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可入道,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庄子《大宗师》篇通过得道的女偊yú和南伯子葵的一段对话,告诉我们普通人入道有两种方式,一个就是有师承的,有师傅那种口传心授的,就像女偊传道给卜梁倚,持而守之,三日后就可以外天下,七日后就可以外物,最后入于不生不死,无古无今,遇到这样的大德之人,那是在无形中可以唤醒人的灵魂的,唤起内心的觉醒的,像《德充符》篇第一个出场的王骀tai就是这样的人。王骀择日而等假,人则从是也!这就是得道之人,一旦他入了这种虚无之境,在他身边的人都可以受到感化和教化,这是春风化雨,这又好似冰释解冻,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这些大德之人的庇佑,得到了这些大德之人的能量加持。
孔子到了楚国,住在一个卖浆的人家,隔壁就是得道高人熊宜僚。熊宜僚是“陆趁者也”是红尘中的隐士,是大隐隐于市者。子路看到熊宜僚的家人与众不同,进进出出的人,都有那种气定神闲之态,这就是“自觉觉它”,他可以唤醒身边的每一个灵魂,甚至唤醒身边的一草一木,所以说在大德之人的能量加持之下,人很容易入道,甚至很容易成道的,而普通人想遇到这种大德之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那庄子又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路。第二个方法,就是从古圣先贤的经典中去悟道。南伯子葵就问女偊:你是怎么入道的?,你是怎么成道的?女偊答:吾闻之于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之于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于瞻明。这一段话说下来的意思就是:我是从古圣先贤的经典文字中入道的,我是从古圣先贤的经典文字中一点一点的悟道入道的,然后成道的。洛诵之孙以及瞻明,所谓的“洛诵”并不是我们今天讲的那种刻意的背诵、那种刻意的记忆,它是入了心的,能够引起内心的共鸣,在内心里久久地回荡,这叫“洛诵”。而“瞻明”就是我们要读到文字后面去,要参悟到文字的表象之下那种深刻的含义,要参悟那个“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因此庄子在《庚桑楚》篇说:学者,学其所不能学者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辩者,辩其所不能辩也!
就是我们要学什么,要学别人学不到的东西,这里面所谓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就是我们要去听那耳朵听不到的东西,看那眼睛看不到的东西,这才是学其所不能学也,言之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所有的语言文字其实是表达的那个意。庄子也感叹:吾安得乎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我到哪里去找这样只去参悟文字背后深意的人,和他一起交流,和他一起交谈呢?
这两种入道的方式,可以让每个人都成为圣贤,可以让每个人都能够入道。有聃之役者,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对于一个大字不识,在老子门下打柴烧水的这样的一个杂役,庚桑楚最后也能够得道了,就是因为有大德之人的能量加持。如果我们能够识文断字,即便没有这样的机缘,仍然可以通过古圣先贤留下来的这种语言文字,也可以入道,也可以成道。
抄录视频全文:“庄子:普通人入道的两种方式,尤其是第二种,人人都有机会。”)
https://www.ixigua.com/7079245360593535525?logTag=64fe73d5708fdddbbc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