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目十行下一气呵成一目百行

(2022-03-14 08:40:06) 下一个

有一个叫“庆”的木匠,他善于雕刻,他雕刻出来的这些鸟兽的图案栩栩如生,惊犹鬼神,让人叹为观止,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他自己向别人分享经验的时侯说,在每做一个作品之前,在开始动工之前,我都会首先斋戒7天,7天的斋戒让我的内心完全平静下来,让我没有任何的烦恼的状态下,我才敢入山林观天性形驱而后敢加手焉。当7天下来,感觉到自己已经是心如止水的时侯,才到山林中,去感受这些飞鸟啊兔子呀等等它们的天性形躯,它们的本来自然的样子,回来才敢动手加工自己的作品,这样做出的作品,都是特别有神韵的。

今天我们讲这则寓言故事,重点在这一个“观”字。所谓的“观”天性形躯,绝不是用眼睛去盯着看,这种“观”只是进入了这个自然的环境之内,来感受鸟兽的自然形状,这是一种感觉,这是一种感受。当一个人内心真正做到了平静,心无杂念的时侯,他相当于一个“全息体”,只要身临其境,他就能够获取他想要的信息,今天我们把它叫做“全息论”。只要你能够融入当下,融入那个环境下,即便你没有“看”到,但是你的潜意识已经在洞明了一切,并且悄悄地记下了一切。

这个叫“庆”的木匠,感受到这种大自然的和谐以后,回来就跟着这个感觉走,一气呵成,所以他的作品才能够“惊犹鬼神”。
诸葛亮看书学习的方法也是“观”其大略,他看书都是一目十行,甚至一目百行,这就叫开卷有益。但是这种开卷有益,那是有前提的,就是你的内心一定要静下来,如果你不能够安静下来,在焦躁焦虑烦恼之中,别说你一目十行,你哪怕一个字一个字去看,也不能够落于心,所以一个人的耐心,是这种全息论成立的前提条件。

庄子在《齐物论》篇以及在《寓言》篇,两次讲到影子和罔俩的寓言故事。罔俩对影子发了一通牢骚:你看你啊,刚刚是站着,现在又坐着,刚刚我看到你还在走,现在你又停下来,何其特无操与?怎么做事好像一点操守、原则都没有呢?这个寓言故事其实很有意思。我们很多人为什么不能够静下来,我们的脑子里又为何时常出现这种干扰的声音呢。如果我们把自己换作影子,我们就明白了,那些所谓的干扰的声音,无非就是像罔俩的责备一样,都是我们自身带来的,是我们自己衍生出来的一种现象而已。解铃还需系铃人,想根除这个烦恼,想让耳根清静,我们就要回归我们的本体,回归到我们的本心上去,而不是和罔俩争辩下去纠缠下去。

庄子在《渔父》篇,也讲了这样一个影子的例子。有这样的一个人,他害怕看到自己的影子,于是他就拼命地跑,想摆脱影子的干扰,可是他跑的越快,影子也会跑得越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荫以息影,不知处静以息迹。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像影子对罔俩那样,做到耳根清静,那么我们的心自然就能够静下来,所以说眼不看心不烦,耳根清静没有是非,这是一切智慧的基础。

抄录视频全文“庄子:眼不见心不烦,耳根清静是一切智慧的基础。”)
https://www.ixigua.com/7071836823823385095?logTag=9d672f69cff56f953d5e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