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局微觀

微觀世局, 遊走政經
个人资料
正文

日本 – 华丽的印度(六)第一岛链的命门

(2025-11-23 08:40:19) 下一个

AI音频精华版

原文再续,书接上回。上回说到日本在英美全力支持下,终于打赢了日俄战争。各位看官会问,为何英美都看上日本?大家请把眼光放在日俄战争之前。在日俄战争爆发之前,全球的殖民地已经被瓜分得差不多了,以英国、法国和沙皇俄国为代表的老牌殖民主义帝国,和以美国、德国、日本为代表的新崛起的工业国,为了争夺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因此战争不可避免。

从地域上来看,欧洲的法国和德国因为1870年的普法战争结下血海深仇,奥匈帝国与沙皇俄国围绕巴尔干半岛这个“火药桶”,展开了激烈的厮杀。在非洲,法国与意大利因为北非的突尼斯矛盾尖锐,在太平洋及拉丁美洲地区,美国与西班牙在其殖民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等地区的矛盾白热化。

在亚洲,海洋霸主英国,与欧洲陆地霸主沙皇俄国,在中亚、西亚等地开始了各种地缘博弈。因为工业化慢慢从英国向周边国家扩散,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各国都想争夺更多殖民地,以便控制更丰富的原材料供应与市场。

从沙皇俄国的视角来看,追求世界性的霸权,源于东正教赋予俄国人的救世主(弥赛亚)情结,“俄罗斯没有边界”是当时俄国人的普遍想法。在19世纪的巅峰时期,沙皇俄国的国土面积占了整个欧亚大陆的42%。如此庞大的国土面积,俄罗斯只能把军事集中在强敌环伺的欧洲东部和黑海地区,而在远东的策略上主要以防守为主,但是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正在威胁其远东利益。

1891年,沙皇俄国开始主导的西伯利亚铁路的修建,提高对远东的军事调度能力,正是为了应对正在崛起的日本,此时距离中日甲午战争还有3年,距离日俄战争也不过13年。

因此大英面临沙俄的崛起打破了欧洲各强国平衡的局面。尤其是在1815年拿破仑战争之后,俄罗斯势力急剧膨胀。加上铁路技术的发展,更使沙俄的国际地位快速飙升。沙俄与德国,都发现铁路运输可以大幅度提高商品流通和军事调度能力。而拥广袤的国土面积的俄国,具有把这种能力发挥到极致的潜力。当时欧洲各国都需要看沙俄的脸色行事,俄国人自称“欧洲宪兵”,俨然以欧陆霸主自居。

为了围堵沙俄,英国费尽了心思,经过的多年的布局和经营,英国人从芬兰、罗马尼亚到土耳其、阿富汗、再到印度构筑了一条严密的海洋封锁线。多年来,沙俄无法获得像样的出海口,英国更通过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把沙俄打得元气大伤。

从克里米亚战争之后,迪米特里·米柳京对俄国进行了军事改革,用义务兵制度取代了的募兵制度,把军团缩编为师,这让沙俄军队不再是由贵族庄园内的农奴构成,这提高了俄国陆军的战斗力和反应速度。

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日本要求割让辽东半岛,这让在东北地区经营多年的沙俄感到巨大的威胁,如果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之后,那么其的远东利益就会化为泡影。

历史上的沙皇俄国一直因为出海口发动战争,因为沙俄的崛起和17世纪末、18世纪初,彼得大帝时期的改革有关,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领域,全面向西欧学习有关,西方是以海洋立国的海权国家,出海口就是关键。

位于辽东半岛的旅顺港对沙俄来说不光光是一个出海口,而是关系到其远东的战略,如果辽东半岛被割让,那么沙俄的远东就会非常被动。所以利用外交手段,联合法国、德国要求日本放弃辽东半岛,史称“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军事实力是外交的后盾,日本在沙俄的军事实力面前只有忍气吞声。

当时日本海军的二把手,实际的话事人山本权兵卫,深知此时与沙俄海军的实力悬殊巨大。一旦贸然开战,凶多吉少,所以劝阻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要保持冷静,先发展海军装备,卧薪尝胆几年时机成熟再动手。此举正合英国心意。两国从1895年之后,在对付沙皇俄国的问题上就一拍即合,日本就很自然的成了英国在远东遏制沙俄的一枚重要棋子。再加上从1899年到1902年,英国在南非与荷兰人的后裔之间爆发了第二次布尔战争,所以英国也腾不出手来对付沙皇俄国。

1904年,在准备了整整9年之后,日本海军以偷袭的方式,拉开了日俄战争的序幕,英国在日俄战争的角色是极其重要的。在开战之前,英美先支持日本在沙俄国内的间谍活动。在日俄战争开战之前,日本明治政府的美国智囊团知道,当时的日本处于劣势,所以就建议应该利用俄国国内的各种势力,让其腹背受敌。

1904年2月,潜伏在欧洲的日本间谍明石元二郎接到的密令,在英国政府的帮助下,他布下了强大的情报网,搞到了欧洲各国的文书情报,并且对俄国当时的社会问题和困境进行了详细和透彻的分析。接着他开始引导和操纵舆论向有利于日本的方向倾斜,煽动波罗的海三国搞独立运动,1905年,俄国国内的革命与明石元二郎的关系密切,只要在俄国腹地闹得天翻地覆,就可以影响其对远东的军队调度和支援。

明石元二郎是一个不修边幅,生活作风拉胯的人,曾和上司山县有朋聊天的时候,因为憋不住尿,他面不改色心不跳的直接拉裤子上,一个话不多的狠人。在日本被称为欧洲特工之王,后来德国威廉二世对其评价是,明石元二郎的间谍行动,超过了20万日军。

英国让沙皇俄国在战略上陷入被动的第二个作用是,在日俄战争期间,封锁了苏伊士运河,把欧洲通向亚洲最近的海上通道给堵死了,这就让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只能绕过非洲最南端,长途跋涉,精疲力尽。航行整整1万八千海里,在航行了7个月之后,经过日本附近的对马海峡时,与早已埋伏在此的日本联合舰队交战。

而且在漫长的航行期间,英国还利用自己遍布世界的殖民地,想方设法对俄国舰队进行监视,按照当时国际法的规定,交战国军舰不得在中立国港口停泊。这就让俄国第二太平洋第二舰队陷入了战略困境,如此超长距离的航行又不能及时补给。导致俄国舰队在一出发的时候,就要带上各种物资,当时的燃料还是煤炭,所以必须在出发前带上充足的煤炭,据说就连船员床铺下面都堆满了煤炭,卫生条件差非常差,还没开战就病倒了一大片。长时间的航行,让俄国海军的精神状态非常糟糕,这在激烈的海战中是非常致命的,这给日本联合舰队创造了“围点打援”的机会。

最重要的是英国就是帮助日本系统性的提高海军武器装备,而且早在甲午战争之后就已经开始了,其中对日俄战争结果影响最大的就是“六六舰”计划。1895年,日本海军省的二把手山本权兵卫,受海军大臣西乡从道之命,制定未来的海军规划,原则上两个重点,第一,考虑亚洲总体政治形势,第二,考虑亚洲主要大国的战略规划,说的直白点,就是怎么对付沙皇俄国。

山本权兵卫认为当时的日本海军装备,面对俄国海军一点都不抗揍,所以需要装备六艘战列舰和六艘装甲巡洋舰,这就是所谓的“六六舰”计划。这一年的7月份,海军大臣西乡从道向内阁递交了新的海军扩军计划,一共需要2.8亿日元,其中2.13亿日元用于购买军舰。约6700万日元用于扩建造船厂、维修基地和各类海军学校,甲午战争清政府的赔款大部分用在这个方面,可是当时的日本造船技术还很拉胯,所以只能买。

作为当时世界海军第一强国,英国在造军舰方面确实很厉害,对英国来说,既能赚钱又能打击沙皇俄国,这种一举两得的事情。但没想到的是,英国居然会拿出看家本领,给出最好的技术,可见英国也是想把俄国往死里整,接着4艘“敷岛”级战列舰在英国开工。

代号分别:敷岛、朝日、初濑和三笠,按照英国对战列舰级别的划分,属于“前无畏级”战列舰,其中最后一艘建造的战列舰“三笠号”非常特殊,几乎代表了当时英国战列舰制造的最高水平。详细可以重温《日本 – 华丽的印度(四)明治海运兴国》

正如《日本 – 华丽的印度(五)》提到,日俄战争后,美国因为日本已经有实力威胁到美国的加州,开始对日本提防,而英国还是继续支持。这要从1870年,“铁血宰相”俾斯麦主动挑衅法兰西第二帝国,引发了普法战争,最后普鲁士王国大获全胜,统一了德意志帝国说起。德国取代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后,随着德国实力的增强,以及军国主义势力不断膨胀。

在二十世纪初,德国推行重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的“世界政策”,企图建立一个“大德意志帝国”,这让英国的霸主地位又一次被挑战,尤其是在日俄战争之后。沙皇俄国的海军遭遇重创,在远东的势力衰退,英国与沙俄和法国之间的矛盾就不是那么尖锐了,这就使得英、德矛盾逐步上升为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和法国不会将殖民地拱手让给德国,德国想要获得殖民地,就必须发动战争,在日俄战争之后,英国与德国都在拼命地拉拢盟友,强化各自的势力范围。

铁血宰相-俾斯麦

德国的崛起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是巨大的,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全面学习西方,2年后普法战争爆发,德国陆军称霸欧洲大陆,所以日本近代陆军是仿照德国陆军建立起来的,整个日本陆军部有严重的亲德倾向。

日本为了打赢1905年的日俄战争,欠下了巨额外债,英国和美国成了日本最大的债主,沙皇俄国拒绝赔款,巨大的债务压力,让日本很可能抵挡不住德国马克的诱惑。为了防止日本倒向德国,英国的策略就是先稳住日本,延续和强化1902年的英日同盟。

为了拉拢日本,英国选择主动让步,默认了日本占领朝鲜半岛,企图将其纳入英国在远东地区的防务体系。1905年,英国和日本第二次签订盟约,明确了各自的义务,1911年,两国又对协议进行了补充完善,期限为10年,英国认为对防止日本倒向德国发挥了巨大作用,日俄战争之后,刚刚取胜的日本,野心也越来越大。同时英国也把造船技术倾囊相授,终于把日本培养成五强之一。1922年的《华盛顿海军条约》规定了美、英、日、法、意五国在主力舰总吨位上的比例为:5.25:5.25:3.15:1.75:1.75,从而限制了日本海军的规模,并对条约国的战舰建造、吨位、武器以及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基地做出了严格限制。当然,这是后话。

二战后的日本,也继续继承了这个位置,成为美国在亚洲的首席监督者,第一岛链的核心。中国要大国崛起,最起码要重建东亚的朝贡体系。不拔除日本这口钉子,这个愿望无法实现。但高市早苗的“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言论刚好给中国有足够的理由去拔除这口钉。

中国已就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涉华错误言论向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致函,阐明中方严正立场。该函件作为联合国大会正式文件,将向全体会员国散发,这是中方针对日方挑衅采取的重要外交行动,旨在向国际社会揭露问题本质、维护国际秩序及国家主权。这个就是为后续的制裁提供足够的法理依据。

虽然目前没有动武的必要,但这个是突破美国对华金融战的缺口。须知道,“强美债+强美元+无限贬值的日元”这个组合,是打击人民币体系的超级金融核弹。“强美元+强美债”组合,相当于是胡萝卜,虹吸中国这里的大量资金去美元体系。而“无限贬值的日元汇率”,相当于大棒,跟人民币玩汇率竞争性贬值,倒逼我们不少资金出走。因此,如果没有日本积极参与美国金融战的“闭环工作”,我们这轮人民币资产的价格下行,还不至于如此惨烈。当初玩弄“环中国牛市”,就是这个超级金融组合搞成的。相信,大家也有不少身边的朋友,这两年不顾日元汇率贬值,去日本投资。

当初美日联手在1996~1997年期间也是祭出这个超级组合,直接打爆东南亚国家。现在高市早苗给我们的“机会”。美联储现在降息,是一会儿推进,一会儿又说不行。导致中美利差还是很大,中国央妈放水救市的空间很小,被美联储死死的压制。日元汇率,现在还在不断往下走,都到了160关卡,近乎是自由落体。

现在中国经济被偏通缩的环境折腾,意味着到了要更大规模祭出国内需求刺激计划,尤其马上十五.规划要进入落地环节了。如果可以拔除日本这口钉子,那我们央行的压力,就会小很多。届时,美国的金融战威力,就会大为削弱,甚至后面就没有继续推进的必要性了。所以,这次我们对日反制,其实,最终都会聚焦于放大日本的金融风险,甚至是影响日本的宏观政策的困境。

目前,日本央行现在正陷入两难抉择:加息将引发债务崩塌,维持低利率则坐视通胀侵蚀储蓄。你觉得它们会选前者还是后者?需要的是,日本不收回言论,每天加码措施。日本目前最大问题是政府债务超过GDP的230%,央行手里握着其中一半,相当于每两张国债就有一张是“自己买自己”。日本政府债务总额约1,324万亿日元(2025年3月),占GDP234.9%,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的,远超希腊危机时的180%。

政府债务相当于每个日本人背负106万美元的债务,或日本全年GDP的2.3倍以上。日本央行持有52%的日本国债(约576 万亿日元),相当于每两张国债就有一张被央行 自己买自己。作为对比:美联储约 18%,韩国央行不足3%。

放眼全球,这种操作在非洲都罕见——利比里亚、津巴布韦(津巴布韦曾达796 亿 %月通胀率)曾经这么玩,结局都是通胀失控、货币跳水。日本之所以还没翻船,靠的是昔日全球光环、全球金融地位(海外净资产约占GDP80%)和国民超高储蓄率,相当于给破船加了一层“国际购买力”的防水漆。

如果中国加把劲,对日本全面制裁,对日本封锁市场,断供应链,断原材料供应如稀土等。根据日本去年发布的2024年版《通商白皮书》显示日本贸易统计以约4300种商品为对象。白皮书使用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简称HHI)进行更为详细的分析,该指数显示了日本与伙伴国贸易的集中程度。如HHI高于50,说明该商品的进口“高度依赖”某单一来源。就该报告所覆盖的4300种商品来看,日本近40%的商品高度依赖某个单一进口来源,且该进口来源多为中国。日本对中国的特定依赖进口品类为1400种,对美国和韩国分别为252和151种,另外美国对华的高度依赖品类为567种,德国为221种,日本担忧过分依赖中国供应链。结论就是日本贸易依赖东大,相反东大可以去日化。

下一步可能是经济和国际法方面的压力,比如琉球问题继续抬出来,比如贸易上的控制,现在只是说还没有具体行动,其实手段多了去了,这些都是前菜,大菜还没上呢,要享受这个对日本不断收紧勒紧绞杀的过程,这也是一种战前测试,这次肯定是要压上去的,日本狗急跳墙怎么办?那太好了。

如此高压下,高市早苗领导的日本内阁据称已批准了一项1354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以"对抗通胀影响",但当前通胀正是由上一轮刺激政策引发的。这导致日本30年长债利息飙升到3.35%。

大规模财政刺激,会打击日元汇率,进一步提高通胀;严控通胀、维稳汇率,会让经济继续停滞,甚至更差。现在,中国的出手,就是温水煮青蛙,不断的让日本的经济停滞压力更大,也直接间接去拉抬日本的汇率维稳压力、日本的通胀压力。因此,接下去,高市早苗就面临极为痛苦的选择:是随性放任通胀、放任日元贬值,就往死里刺激;还是控一控通胀为主?

大概率,高市早苗只能选择前面这条路。这在之前的金融战环境下,对于我们而言是有压力的。毕竟,会带来日元竞争性贬值压力。不过,当时大家认定,日本的地缘环境是安全的,巴菲特也带头把钱放在日本这里。可是,现在这么一折腾,日本的地缘风险巨大,不比台湾好多少。既然如此,此时日元贬值会加速资金流入人民币体系,相当于我们直接跟日本抢夺全球流动性。

格局如此巨变,逻辑自然也就完全不同了。如果日本央妈举手卖美债来维稳日元汇率,那么,美国又要被连带伤害。美国被连带伤害,最终也会倒逼美联储只能自己下场支持宽松逻辑下的美债维稳。按照这套组合拳,那么,我们终于可以说:中日地缘争斗,极有可能为本轮中美金融战画上句号。

简单来说,中国有机会通过升级冲突,直接引发美日的双重压力:挑起美债与日本央行的关系恶化。而且,近期日本“股债汇三杀”出现,明显是有人在玩“做多美元、做空日元”。如前所述,日本政府的债务规模已经是主要经济体中问题最严重的。对比之下,中国的中央债务比例极为健康。因此,中日经济金融战,债务危机在即的日本,拿什么斗?

现在是中国突破美元霸权的机会。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想要在美元体系之外,找到一个新的国际资金池,让自己可以在里面兼顾资金安全和一定的收益。甚至,欧盟都在担心,川普随时可能要用欧美货币互换协议打劫欧洲的财富,也在想如何建立新的资金池,不要被美元体系完全绑架。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相信,白宫就可以遥控美联储来对付任意一个国家。原本,日本还是一个可选项。现在这么一折腾,日元体系也不靠谱了。

反观中国,任何出手,都是有理有据有节。中国在军工、AI、地缘战略等诸多关键领域,都是如此稳如老狗。因此,逐步将人民币离岸市场作为新的资金池,已经是越来越全球流动性的新共识。这是日本的战略级别的犯错,帮助中国吸收国际上存量的流动性。

而美国已经被AI叙事绑架,美国的消费目前只剩下股市来支撑。11月14日,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披露购买了谷歌51亿美元的股份。刚好,13天前,谷歌推出了Ironwood。这款芯片能实现英伟达GPU的功能,成本仅为英伟达的五分之一。并且,在提交文件6天后,谷歌发布了地球上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模型Gemini 3。它完全没有用任何Nvidia芯片进行训练。这意味着英伟达芯片的垄断地位被终结。除了谷歌,所有人工智能公司都要向英伟达支付30到40亿美元来训练前沿模型。

而谷歌使用自有的Ironwood TPU只支付6亿至7.5亿美元的费用。谷歌拥有工厂。其他人都要租工具。关键是,巴大师决定买下的东西,一定有什么别人不知道的事情。难道这才是英伟达大跌的原因?

谷歌和博通共同开发了TPU,这是仅次于英伟达的第二大AI芯片公司,谷歌是其定制计算服务的最大客户,为设计谷歌所需的芯片,每年有40亿美元流向博通。而台积电是他们的代工厂,生产每一个TPU。

关键是谷歌云在赢利,三季度收入达到150亿美元,同比增长34%。苹果的AI模型也是基于谷歌TPU进行训练,谷歌构建了一个完全独立的技术构架,其Gemini 3不需要英伟达芯片进行训练。

换句话说,AI竞争不仅是芯片竞争,而是一场全链条上的竞争。电力基础设施、数据中心建设公司、冷却系统制造商、网络设备供应商、分布式训练系统等。在全链条竞争中,谷歌明显优于OpenAI,尤其是在资金方面,等等。AI竞争不仅是中美,更多的是在美国国内。如果OpenAI遭遇到大麻烦(至今仍在大量烧钱等),或将波及到英伟达。

说句题外话,上周美国科技股下跌影响至A股,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谷歌挑战了美国其他AI公司并导致其股票下跌,很正常,与A股关系不大。

相信AI仍然是未来全球发展方向。换句话说,AI没有结束,是芯片垄断地位被结束了。

金融战,渐行渐远。后续,就看12月份的北京重磅经济工作会议上,如何筹谋未来的“战场打扫”了。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