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翻故纸堆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原来凹人设的传统古源远流长,案例俯拾皆是。那么,我倒奇了,凹人设到底有什么好处,值得历代名士贤人前仆后继,挖空心思乐此不疲?选了两个例子来聊聊,《史记 魏公子列传》里战国时代的信陵君,和《汉书 张释之传》里西汉的张释之,看能不能总结出点规律并自圆其说。
魏公子,是魏王的异母弟魏无忌,因封地在信陵,世称信陵君,与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并称为 “战国四君子”。身为四君子之首,信陵君 “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魏国有一个叫侯赢的隐士,家贫,七十岁了还作看门人。信陵君送了厚礼给他,不收;信陵君就大摆宴席,等 “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驾马车去请侯赢。话说这个时间安排也很有意思,酒席(戏台)摆好,万事就绪,信陵君方施施然出门去请主角上场,准备唱一出礼贤下士的大戏。侯赢心知肚明,非常配合,几次三番在众目睽睽之下刁难信陵君。他先是一上马车就坐到了左尊位,大剌剌不谦让,信陵君 “执辔愈恭”;然后又要求信陵君绕道集市,跟屠户朋友东拉西扯,拖延试探,信陵君 “颜色愈和”。侯赢觉得在大庭广众前把信陵君捉弄得差不多了,“乃谢客就车”。终于请到家了,信陵君请侯赢坐上座,为他祝寿,“遍赞宾客,宾客皆惊”。侯赢这才吐露原委,“市人皆以赢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两人一唱一和默契之极,信陵君仁义礼士的人设立下来了,也传出去了。“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但是,有了人设和人脉,如果不被当权者信任重用,终究功亏一篑。信陵君和魏王下棋玩,接到报告说北境的烽火点起来,赵国要进攻了。魏王扔下棋子 “欲召大臣谋”,信陵君说没事,那是赵王打猎呢。魏王正将信将疑,探子又来报,真是打猎。魏王 “大惊,曰:‘公子何以知之?’” 信陵君老老实实承认,自己有耳目遍布各国,什么风吹草动都一清二楚,他大概以为魏王会赏识重用,没想到 “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忌惮的种子埋下了。后来,信陵君窃符救赵,却秦存魏,救国于危难的一连串壮举何等意气风发,却抵不过秦国一条反间计!魏王 “日闻其毁,不能不信” ,新账老账一起算,信陵君很快被夺了兵权,“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最后 “病酒而死”。
《魏公子列传》通篇洋溢着司马迁对信陵君的景慕,赞叹和惋惜之情,不单以 “公子” 为篇名,且文中称 “公子” 多达一百四十七次,并在《太史公自序》特别提到,“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 如明代散文家茅坤在《史记钞》里指出,“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 信陵君才高遭嫉,司马迁直言获刑,借公子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
另外一位是西汉法学家张释之,他凹的人设是敢于直言犯上,并奇迹般地一路高升。张释之任中郎将时,汉文帝在霸陵 “以瑟而歌,意凄怆悲怀”,谈到身后事安排,左右都点头称是,唯张释之异议,“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所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远见卓识掷地做金石声,张释之因此升为廷尉,可谓春风得意。但是,张释之过于执着于自己直言敢谏的忠臣人设,不想文帝同时也在凹他从谏如流的明君人设,打个比方,汉文帝和张释之是配合得当的好双簧,换到景帝,就唱不下去了。
景帝还是太子时,“与梁王共车入朝门,不下司马门”,违反了宫规,张释之追上去 “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事情一直闹到薄太后那里,“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太后特别下诏赦免了事,张释之升为中大夫。这件事貌似张释之秉公执法,因祸得福,实则过犹不及,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等到 “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称疾。欲免去,惧大诛至;欲见,则未知何如。” 真是进退两难,早知今日,当初何不放太子一马?后来听从了王生的话去道歉,景帝说不怪罪。说是这样说,真的吗?
王生会出计策,也会帮张释之再立人设来亡羊补牢。朝堂上,三公九卿都在,王生独独回过头来,要求张释之帮忙把松脱的袜带系好。面对众人的诘问,王生解释 “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于张廷尉,..... 吾故聊使结袜,欲以重之。” 这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释之”。可惜,双赢的局面不持久,景帝当政后一年多,就把张释之贬官,到底司马门事件怀恨在心。人设可以救一时,但撑不了一世。
我写的时候只就事论事,没想到以古喻今 —— 还是沈香洞察力高!
同意沈香看法,凹人设或打造形象的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容易弄巧成拙:)
沈香节日快乐!
周末愉快!
周末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