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滕文公下9:彭更问曰
原文:
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客居而受供养)于诸侯,不以泰乎?”
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曰:“否。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羡(多余)补不足,则农有馀粟,女有馀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
曰:“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
曰:“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
曰:“食志。”
曰:“有人于此,毁瓦画墁(涂抹墙壁),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
曰:“否。”
曰:“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译文:
彭更问孟子:“后面跟着几十辆车,随从好几百人,客居诸侯而受人供养,不是太过分了吗?”
孟子答道:“不合乎道义,就是一筐干粮也不能要人家的;符合道义,就是天下舜也一样从尧那里接过来,也不算过分。你觉得过分吗?”
彭更说:“不过分。但是士人不劳而食,是不可以的。”
孟子说:“你不互通有无、交换服务,用多余的换来不够用的,那么农夫有吃不完的粟粱,女人有用不完的布匹;如果你能互通有无,那么木匠和车匠就可以从你那里得到食物了。这里有一个人,回家孝顺,出门尊长爱幼,遵守先王的道统,以此等待来求学的人,而你不供养他。你为什么尊重木匠车匠而看轻仁义之人呢?“
彭更说:“木匠车匠,其目的是以此谋食;而君子弘扬道义,难道也是为了追求吃的吗?”
孟子说:“你为什么根据他的愿望而犒劳他呢?他对你有功,应该得到供养,那就供养他吧。而且你犒劳的是他的愿望?还是他的功绩?”
彭更说:“犒劳他的愿望”。
孟子说:“那有一个人,毁坏房顶的瓦,涂鸦你的墙壁,他也想得到食物,那你给还是不给?”
彭更说:“不给。”
孟子说:“那么你供养他不是因为他想要,而是因为他有功于你。”
短评:
孟子带着几百个弟子,周游列国,到处都得到供养。彭更觉得是白吃白喝,觉得太过分。孟子告诉他,我提供的是教育和教化的服务,我不是白吃的。难道文化的教育还不如木工和车工值钱吗?我是为了弘扬道义,但是我也需要为我的服务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