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为何庄子也闭门三月不出门

(2022-01-17 11:42:36) 下一个

一个会麻衣神相的先生,来给列子的老师壶子相面,壶子一开始给他展示了一种守静的法门,静能生阴,那种如如不动,从外表甚至看不出生机来,这个相面先生叫“季咸”。

季咸一看到壶子如此没有精气神,然后就对列子说,你的老师活不久了,最多活半个月,你准备后事吧。列子把季咸送出屋后,进屋就哭的稀里哗啦,把季咸的话重复一遍,壶子笑了笑,对列子说,你不用担心,明天让他再来给我相个面。看一看他明天怎么说。

第二天壶子用了一种“踵息法”就是“机发于踵”,鼓舞自己的气血,让自己红光满面,季咸第二次看到壶子,觉得壶子好像换了一个人,然后对列子说,你的老师出现了转机,他之所以能够出现这种转机的结果,都是因为遇到了我,有幸遇到了我!正因为他遇到了我,他的生命才出现了转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世人把这种因和果往往是颠倒过来的,总是把天亮归于鸡打鸣。还有一则我们熟悉的寓言故事“邻人疑斧”。这户人家的斧头搞丢了,他总是怀疑邻居偷的,他越怀疑越觉得证据确凿,他怎么看邻居都像一个偷斧头的人,后来在自己家找到斧头以后,他再去看他的邻居,就没有那种鬼鬼祟祟的样子了。才承认自己差点冤枉了他的邻居。这就是所谓我们认知上的因和果。

我们总说因果轮回,这种因果轮回,往往是我们颠倒的一种认知,道家有一句话,顺则凡逆则仙。只在其中颠倒颠。有时候我们顺着这种因果的思路,好像是一目了然,殊不知是大错特错。因此庄子在”齐物论“篇说,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

就是你这些事情都是你自己的判断,我们所认知的这种因果轮回,往往是一种错觉,是你的认知上,你的心中先有了这种定论,这种结论而已。那么得道的人像老子庄子是怎么看待因果的呢?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这个”阴”他是我们看不见的,阴者因也,这个因果的因也是阴阳的阴。阴在阳之内,非在阳之对!真正的因果的“因”是我们看不见的,是我们的感观认知达不了的,也就说我们只能看到“果”而看不到“因”。

庄子“山木”篇这样来表达因果的。庄子游于雕陵之樊,庄子到一个栗林中去游玩,一路风景让他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在栗林中走的越来越深,正在他欣赏风景的时侯,一只大鸟突然撞到了他的脑门,庄子说这是什么鸟啊,有眼无珠。连我庄子这么大的人它都看不见,于是庄子准备弹杀这只鸟。

当庄子准备弹杀这只大鸟的时侯,突然又看到一只螳螂,正在准备捕杀一只蝉,这只蝉毫无发觉,在这个绿树浓郁之下忘乎所以的鸣叫,还说自己“知之,知之”已经知道了!知道什么呢?蝉在忘乎所以在享受这种浓郁遮盖下的阴凉,而螳螂正在全神贯注地准备一击而中,可是螳螂不知道,他们正好落在了这只大鸟的视线范围之内,虽然这只大鸟视线不好,但是正好落在了它的嘴边,螳螂也是全然不知,大鸟准备一箭双雕,可是大鸟也不知道,后面还有庄子准备弹杀它。

庄子正以为自己看得很清楚,觉得好没意思。原来都是二类相招,物物相累,于是“捐弹反走”。可是正在他认为看的很明白的时侯,看守栗园的人,认为庄子是来偷他的栗子的,从后面来追赶庄子,来辱骂庄子。

庄子觉得瓜田李下也说不清楚,只有一溜烟的跑回了自己的住所,整整三个月没有出门,弟子问他为什么三个月没有出门,他说:我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我们有时候自己认为看的很清楚了,我们反而是最糊涂的。

真正的因果不是我们看到的这种因果,真正的“因”往往是我们看不到的,就像寒蝉看不到背后的螳螂,螳螂看不到背后的大鸟,大鸟看不到背后的庄子,庄子看不到背后的看林人。。。。。。

那如何应付这种因果的轮回,庄子说: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如果我们做到了无我,我们就归于时也命也,一定会被时势命运推到最佳位置上。这也是无为无不为。

(抄录视频全文“庄子:看不见的因果轮回真相;顺则凡,逆则仙,只在其中颠倒颠。”)


https://www.ixigua.com/7034003124960363022?logTag=d259acd08b302c4c14b9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