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庄子说万世后一遇大圣知其解者

(2022-02-01 04:44:22) 下一个

尧的老师许由,有一次慌慌张张地赶路,碰到了啮nie缺。啮缺又是许由的老师,啮缺就问许由,你为什么如此慌张,像逃跑了一样。许由说:你说对了,我的确是在逃跑,我要逃的越远越好,我要离开尧,尧现在所做的事情都是逆天的,蓄蓄言仁,吾恐为天下笑,他现在搞的是这些所谓的仁义之道,那将来一定会被天下人取笑的。而我又作为他的老师,我不愿意成为天下人的笑柄。

后世其人与人相食与!许由说,像尧这样做下去,将来一定会出现人吃人的现象。在庄子《庚桑楚》篇也提到了,千世之后必有人与人相食也。庚桑楚对他的弟子说,你们提到的尧舜这两个人,夫二子何足以称扬哉?这两个人哪里值得去称颂呢?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是:妄凿垣[yuán]墙而殖蓬篙也,就是干一点活,锄一点草或者栽种一点庄稼,恨不得站在墙头上,让大家都能看到他的劳作。

简发而栉zhì数米而炊,窃窃然又何足以济世哉?简发而栉,就是在形容一个女子,觉得自己面容姣好,觉得自己漂亮,就在那一根一根的梳理自己的头发,在摆弄自己的头发,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她姣好的面容。

数米而炊,形容一个家庭主妇在做家务活的时侯,一粒米一粒米地下锅,尽量地拖延时间,生怕别人看不到自己在干活了,生怕别人看不到自己在做家务了。窃窃然又何足以救世哉?这种欲盖弥彰的行为,其实是俗不可耐的,这种俗不可耐的方式,又怎么能够救济天下呢?又怎么能够有利于天下呢?

庚桑楚最后总结: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千世之后人与人相食也,这又再次提到人与人相食也,这个千世之后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在庄子齐物论篇我们就讲过,庄子说万世之后一遇大圣知其解者,这个万世之后,依然不是一个时间概念。

千世之后,万世之后,都指的是一种认知障碍,一世就是一层认知障碍。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物必有分也。一层认知一世界,认知障碍多了,那就会出现人吃人的现象,所以,老子和庄子都是反对这种仁义之治的。

那什么叫做“仁”?庄子说道不可致,德不可致,仁可为也。都是人的自作聪明而已。庄子在《应帝王》篇说:有莫举名,立乎不测,使物自喜而游于有者也,这也是《应帝王》篇的主题思想。有莫举名,就是不要执着于表象,不要自以为是。使物自喜,只要让我们身心愉悦就可以了,我们内心的神明知道答案。我们的身体知道答案。

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立乎不测,不要带有那种强烈的目的性和功利性。而游于无有者也。只有让内心空下来,让内心达到那种空无的状态,给神明腾出位置,腾出空间,他会安排和驱使我们去做好应该去做的事情,那我们可能有人提出疑问,那为什么原始社会人们都返朴归真却没有这种(现代)先进的技术呢?

这也是我们狭隘的认知,这更是我们一种自以为是。庄子说:至德之世,人与禽兽居,族以万物并,鸟雀之巢可攀援而窥,禽兽可系勒而游。在那个时代是人神共居的时代,我们认为的原始其实并不“原始”,只因为我们对那个时代是一无所知。

庄子在《天地》篇也说:行而无迹,事而无传,那个时代是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的,也没有留下任何的传说。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万念俱灰,一个是踌躇满志。

我们总是从一个极端跳向另一个极端,要么就是万念俱灰,是庄子说的:其形化,其心与之然,不亦大哀乎,有的人最后就成为行尸走肉,内心的神明已经不在了,他这时候一切都是万念俱灰的,这不是庄子说的“使物自喜”。只有达到身心愉快的状态,才是“无不忘也无不有也”。

第二点就是踌躇满志。我们这种自以为是,恰恰是害了我们自己,让我们越来越深陷其中一种依赖无法自拔,然后必然出现人吃人的这种现象,这是一种悲剧。

(抄录视频全文“庄子:古人的预言,一层认知一世界,千世之后,必有人与人相食也。”)

https://www.ixigua.com/7057751458669822501?logTag=e798f98e77094317ef33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