015年女儿离家上大学,从此远走高飞了。老婆表示她只对探望女儿和年迈的父母感兴趣。我则“娶鸡随鸡、娶狗随狗”,心中的旅行虫子渐渐也都被老婆掐死光了。

话虽如此说,实际上还是外出旅行了几趟,特别是刚刚退休的那几年。很多旅途的目的是为了写我想写的文章而行的。2014年5月和两位老姐去了杭州乌镇西塘,还和老友夫妇去了温州和温岭。2015年6月携妻女去了祖籍苏州东山。2016年独自一人在东三省跑了一趟。2017年2月沿着文革中我从西安逃跑出来的路线重新又走了一遍,回来写了“重返凭祥”一文;7月再次去西安,拿到了在当年工作过的小工厂的档案并重访了当年蹲过的陕西省第一监狱,回来后写了“丁酉年西安之行”。2018再次去西安,和当年的一位大学同学去了他陕北的老家后经内蒙玩回了北京,其后写了“戊戌京陕蒙之行”一文。2019年老婆和我决定在美国和加拿大做最后一次长途自驾行,看望各处的老朋友。这以后我们基本上只去北京探视老婆90多岁高龄的父母和去苏格兰看望在那里安家的女儿。2020年2月疫情袭来,我们从北京仓皇逃回美国,回来后写了“庚子年春节病毒逃亡纪实”。2023年岳母大人病重我们再赴北京,我回国后写了“癸卯歲末北京行”,那应该是我今生最后一次去中国了。

第三,种花种菜。咱家院子里的花在亲朋好友中最享有盛誉的莫过于满园的素心腊梅花了。2003年前后南京的老姐给我捎来了几颗南大校园里的蜡梅种子。老婆于2005年春把蜡梅籽播入花盆中,顺利得以发芽出苗。播种七年后到了2011年12月中旬,我们第一次见到了家中的腊梅花。此后越开越旺,从一开始的三四棵发展到如今的满园蜡梅。就此我2014年写了“三度腊梅花儿开”一文,2016年又写了“家有腊梅花”一文。老婆喜爱种花,而且有著名的绿手指,室外室内种植的花还有鸢尾花,福禄考花,杜鹃花,君子兰,吊兰,球兰,虎刺梅,昙花,茶花,蟹爪兰,海棠花,等。

房屋的南面,原有的三棵参天大树于2012年砍掉后,修建成了一个菜园子和香料圃,种植各种家乡蔬菜和当地的香料。“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轮番种植的蔬菜有:故乡南京人之所爱的菊花脑,马兰头,韭菜,芦蒿,鬼子姜,豇豆,西红柿,黄瓜,大葫芦,小葫芦,冬瓜,南瓜,丝瓜,不胜枚举。种植的香料有:牛至,百里香,迷迭香,罗勒,鼠尾草,薄荷,枸杞,大蒜,难以尽列。2014年10月写了“我们的菜园和香料圃”一文。

第四,烧饭做菜。我本是个好吃之徒。家中日常所做的美味菜肴,信手写来,计有烧卖,花卷,馒头,粽子,糍饭包油条,发面芝麻酱糖饼和发面葱油饼,红菜头汤,油泼辣子酸辣宽汤面,羊肉沫胡萝卜丝、韭菜或荠菜饺子,各式意大利会饭如绿酱烩饭(pesto risotto),各式意面(pasta)如蛤蜊绿酱意大利面条,中国的炸酱面,煎萝卜端子,煎藕饼,煎韭菜卷,红烧牛腱子或牛排骨肉,椒盐鸭翅,炒胡萝卜丝,沙茶豆腐羹,肉末酸豇豆,雪菜蚕豆瓣,咖喱饭,阿拉伯扣饭(maqluba),酱油蛋炒饭,皮蛋嫩豆腐羹,红烧肉卤鸡蛋,玉米面麦芬(muffin),爆腌介菜炒青豆,沸水烫海虹,肉丝木耳炒彩椒,煎螃蟹糕,炕山芋,爆腌芥菜炒肉丝,郫县辣酱烧茄子,烤法国土豆片,烤康奥尔小母鸡(Cornish hen),天下最好吃的牛尾汤,空气炸锅炸薯条,清炖山羊肉,涮羊肉,煎饺(锅贴),煎牛排,桂花酒酿芝麻汤团,韭黄或雪菜肉丝炒年糕,酸菜猪肘汤,皮塔饼三民志,烤爱达荷土豆,爆米花,各种蘸酱,萝卜糕,法国吐司(Tostatas francesas),三葱烧带皮蚕豆,芝士翻一翻(cheese turnover),蜂蜜上光的小胡萝卜(honey glazed baby carrots),红烧自钓鱼,土豆汤,茨菰红腐乳烧肉,Hispanic Rice (美洲西班牙后裔的米饭),韩国的凉拌杂菜粗粉条(Japchae),智利鲈鱼(Chilean Seabass),南京的十样菜,清炒菊花脑,煮状元豆,翡翠珍珠园子,本家沙拉(House Salad),印度的羊肉沫烧嫩豌豆的克马(keema),印度的烧肉块提卡(tikka),印度的菠菜糊糊(Palak Paneer),黎巴嫩碎麦(bulgur)沙拉也叫塔布勒色拉(tabuli),鹰嘴豆泥或胡姆斯(Hummas),西班牙冷汤(Gazpacho),等等,等等,难以一一例举。而且,我们不断地变换着还不断有所新的开发。

2023年做了各种面包:法棍、德国的椒盐卷面包(pretzel buns),意大利的拖鞋面包(ciabata)和佛卡夏面包或叫做意式香草扁面包(focaccia),犹太人的哈拉面包或叫犹太辫子面包(Challah)。2024年做了各种南方人爱吃的米糕:薄荷味的、桂花味的、玫瑰味的、芝麻味的和抹茶味的;还做了一系列不同口味的牛轧糖(nougat):薄荷的、桂花的、玫瑰的、芝麻的、抹茶的,分别配以松子、奶油果、核桃或胡桃、蔓越莓或葡萄干等。

2014年写了“从南京的什锦菜说起”,2020年写了“家中美食谱”。

第五,吃馆子。美国的各种餐馆自不须赘述。我们更有心吃遍全世界:越南的、缅甸的、泰国的、菲律宾的、印度的、尼泊尔的、巴基斯坦的、阿富汗的、土耳其的、伊朗的、叙利亚的、黎巴嫩的、也门的、耶路撒冷的、阿拉伯的、埃及的、摩洛哥的、非洲的、墨西哥的、秘鲁的、萨尔瓦多的、巴尔干的、乌兹别克斯坦的、俄罗斯的、法国的、意大利的、西班牙的、日本的、韩国的等等,只要发现一家没吃过的某国家的餐馆,就必须登门造访。外出旅行时,无论是不同国家还是不同地区,我们之最爱,必为当地有特色的食品。

我们还计划着吃遍华府地区的米其林星级餐馆。2024年12月我们去了Fiola(意大利),计划2025年6月去Albi(中东)和12月去Metier(法国),2026年3月去小珍珠(Little Pearl,现代)。再其后,打算以每年三家的速度扫荡华府地区所有的20多个米其林餐馆:Bresca(美国),Causa(秘鲁),Dabney(美国),El Cielo(哥伦比亚),Gravitas(美国),Imperfecto(拉丁美洲),Inn of Little Washington(三星,美国),Jont(二星,现代),Kinship(法国),Masseria(意大利),Mita(拉丁美洲),Minibar(二星,现代),Pineapple & Pearls(二星,现代),Rania(印度),Reverie Rooster & Owl(现代),Rose’s Luxury(现代),Shushi Nakazawa(日本),Tail Up Goat(现代),和Xiquet(西班牙)。当然,有的会倒闭,有的会落榜,也会有新的涌现出来。

第六,做义工。退休之初,我对作陪审团成员和当县里的选举法官这类事情颇感兴趣。2006年在城里做了陪审团成员后,写了一篇“做陪审团成员的经历”;2018年在南马州参加陪审团成员遴选后写了“参加美国法庭陪审团成员的遴选”;2020年大选和2022年中期选举时,我担任了临时法官(Provisional Judge),负责处理各种有特殊情况的选民投票的事务。其后写了“在美国2020年大选就任选举法官”和“在美国2022年中期选举就任选举法官记实”两文。到2024大选前,县选举委员会再度邀请我就任临时法官时,我因年迈难以在选举日从早上四、五点钟工作到晚上九点钟,谢绝了他们。

第六七,娱乐。退休后起初的几年,我们的活动还比较多,其后,各种活动逐渐减少。2013年买了一只小型平底船(John Boat),并配置了一个小电动马达,鱼竿之外又添置了一个小鱼网。虽然因船小不能去水宽而深的远处钓大鱼,但在后院的河上着一叶扁舟,沿着空无一人宁静的河道上在两岸的树林或芦苇荡边向南驶去,绕过河心啼匹啼·微泣啼(Tippity Wichity)小岛,也钓到不少小些的鱼。偶尔钓不到鱼,也一样高兴,至少享受了大自然的阳光、空气、和风景,水边的芦苇荡,天上各种飞鸟,特别是有南马里兰州著名的蓝鹭(blue heron)的陪伴,以及水面可见的粼粼鱼群。屈指数来所获得的和目睹的鱼蟹类有:南马里兰州的特产蓝蟹(blue crab),斑鱼(spot,中国超市里称之为滑仔鱼),鯥鱼(blue fish,中国超市里称之为鲭鱼),鳕鱼(whiting,中国超市里称之为棍子鱼),白鲈(white perch,中国超市里称之为鲮鱼),条纹鱼(stripe bass or rockfish,也称石斑鱼),河豚(puffer),黄花鱼((croaker),鲥鱼(shad)等。到最近几年,因为体力下降,兴趣渐渐消失,我们已有多年没去碰这只船了。

第八,减少社交。我本是个爱交际爱热闹的人;想当年,为了招待客人,包括女儿的小朋友们和她的同学们,我们买了张能挤着坐十个人的大长餐桌,室外的甲板阳台上还有两台大燃气烧烤炉,供来客们吃烧烤。老婆除她铁杆的朋友外,本是个不爱交际和不爱热闹的人。可是随着我们年龄的增加,我也慢慢地趋向了老婆的喜好。我慢慢地不再对聚会之类的事情感兴趣,既不想当邀请亲朋好友来家中聚会的主人,也不想当参加亲朋好友聚会的客人。主要是没有了兴趣,其次也是精力大不如前了。我们晚上不愿意开车了,特别不愿意开长途了。再说,我们在我退休后不久,就废除了晚餐,每天晚上只吃一点生菜而已,现在肠胃已经养成了习惯,吃多了就不舒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退休后再也没去学校里我们系的那栋楼。我发现,不用见那栋楼里那些让我讨厌而又不得不见的同事是一件何等宽慰的事情。不见这些人的嘴脸,不听这些人说话真是延年益寿的法宝。

第九,以上列出的当然只是主要的,其它零零碎碎的事情当然还有很多,无法一一赘述了。总而言之,我每天只见想见并令我高兴的人,只做想做并令我高兴的事,没人让我做不想做的事、说不想说的话,也没有我想做而不敢做或不能做的事,也没有我想说而不敢说或不能说的话。天是老大,我是老二。

***

年龄大了,生病是不可免的,更何况我从小就是个老病号。六、七岁开始,就有了严重的支气管过敏性哮喘病,一直到成年,移居北方之后才逐渐好转。中学开始有了严重的过敏性鼻炎,直到90年代才在美国查出来我的过敏源只不过是空气中的螨虫屎。老婆把家人四季的衣服和家中所有的床上用品彻底更换后,就从此根治了我的过敏性鼻炎。文革过后,高校开始招收研究生,我这个1965年入大学的文革前的最后一届大学生,实际水平只略胜于高中毕业生。1977年一边工作一边备考,为改变命运而奋斗之中,不幸得了十二指肠溃疡。1979年来美国读博期间和其后在学校为取得终身教授而继续奋斗之中,因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多次住院。所幸者,我坚持不做把有溃疡的十二指肠割掉的手术。到了90年代初两位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Barry Marshall)和罗宾·沃伦(Robin Warren)发现胃溃疡主要由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引起,而非此前认定的压力或辛辣食物。我的十二指肠溃疡因此得以根治。

2000年8月,我无端大吐血住院一次,先是怀疑肺结核,后是怀疑肺癌,结果什么都不是,不了了之了。2005年被诊断有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接着是高血压。这些心血管病都是祖传的,在所难免。2004年出现严重痔漏,幸运地在该年12月手术后得以治愈,至今没有再复发。我的牙齿生来不好,1984年工作有了正经收入后,至今上牙冠和植牙多颗。2010年前后开始出现膝盖疼痛,起初以为是多年跑步健身所致,后来大姐和我做了MRI后发现我们两人的膝盖长的完全一样,都不完美,是遗传造成的疼痛。2017年9月无端来了一次祖传的中风脑梗,所幸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其后写了“丁酉秋小中风记”和“丁酉秋中风记(续)”两文。2021年底2022年初做了一次鼻腔手术,其后写了“在美国做鼻腔手术记实”一文。2022年腰椎神经根病大发作,治愈后写了“壬寅腰椎神经根病记实”和“壬寅腰椎神经根病账单”两文。2023年和2024年痛风发作了三次。第一次不知痛风发作是怎么一回事,误以为是新买的皮鞋不合脚所致。最后发现是长期服用的降血压的药物之一,氢氯噻嗪(Hydrochlorothiazide,简称HCT),有引发痛风的副作用,然后由不当饮食触发所致。2025年做白内障手术并写了“在美国做白内障手术”一文。

目前长期的主要问题还是祖传的心血管病,房颤和高血压。每日早晚两次各服用5毫克的艾利奎斯(Eliquis)以“稀释”血液,实则是降低血小板的作用;一天各一次服80毫克的替米沙坦(Telmisartan)和2.5毫克的氨氯地平(Amlodipine)以降低血压;每天睡前服40毫克的阿托伐他汀(Atovastatin)以降低胆固醇。其次是各种营养药。冬天服用西洋参,每天服用辅酶Q10(CoQ10)、鱼油、降胆固醇补充剂(CholestrOff)、和各种维他命等。

其它的问题主要靠每天的理疗拉伸来解决:膝盖的疼痛,腰痛,平衡的衰退,以及经常的呛食。从理疗师那里学会一套一套的动作,买回必要的器戒,坚持每天上午作一个小时,效果很好。

锻炼身体当然是不可或缺的。退休后起初的几年里主要是去公园里走路。离家最近的,5分钟车程,是圣玛利湖(St. Mary’s Lake)公园,实际上是圣玛利河上拦了一个坝形成的水库;远一点的是历史上的圣玛利市(Historic St. Mary’s City)遗址,离家有10分钟车程;更远的是切萨皮克湾(Chesapeake Bay)水边的卡尔弗特悬崖(Calvert Cliffs)州立公园,开车要30分钟的样子;还有处于切萨皮克湾(Chesapeake Bay)和波托马克河(Potomac River)交汇处的的瞭望角(Point Lookout)州立公园,开车也要30多分钟。偶尔兴致所致,也还会去几个别的地方和景点。

我们买下这个5000多平方英呎(合不到500平方米的样子)的房子后,就建立了一个健身房并陆续购买了各种器戒诸如,跑(走)步机(Tread Mill),健身自行车(Stationary Bike),家用举重健身器(Lifting home gym)。悬挂训练系统(TRX),瑜伽垫子,大球,平衡摇摆板(Wobbling board),等等。退休后每天下午坚持锻炼近一小时,从未懈怠。

我从有记忆起,就没有嗜睡的习惯。成年后就有了大概是祖传的失眠症。我入睡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早醒。我工作上最繁忙的那些年头,习惯于凌晨3点多起来做事。那个时间段,我头脑像一盆清澈的静水,十分清醒,做事的效率极高。做到7点左右,再睡一个小觉,然后起来去学校教书,做一天该做的事情。到了下午4点,已是强弩之末,做不成什么事情了。我没有晚上工作的习惯,更不要说开夜车了。万不得已时,我一辈子也许开过几次夜车,应该不超过个位数。不开夜车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我的工作有对错之分,而我下午和晚上做出的东西,错的概率就非常之高。

退休之后,早睡早起的习惯自然是改变不了的。我一般5点多起床,早饭后写写东西读读书,然后做一小时的拉伸运动。午饭后午睡片刻,下午做一些院子里和家里的事,然后在健身房锻炼近一个小时。晚上看看电视、新闻、电影之类,9点左右就关灯就寝了。幸福的退休生活使我脑子里没有任何不高兴的事或操心的事,失眠的顽疾也在慢慢地消遁。

为了保证睡眠,我就寝前吃一粒Vita fusion生产的3毫克和一粒5毫克的褪黑素(melatonin)。说来奇怪,我觉得服用它生产的10毫克一粒的褪黑素对我没什么帮助,其它品牌的褪黑素也作用不大。夜间醒来,服1/3粒25毫克的助眠剂多塞胺(Doxylamine)加一粒5毫克的Natural生产的褪黑素。服用这些助眠药物主要是解决心里问题,祖传的失眠症造成了服用助眠药的习惯;现在退休后,睡眠虽然大为好转。但如不服用这些助眠的药物,心里就不踏实。

饮食上,退休后不久,老婆就取消了我们的晚餐。晚上我们只吃一小碗生菜。到如今,我们的肠胃已经不适应在晚上吃一顿正餐了。不久,老婆又取消了我们一辈子吃惯了的白米饭。取而代之的是混合杂粮饭,时稀时干,记有黄糙米、黄糙糯米、高粱米、小米、大黄米、薏米、荞麦、玉米、玉米碴子、玉米粉等,白米和白糯米只偶尔吃一次。我们早餐比较丰富但量很少。中饭是一天唯一的一顿正餐,通常有一荤两素。下午吃水果。我们爱吃零食,家中坚果不断。我这个好吃之徒,体重死守在170磅,即77公斤或154斤。

平常的小毛病,就由南马州当地的家庭医生克里斯汀·特罗蒂耶(Christine Trottier)女士看看处理一下,我们十分满意。心血管专科大夫保尔·奥布莱恩(Paul O’Brien)大夫每半年珍视一次,验血并作各种项目的心血管检查,我们十分秤心。眼科医生马克·舍夫康德(Mark Schefkind)大夫让我们秤心满意。牙齿的问题多年来由一对年轻的韩国夫妇李泰勇(Tae Yong Lee)和他老婆金伯莉·K·李(Kinberly K. Lee)保养和处理,我们也很秤心满意。偶尔出现的其它专科问题,老婆和我是在大华府地区寻找优秀专科医生的高手,每每都能找到让我们秤心满意的专科大夫。

我没有宗教信仰,不寻求和企盼超自然的力量保佑我。我相信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有基于此,我不担心癌症和老年痴呆症,因为父母都没有这两个问题,我理应没有这些基因。同时我深信不移人总是要死的,没有永生,也没有万岁和万万岁;而且,死亡也没有什么可惧怕的,因为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没有死后的世界,更没有地狱。当然了,我更不相信政治骗子们为谋取私利和个人权力而鼓吹的为伟大的主义去献身,我既不相信有天堂,也不相信有什么永垂不朽的东西,死亡没有什么可向往的。我相信人生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相信有质量的活着是幸福的,也是有意义的。

***

时间越过越快。每天的24小时变得越来越短暂。除去夜间的8小时睡眠,其余的16小时一晃而过:起床、早饭、读书写作、拉伸、午饭、午觉、院子里干活、锻炼、一碗生菜的晚餐、看新闻电影刷iPad,就寝。每周的七天变得越来越快,一转眼一周又过去了。本来,退休后,周末和周日没有了明显的区别 —— 每天都是周末。但每周都还是有周期性的事件,如关心每个周日的股市以便满足国税局的强制最低提款(Required Minimum Distribution,简称RMD)的要求。每月的30来天也变得越来越快。我有每月初把上个月的诸事如家庭账务等做总结的习惯,怎么一眨眼,又是月初了?一年四季的活动周期性越来越强,每个季节都有固定要做的事情诸如春天要种菜、夏天要推草、秋天要准备壁炉的木料、冬天在家烧壁炉;每个季节也都有喜爱必吃的美食诸如春天的韭菜卷和嘉兴肉粽子、夏天的烤鸡配新收获的玉米棒子和犹太人的半酸腌黄瓜、秋天的南马州当地最著名的蓝螃蟹(blue crab)和冬天的越南粉和牛尾汤。院子里的景色也随着季节变换着,像是美女在不断地更换着衣裳:春日的新绿,夏日的茂密,秋天红黄相间的树叶,冬天的大小雪景。一年的时间飞一样地就过去了,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元旦、春节、阵亡将士纪念日(Memorial Day)、端午节、独立日、劳动节、中秋节、感恩节、圣诞节。

说起来,我退休快要满九年了,那不就是不久前的事情吗?回想起来,这大概是我成人以后过得最平稳幸福的时光了。展望未来,我非常乐观,心中计划着要做的事情,大概要忙到100岁以后。

政治上我终于走上了最后的成熟。我关心中国的政治、美国的政治、全世界的政治。我曾经努力过,想超脱这些政治,特别是那些污秽的中国政治;但努力了几次,都没有能做到,我只好放弃了。明年我80岁整时计划写一篇“八十有感”去好好总结我的政治观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0)
评论
ft 回复 悄悄话 给博主点赞-充实务实健康平和的退休生活。谢谢分享:)
gaobeibei 回复 悄悄话 这一篇文章,把您的一生都总结了一番。
购物不狂 回复 悄悄话 您年轻时的奋斗换来了如今退休后富足安逸的生活,真是令人羡慕。

我最近也在思考,等到退休后该如何安排大量的空闲时间。现在我在国内陪妈妈,几乎每天都会和小区里七八十岁的老人们打招呼、闲聊。他们每天见面,聊来聊去总是那几句话,但我能感受到,这样的交流对我妈妈很重要。她已经87岁了,内心很孤独。尽管我每天都陪着她,她仍然渴望与外人互动。

这让我开始思考,如果我将来彻底脱离职场,长期一个人待着,会不会也会变得特别需要与人交流?至少目前,我觉得“工作”比什么都不做要有趣,也比日复一日的家务生活更有意义
gweipwu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分享!
chenjianyong 回复 悄悄话 加点照片,文章效果会更好;另外,文章太长了,可以分成短小一点的文章分批发出来。
天山冰雪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分享!可以做榜样!
清漪园 回复 悄悄话 可惜佳作没有照片烘托。赞幸福退休生活!看到St Mary's Lake这个地名,您远离了大华府的喧嚣,真好!
tugan 回复 悄悄话 戴宁生先生是一位头脑清晰,一生勤劳,精力充沛的人。少人能与您相比。这么一大篇,花多久写成的?每件事情就记录得那么清晰详细。是我们的榜样。
Bordeaux94 回复 悄悄话 不疾不徐,一步步地规划,退休生活安排得很好,平常中显示着大智慧。
多市人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分享。您的老年生活过得太有滋有味了,羡慕!大赞!!

我刚退休不久,有很多共同的想法,打算与在加几十年的职场做彻底的告别,"翻篇",开始全然不同的日常新生活。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