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向觉得散文是作者跟自己对话,随心随意随笔,有话长无话短;小说则不同,是作者跟读者对话,怎么把一个故事讲给别人听,有头有尾又引人入胜,颇花心思。我自认没有这份耐心(才情),过去没有写小说的动力,估计将来也不会有讲故事的宏愿,因此,这篇随感完全是从读者角度出发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一般认为小说就是讲故事,可如果只求故事,看电影或追剧是更好的选择,因为单从故事层面,小说是比不过影视剧的。那么,小说的独特魅力到底是什么?我认为是文字。好小说值得一读再读,感动人的是文字,历久弥新;而一目十行的是看个新奇,翻完就完了。小说写得好的,写散文也是一流,比如鲁迅,张爱玲,萧红,汪曾祺 。。。语言是王道,不论文体。
小说题材不拘一格,亲身经历,道听途说,网络新闻都可以入题,如张爱玲在《写什么》里说,“只要题材不太专门性,像恋爱结婚,生老病死,这一类颇为普遍的现象,都可以从无数各个不同的观点来写,一辈子也写不完。” 可见难的不是写什么,而是怎么写。决定作品高下的不是题材,是语言。
那么,如何锤炼小说语言?有建议如下。首要一点是慎用形容词,切忌堆砌。试想每一片草地都是 “绿草如茵”,每一双皮鞋都是 “漆黑锃亮”,岂不成了万年不换的布景板?故事里的景和物必透过人物情绪的滤镜呈现,如果达不到这个效果,不如不写。其次,少发议论,游离于故事画框外故作深沉的金句,让人出戏;对话必要 “贴到人物来写”,不要写得像 “两个聪明脑壳打架” (沈从文语),更不要千人一面。写完了沉淀一下,字斟句酌,对语言风格有所追求,比如鲁迅的冷峻峭拔,张爱玲的机敏独立,白先勇的利落爽脆,汪曾祺的亲切温婉,沈从文的俊逸含蓄,苏青的热闹烟火气。。。。。。
小说按篇幅分为长篇 (novel) 和短篇 (short story) ,现代社会更欢迎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日渐式微。外部原因是社会环境,快节奏的生活和碎片化的信息让现代人缺乏耐心看大部头小说,有那点时间不如追剧!内部原因是作家自身,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写长篇小说,汪曾祺就坦承自己的气质和风格只适合写中短篇;还要考虑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成本,托尔斯泰耗时七年,八易其稿写《战争与和平》的壮举已成绝响。美国当代文坛有印度裔作家 Jhumpa Lahiri,她的短篇小说集 Interpreter Of Maladies 玲珑剔透,属普利策获奖小说中的精品;但是后来的长篇小说 The Namesake 就逊色,再后来的长篇 The Lowland ,字里行间读出收集准备工作,但失之冗长。
Jhumpa 是美女,我一个在美国报界任职的朋友曾在纽约聚会上见过她,吝于赞人的他为其美貌气质折服:)又想起一件事,美国女友参加哈佛校友会见到写《虎妈战歌》的蔡美儿,回来摇摇头就三个字,“She is nuts!” 也许,文如其人不无道理:)
村里的樱花也开了,春光明媚惹人醉。
问好。
你说的过虚构心理关,我没有想过,但细想也有道理。
问好并祝周末愉快!
你总结得很妙,写作和做菜同理,功夫都在取舍搭配之间,因为材料都是一样的嘛。
菲儿写小说肯定惊艳,期待:)
我现在还没有写小说的打算,就跟你一起静等佳作出现吧:)
很高兴在城里和沈香相识相惜,你家也是我的必访之地啊:)
追忆很棒的感悟和总结,非常同意,把笔记记好,马上参加小小说的活动实践起来,哈哈哈.:)
我的博客是开放的,只要点击我网名下的 “首页” 就会连接到我的博客页面:)欢迎到我的博客访问,并期待更多交流。
不同意沈香的自谦之辞,我觉得你的文字非常温婉感人,如果不写小说,回忆往事旧识也会很好看呢:)
我也喜欢读小说,只是近来好看的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