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打坐、站桩、调息。。都知道要守心,要守住我们那颗心。但是这个心到底是什么?心为何物?它绝不是指的我们的心脏。这个心是心无其形,无内无外,和我们的身体是没有关系的,所以不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心脏。老子也说虚其心实其腹,以及“心使气曰强”。道德经里面提到这个心,指的就是一种意识,指的是一种心识。
庄子在《庚桑楚》篇说“不可内于灵台,灵台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也”。所谓的灵台是我们的神性居住的地方,叫心主神明,这叫灵台。那这个灵台在哪里呢?不可内于灵台,我们不能认为就在我们的身体内部,不能认为就是我们的心脏。灵台者有持,灵台它是一种意识是一种感觉,我们能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它,而不知其所持,可是我们又不知道持守哪里。而不可持之也,不能刻意的去持守,那是在不刻意之间,是在无意之间才能够体会到这种灵台的存在。
心是无内无外的,是心无其心的,不能够简单地等同于我们的心脏。心脏是一个物质的存在,它不是自性,自性就是神性。庄子在天地篇说“留动以生物,物生成理谓之形”。所谓的物质的世界,所谓的有形的世界,它是“留动以生物”。这个“留动”就是我们有所“住相”了。一切住相都是来自我们的感官认知。人是有两套认知系统的,一套就是感官认知,一套就是我们的自性或者叫神性。我们一直说的明心见性,指的是我们的心境能够打开,能够光明通透,我们能够显化自性的光辉,而这种自性的光辉就是神性,这种神性又是一个系统。
站在两个不同系统的角度,得出的结论也是不一样的,就像庖丁解牛。当他用感官认知来看牛的时侯,看牛就是牛,当他“官知止而神欲行”的时侯,目无全牛,物生成理谓之形。“理”就是我们所谓的规律,这个规律,都是我们感观认知的一种总结,道行之而成,物谓者而然。一切都是我们认定它这样它才这样的,它才会成为这样的,我们都熟知的黑格尔说的一句话“存在就是合理的”。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什么呢?只要是客观存在的,它就是正确的。就一定是合理的,其实这种理解并不是黑格尔要表达的愿意,可能是我们翻译有误,以讹传讹。黑格尔原本要表达的就是:这个物质的世界,都是我们的理性认知(结果)。这和庄子说的“物生成理谓之形”是不谋而合的,是一个意思。
物质的世界,有形的世界,都是我们感官认知的理性结果,相对于人的自性,那是另外一套系统。那么自性或者神性包括哪些东西呢?包含着先知先觉,趋利避害的本能以及潜意识、下意识、直觉、第六感等等,和感观认知完全是两种思维模式,两种系统。当我们只相信感官认知,只相信“眼见为实”的时侯,这也叫“住相”。六祖慧能当年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下子就开悟了,那这个“应无所住”就是不可以住相,你只要不住相,你那种自性就能够显化了,可以达到真正的明心见性的境界。
比如说庄子在《庚桑楚》篇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胥糜登高而不慄,外死生也。一个被处于死刑的罪犯,你让他站在悬崖壁上,他也不会有丝毫的恐惧(无恐惧无挂碍之心),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时侯,这时侯他绝不会住相了。
抄录视频全文;“庄子:灵台者有持:心主神明,试问心为何物?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https://www.ixigua.com/7099657531957608997?logTag=0670486c37e2a166d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