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标签与歧视(八)美国队奥数教练的“创新”

(2022-04-12 16:15:44) 下一个

【本文写于去年。今天整理文件忽然发现忘记发表了。呵呵,拿出这篇旧文来讨论一下!】

前不久一位愤怒的(可能是华人)家长,给美国中学数学奥林匹克委会写信,揭发美国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教练使用F1签证持有者代表美国队,挤占了美国公民代表美国的名额。这些F1签证都是中国培养的高中生,跑来代表美国参赛。该教练用他们去“卷”无辜的美国学生,然后去国际上“为美国争光”。

这件事情为啥是爆炸性的新闻呢?该教练最引以自豪的,念兹在兹的,就是我们美国的“创新式”教育了。有个我们都能理解的秘密就是,他虽然贵为美国奥数总教练,其实是没有什么油水的。为国争光靠几个尖子,赚钱要靠大量的分母。美国搞比赛的人少,特别是基层的分母是很小的。他作为美国教练带领美国队,击败中国队拿了世界团体冠军,在美国其实没有多少钱可以赚的。相反的,主要可能赚钱的地盘其实在中国。他高调的在中国宣传:“我们美国队之所以能拿世界第一,就是因为我们强调创新,强调快乐学习。”他的宣传有意跟中国人的“题海战术”互别苗头,从而吸引中国相信“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的“不明真相的群众”交钱买他的教程。

为啥我要说“不明真相的群众”呢?参加过高级别的奥赛的学生和老师都知道,数学奥赛需要做大量的练习。国际奥林匹克大赛的时候,9小时做6道题,大约3题甚至4题都是以前的题的各种变体的排列组合。把题海都喝到肚子里去的选手,自然比做题少的人强很多。另外,这些题没有一个不烧脑的,很多都是前沿研究里面下来的东西,不是聪明绝顶的,真心热爱数学的孩子,是没有能力做这么多题的。(就像没有酒量的人,给他很多时间去“填鸭”,也是不可能喝很多的。)这一点,不分中美,不分欧裔华裔阿拉伯裔,是“普世价值”。客观上来说,数学研究也要大量做题打基础。陈省身就说过:“好的数学家比差一点的数学家的区别,是他们知道更多的细节。”当然,中国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好,还是美国的“快乐创新,leadership”好,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这里只是想强调,如果目标是国际奥数得金牌,那么题海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美国的一般的爱好数学的孩子,做题数量远远不如中国一般孩子的。但是那少数几个代表美国去参加国际比赛的,一定也得做很多题。没有捷径可以走。美国当然有的是快乐教学,但是该教练的美国队跟他们不沾边。

但是如果该教练跟中国粉丝们说实话,就没有钱可以赚了。于是他吹嘘这个根本不靠谱的“快乐创新”来搞营销。他在中国到底有没有赚到钱,我不知道。但是他这种营销策略,是靠对中国传统的歧视,是很不道德的。现在好了,美国家长揭发,您的“美国队”,其实还是要靠“题海填鸭”的F1来冒充美国公民啊!原来真正的“创新”其实是绕过规则以假乱真啊!相信“快乐教学”的中国家长情何以堪啊。有人会问,那美国队应该还有真的美国公民吧?为什么就击败了“纯题海”的中国队呢?这件事情该教练心里门清啊:因为中国政府要给学生减负,一刀切宣布奥赛获奖不再保送大学了,各级教练树倒猢狲散,才让美国捡了两年便宜。如果中国人什么时候又想开了,又回来组织人马集中搞,美国队根本不是对手。(能跟中国人对决的,可能还只有俄罗斯,东欧的那些也刻苦做题,并且真心热爱数学的高中生。但是这些国家由于不是那么重视比赛成绩,如俄罗斯就会把参赛名额平均分配在10,11,12三个年级里面,所以一般来说也比不过中国队。)

我非常看不惯该教练的地方,就在于他明知数学学习的艰苦性和小众特点,明知华人数学好(不管是美国华人还是中国的)多数是因为刻苦专研,但是为了推销,硬要搞出个“我们美国如何如何”的歧视性说法,把华人的优良传统予以贬低。不要忘记了该教练自己也是华人,还是数学教授,却靠歧视性的宣传来赚钱,真是太掉价了。

回到该系列的标题,标签与歧视:这里我想表达的,就是一些成功人士,为了自己的目的,喜欢给别人贴标签。这里该教练就给中国和美国奥数选手贴上不同的标签来故弄玄虚,显得自己牛逼。我们要有自信,相信自己的传统,相信自己的能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0)
评论
深度思考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nightrider' 的评论 : 谢谢您两次回帖。我不知道啊。只知道有家长去抗议,一封email cc一大堆人,好像那个email也没有具体说是谁。不过您觉得有必要针对一个孩子吗?我这篇文章可能也不该点教练的名字。等会儿从首页下来了改一改。
nightrider 回复 悄悄话 楼主不要逃避问题嘛。请揭发一下哪一个数学奥林匹克美国队员是拿了学生签证的中国公民?
深度思考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大酱风度' 的评论 : 好问题。美国的优势是多样性啊。我们华人发扬自己的传统,美国就有优势了。相反的,很多华人给自己的优良传统贴负面标签,盲从美国开始抬头的反智风气,这是对这个国家不负责,对自己的下一代不负责啊!“创新”本身就是个口号,其实质意义很模糊。我应该再写一篇文章专门论述。
大酱风度 回复 悄悄话 在初等教育阶段,如何平衡所谓创新与兴趣和扎实的功底确实是个大问题。我有时想,下一代的美国人和下一代的中国人(现在的孩子)究竟谁能竞争过谁的问题.
大酱风度 回复 悄悄话 在初等教育阶段,如何平衡所谓创新与兴趣和扎实的功底确实是个大问题。我有时想,下一代的美国人和下一代的中国人(现在的孩子)究竟谁能竞争过谁的问题.
深度思考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TexasIns02' 的评论 : 谢谢回帖。将学习过程本身简化的“刷题”这个标签是对深层次数学竞赛的不了解所导致的。奥赛的教练,可以讲的专题是很少的,主要在做题中学习。大学数学系的教授,说小孩搞奥赛的时候,喜欢用的词是“problem solving”。相反的,“我最懒所以我创新”是美国教育的毒瘤。美国的今天,是上一代人建立起来的。他们从小也做题,也勤奋工作。把“创新”当歌唱的,甚至将其和做题对立起来的人,是对美国社会后面几十年面临的深重危机没有了解。
TexasIns02 回复 悄悄话 当然楼主谈到目前美国教育中,过分强调兴趣而忽视努力练习的问题,确实存在!偏科虽然可以让少数人在某些领域幸运地做出一点好进展,但近代科技发展越来越强调学科交叉能力,没有最基本的综合知识储备,很难做出好的成绩!
TexasIns02 回复 悄悄话 凡事有个度,不多做练习,无法掌握重要数学知识,但成了刷题机器,确实扼杀创新力!在中国印度等资源缺乏的地方,靠刷题来取得竞争优势,抢占资源,是可以理解的,但到了美国,把刷题的做法带到各种学习环境和行业发展,确实对这个创新国家是很负面的影响!
nightrider 回复 悄悄话 Please tell us who on the American IMO team are on F1 students visas.
深度思考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回首前尘' 的评论 : 可能我们的大环境说的不清楚,not on the same page。物理和计算机可以靠大量训练拿名次。数学不行。以后我有空再专门撰文讨论。呵呵,魔鬼隐藏在细节中!
深度思考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回首前尘' 的评论 : 谢谢再次跟帖。这里不是我个人的问题,是广大美国华人被stereotype 的问题。不利于我们每一个华人的孩子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承认。
回首前尘 回复 悄悄话 乱说,刷题拿金牌的,比比皆是,不容否认。俺说楼主您啊,可能从小刷题不少,所以对这个词特别敏感。算了,在你的场子,俺们点到为止,不为难你了:)
深度思考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回首前尘' 的评论 : 谢谢点评。光靠做题拿不到金牌。你问问哪个金牌得主说自己没兴趣,只是功利心做题的?“刷题”这个标签,是广大碌碌无为者对极少数顶级天才的舆论暴力。这些得金牌的,就是你说的“杰出数学人才”,不需要去大学数学系混饭吃才算“数学人才”。现在这个时代,希尔伯特,冯诺依曼这样大的数学家已经不存在,也不需要了;大家都在挖空心思做点别人会认可的论文。比方说因为弦论有名,数学家们都研究微分几何,其实也不知道有用还是没用。“数学等基础学科未来的领导人才”无从定义。出于对金牌得主的嫉妒,大家搞出来这么个莫名其妙的标签,什么“刷题”,“兴趣”等等。
回首前尘 回复 悄悄话 首先要说,使用F1 签证学生代表美国队参赛,如果是真的,的确不对。但是,俺们从小就是靠刷题考试的,这是事实,扯不上啥标签歧视。数学等基础学科未来的领导人才,必然是靠兴趣培养的,这点罗教授做的不错。刷题拿金牌的人才,以后多半不会做数学,大多数去公司奔高薪去了。刷题培养不出杰出的数学人才,这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深度思考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ahniu' 的评论 : 谢谢支持。不过奥数和数学家差的还是很远的。奥数有点像下棋,是顶级的智力游戏。只要孩子够聪明勤奋,就可以拔尖。作为一个数学家,除非像张益唐老师那样work on 大家熟知的最难的问题,多数人是要把自己fit in 一个需要别人认可的圈子。有些很难的问题没有人关注,做出来就没“意义”。跟着大佬们的指挥棒转,就能在高级别期刊发论文,评教授。由于在实际生活中“没有用”,数学研究的客观性远远低于类似的学科如计算机,统计,甚至生物医学,也非常非常难的找教职工作。可以说,数学家这份职业,不是好职业。因此我反对丘成桐这些人从娃娃抓起培养未来的数学家。我的孩子就在搞奥数,如果谁因为她喜欢数学就忽悠她去学校数学系蹉跎岁月,我得跟他急!
ahniu 回复 悄悄话 希望奥数学生都成为数学家。
深度思考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momofseedleaf' 的评论 : 这篇评论很有意思,充分表明海外华人家长是怎样给(除了自己以外)的广大华人孩子贴标签的。首先奥赛做的好的学生,在美国队这个水平上的,是不会用“刷题”这个歧视性标签来描述自己热爱的解题活动的。这个标签的使用,本身就是对刻苦学习的华人传统的自我歧视。你的成绩比不上别人,that is it。扯啥“热爱”来标榜自己呢?

"Do what you like and everything will come with it"是美国式的心灵鸡汤,看上去政治正确,其实是偷懒的借口。它毁掉的是美国一代人的刻苦学习精神。将刻苦学习,喜欢高薪这些华人传统(其实也是人类普世价值)和热爱对立起来,是各种攀比心态中和“求不得”困境下的家长和孩子喜欢使用的廉价借口,虽然也确实是大多数海外华人的嘴上共识。(但是罗教授的发明是用这个鸡汤去灌中国家长,就贻笑大方了。)In any case,罗教授各种宣传,强化了在中国的华人“死读书”的刻板stereotype,不利于华人在美国生存和发展。可惜的是,大多数华人家长出于盲从和嫉妒心里,多多少少都在附和这种宣传。给除了自己以外的所有华人贴上一个标签并歧视之,从而恶化美国华人的生存环境,是本《标签与歧视》系列致力于详细分析的东西。
momofseedleaf 回复 悄悄话 我家孩子第一次上罗教授的课, 就佩服地五体投地,He is the Fun and the Best teacher! “拖把营”缺人帮忙, 罗教授一声唤, 以往的学生放下华尔街的高薪实习,义无反顾地跑到罗教授身边。
“使用F1签证持有者代表美国队”, 罗教授通过“拖把营”所有营员的投票表决决定的。
至于有没有油水好捞, 咱们不知道。 但罗教授确实是快乐教学,这是不可否认的。参加奥数的孩子, 不是靠刷题刷出的金牌银牌, 确实是本着对数学的无限热爱。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奥数队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大多不会被高薪吸引,而是继续他们喜欢的数学研究。
"Do what you like and everything will come with it", 这是他对我家孩子影响最大的一句话.
insoine2 回复 悄悄话 连美国奥林匹克教练的名字是搞错了,还能够东拉西扯一大篇, 真服了您了。
FollowNature 回复 悄悄话 凡事有个度。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