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先生说:静等花开

(2022-11-03 03:59:02) 下一个

哪里的黄土不发芽?哪里的水土不养人?我们保持一颗清静之心,在一个环境之中,又是纷扰不断,那么我们就要放下牵挂,简化我们的生活,敢于走出去,不要在乎他人的眼光,不要在乎他人的评判。“至言不出,俗言胜焉”在一个破事比较多的地方,如果你和他们打成一片,那才是沦为了低级趣味的人,当你想屏蔽他们,不想见他们的时候,说明你是在循道而修,你已经比他们搞出了一层境界,一个人一旦拥有一颗清静之心,他就是自己的镜子,是万物的镜子,是身边任何人的一面镜子。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


当你离开他们的时候,损失的一定不是你,而是他们。树挪死,人挪活,敢于走出去,去寻找一个更安静的地方,挖掘自己内在的潜力,依性而修,循道而行,顺着我们的天性往前走,一定没有错。“如此而万恶并至,乃天也,非人也”。循道而行,仍然有干扰,仍然有纷扰,那并不是我的错,那一定是天道使然,天道是把我推向更好的地方,推向更好的位置,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并不是一定要循于山林,与世隔绝。


熊宜僚居住在楚国,周围的人也没有人认识他,自埋于民,自藏于畔,是一位陆沉者也。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生命的过客,循着我们的天性,正道精进,屏蔽外在的干扰,你不是谁相见就能够见得到的人,又何必在乎街坊邻居,在乎那些七大姑八大姨的评论呢,只要你的心能够静下来,你一定是在成长的,一定可以开花结果,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静等花开。


庄子说“循道之为备”。当我们依道而行循道而趋的时候,结果其实就已经有了,一定是不断在突破能量层次的,不破不立。只有突破一个又一个层次,我们才能够高层建瓴ling,才能够游刃有余。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也是层次分明的。一开始都处于那种下意识的状态,下意识是经常训练的结果,是一种条件反射。卓别林就演过一个角色,他是拧螺丝的一个工人,他拿着扳手在大街上,只要看到圆的东西,他就要去拧一下,哪怕看到人衣服上的扣子,也会不由自主地上去拧一下,他把所有圆的都看成螺丝了,这是一种下意识。


这是在反复训练的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机械的行为,是一种条件反射,其实我们出生以后,都是在备反复地训练下认知这个世界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人不告我,我则不知之”都是在反复地意识训练下,我们才有了分辨,才有了这个认知层次,所以大多数人看待这个世界,都是出于下意识的这个层面,所谓的循道而行,依性而修,就是冲破这个下意识的层次,回归我们的潜意识。


潜意识是我们的本能,是与生俱来的。比如说我们手碰到火苗,即便你没有看到,你会本能的反应迅速把手收会来。这是我们身体整体性做出的综合判断,做出的反应,这是潜意识,潜意识要高于下意识,潜意识只循道之门,遵循我们的潜意识,而不是跟着我们的下意识走,那你就找到了道门,循着我们的潜意识,继续往前走突破,接下来就可以找到我们的直觉,这种直觉意识就是对气场的感应。比如说古时候一些战神级的人物,他之所以能够称为战神,就是能够提前感觉到气场的变化。


当前方有埋伏的时候,他能够提前感觉到那种杀气,这种气场的感应是没有逻辑的,并不是我们本能的,是我们生命的更高境界,是决定我们生命存在的更本质的东西,一旦突破这种直觉的层次,就会进入一种无意识的状态。无意识就是庄子说的“至人用心若镜,物来应之,物去不留“。至人对世界的感知,已经不可以用”灵敏“来描述了,他是可以穿越时空的,无意识并不代表没有觉,并不代表没有正念,他对外界会保持那种无时间差的那种反应,既是求道着正衣冠的镜子,又是一面照妖镜。


我们的下意识是我们头脑的认知,长期训练的条件下形成的一种“信息场”,今天我们也把它叫做脑电波,而我们的自性,我们的潜意识,它是我们身体的“自序场”,是与生俱来的,我们的直觉是一种“气场”,是对外界更高的灵敏感知。至人用心若镜,是归于了道,才是真正的“道场”,只要我们突破一层,我们的精神境界就会上升一层,我们的身心就会感觉到更高自在,会越来越游刃有余,越来越能够逍遥于天地之间。

抄录郭伟胜先生视频全文2022年11月2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蓬荜生辉的友人 回复 悄悄话 《老子传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arEUzwvaik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