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先生说:打开天机则灵府天目通

(2022-11-23 04:44:48) 下一个

条条大路通罗马。调整我们身心的方式有很多种,行走坐卧之间无论哪一种,都可以让我们回归于那个天性。庄子说“执德之谓纪,德成之谓立,循于道之谓备,不以物挫志谓之完”这里面就讲的是殊途同归,最后都是归于那个“德”,有人问我这个“德”怎么解释?庄子文中的“德”有的指的是道德的标榜,有的指的是人的天性,大部分指的是人的天性,这一点我们要搞清楚,要区分开,否则庄子很多话我们就无法理解。

“执德之谓纪”万物哦都市本性具足的,所以这个天性就是纲纪
“德成之谓立”只有你回归这个天性,才是立足于道之大门
“循道之谓备”循着这个天性我们才能够周全
“不以物挫志谓之完”当我们不会因为外在的事物而产生任何情绪的时候,我们的生命才能够回归于完整。或者说叫“活尽天年而不中道夭折”

我们回归于生命本真的方式。庄子的心斋里面至少有两种方法,一个是内观,一个是听息,我们向内看叫“省”叫“自省”。“自”它是“目”字上面多一撇,表示要向内看。“省”指的是“少目”少目为“省”,多目为“看”,只有我们向内看才叫做“省”,才叫做自省(自醒),我们都知道眼睛是向外看的,却不知道眼睛可以向内看,闭上眼睛的时候,我们觉得什么也看不到,是一片黑暗,其实这个黑暗也是你的看到,并不是你眼睛什么也看不到,黑暗也是一种存在。

“鸱鸺chixiu夜撮蚤,昼出瞋zhen目而不见泰山”猫头鹰在夜里面可以明察秋毫,可以抓到一只跳蚤,但是在白天太阳一出来,哪怕是泰山,它睁着大眼睛也看不到一物,这就说明我们看到的东西,并不是取决于日月之光,并不是取决于光源,而是取决于自性,取决于我们的心性,也是庄子所说的“德”。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闭目养神,我们看到的黑暗,会慢慢地变得透明起来,仿佛眼前的一切都历历在目。

庄子把这叫做“虚室生白”,很多人都能够达到这一层,再往下去就很难突破,因为会被那种欢喜心所拉下来,因此庄子说“不以物挫志谓之完”。在调整身心入静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守住那个果位,产生那种内心的喜悦,仍然只是一个阶段,只是一个层次,最后才能够达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庄子《至乐》篇表达的这种至乐,就是没有快乐,只有那种恬淡虚无,随念分别,遍觉一切的美好,每一件事情都可以让我们悟道而精进,在此特别强调一点,所谓的精进,,就是你能够静的多一点,多一点就是精进,无需用力,它会自动升级的,包括我们看书、学习、写文章,它都是一种入静的方式,有的人在看书的时候,感觉太难地都是我的,什么都忘了,那就是在调心,那就是在入静。

当你感觉写文章能够让自己静下来的时候,那你就慢慢地写。哪怕一天只写了几百字,只写了一千字,日积月累都会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这都是一种入静的方式,只要我们读到一段文字,能够让我们静下来,那就叫做“参话头”或者用庄子的话说叫做“参寥”比如说庄子的语言,每一句话都是非常深刻的,而且非常周全的,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他的语言就像太阳一样是非常周全的。是可以全方位无死角的辐射的。不懂也不要紧,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一段时间,一定会豁然开朗的。

因为处处都是道,事事可通神。当然庄子也告诉我们“非曰静也善,昧然无不静也”我们并不是为了静而去静的,不要强制自己和压抑自我,最终都是调和我们那个气“渊乎其居也,漻(liao)乎其清也”心沉下来,让我们感受那种气息的若有若无,这才能够归根,气是阴阳之母,我们与其去可以地调和阴阳压抑自我,那还不如去感受我们气息的恬淡虚无“真人呼吸以踵,常人呼吸以喉”,真人的气息事能够贯通到脚后跟的。

有的人认为这个“踵”是脚底心。或者叫做涌泉,这都不重要,庄子借用这个“踵”是说明气息的贯通、沉到底,沉到底以后,反者道之动,这时候的气息才会渐次上升,直到通达于我们的灵府,也就是我们的头脑或者天目,所以庄子说“机发于踵”当我们的气息能够沉到底,再上来的时候,天机就会自动打开,你自然不会困惑。你也能够知道自己该去做什么,不该去做什么。

这也是一种静极而动的自然状态。庄子的入静方法,寻找我们天性的方法,处处都在,甚至他的每一段文字,都是带我们入静的,这就是为什么读庄子的文章,人特别容易静下来的原因。什么是好文章?什么是好的经典?只要能够让你心静下来的,那他一定是好文章,一定是好的经典。

抄录郭伟胜先生视频全文 2022年11曰23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