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先生说:赤子之心

(2022-11-08 03:44:46) 下一个


看不见的力量并不代表不存在,我们不知道的并不代表它不存在,而且古今中外以来这些古圣先贤,这些大德之人,他们都是向着我们看不见的方向去修炼的,都是向我们看不见的方向去精进的,最后可以达到寒暑不能侵,禽兽弗能害。在庄子逍遥游篇、《齐物论》篇、《达生》篇、《秋水》篇,四次都提到至人的这种境界。河汉冱而不能寒,大泽焚而不能热,飘风振海,疾雷破山而不能惊,而至人就是一种无形的存在。


这种最高的无形的存在,一旦和我们的肉体结合,能够合成一体,那就是金刚之身,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披甲兵,但是这种能力,他是处于那种无思无虑的状态的,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具有那种能力,入火不热,入水不溺,禽兽弗能贼,寒暑弗能害,非谓薄之也。并不是你明明知道那有危险,偏要去试一试,没有任何的故意和执着,庄子把这叫做“不得已”。


“不得已之类,圣人之道”一切都是不得已而为之。林回弃千金之壁,负赤子而趋。他能从熊熊大火中里面安然逃脱,因为他只有一颗赤子之心,根本就不知道有大火的存在,已经忘记了大火的存在,所以大火也伤不到他,这叫“不得已之类”啮缺去问道他的老师王倪,王倪四问四不知。啮缺因跃大喜。他的老师已经达到了对这个世界浑然无知的一种状态。啮缺知道他的老师真的已经成道了,所以非常的开心,行以告蒲衣子,又去告诉蒲衣子。
蒲衣子说:得道之人就是这样的,有虞氏不及泰氏,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舜比不上伏羲氏,伏羲氏就像你的老师一样,处于一个大觉醒的状态,这种大觉醒,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徐徐”和“于于”是同一个意思,他睡着了就是醒了,他醒来的时候也相当于是睡着了。庄子《齐物论》篇最后“庄周梦蝶”表达的就是这种“齐梦觉”所谓的觉就是醒了,他睡着的时候也和醒着是一样的,对这个世界浑然无知,没有判断,单丝他有那个“觉”存在。


这个“觉”是没有判断的一种清醒。比如说我们在睡梦中,也能够感受到身边的变化,能够听到外面的声音,但是你能够清清楚楚的感觉到,外面的声音干扰不到我,没有影响到我这舒适的休息状态,至于外在的声音是干什么的不会去做出具体的判断,不会去向前推理,但是外在如果构成对自己的伤害,你会莫名其妙的做出规避反应,做出一些应对的反应。
至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他是保持那种觉知的存在的,他只是随念分别。如果外在有念头是针对他的,他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就能够做出回应,就能够做出反应,所以他们能够逍遥于天地之间。庄子天地篇也把生命的演绎,万物的演绎做了一个简单的概括,给我们指出了生命的本源,物质的本源到底是什么。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我们生命的初始状态是湛然常寂,心无其心的,然后就有了“灵气”出现。灵气扰动了,我们这颗湛然常寂之心,就形成了“大气”,不断地扰动的情况下,未形者有分,(大气)就形成了风,风又分成了阴阳二气,产生了阴阳,清轻者上升,浊重者下降。当风通过这个“浊重之气”的时候,就形成了尘埃,形成了土,所以庄子说“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以息相吹也”“阴阳错行,水中有火,乃焚大槐”,风和这个尘埃不断地错行,不断地磨擦就会形成火。火(焚炼尘土)生成金,然后金又(因焚炼)生成水,水就往下降,火就往上升,土在水中就会形成草木,这是我们的五行学说。五行这个“行”就是“动”,因为这颗湛然常寂之心受到了扰动,受到了灵气的扰动,才产生了金木水火土。


庄子在《田子方》篇如是说:“至阴萧萧,至阳赫赫,赫赫发乎地,萧萧出乎天,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如果我们不知道金木水火土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就无法理解庄子这句话,其实他就在阐述这种五行之理,到这里面我们就能够明白。“我”和万物之间,只不过都是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构成的而已,而我们的根本是气,是风。是那颗湛然无寂的常心。


这些大德之人,就是归于了湛然无寂的常心,所以他和万物没有差别,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如果你执着于自己是一滴水的话,你会觉得到处都是障碍。如果这滴水能够意识到自己就是大海,那哪里还会有什么障碍,哪里还会有什么伤害呢。湛然常寂之心,那是我们真正的初心,那是我们生命的本源,那才是生命的全部意义之所在。


抄录郭伟胜先生视频全文2022年11月7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