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过,
有智慧的修行人要善于总结,
读经典要用心, 细读, 理解, 而不是一扫而过, 更不是死记硬背。
《中观论》就是四个字: 离开两边。
《十二门论》就是一个字: 空。
所以这一本《龙树之门》的每一篇文章,
你都要尽量从空的角度去理解。
我又说过,
空有两层不同的含义。
一是观空, 其实是有, 但把它观成空的。
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真的没有, 本来就是空。
《十二门论》中龙树尊者从十二个不同地方着眼, 详细地阐述了空的含义, 但是归根到底, 不外乎这两层意思。
所以如果我来评价的话,
龙树尊者还是有点过于啰嗦了。
十二门太多了, 太啰嗦了,
直接来个《二门论》就好了。
前两天写了一篇《有果无果》。
我是这样说的:
我们修行, 就是要找到佛性, 也就是自性。
既然性不在果中, 那眼睛还叮着果干什么?
性不在相中, 而相就是果。
所以性不在果中, 也就是说, 果和性没有关系, 互不影响。
所以从性的角度来说, 有果无果都一样。
有也等于无。
果是因缘和合产生的。
果如果和性没有关系, 互不影响,
那因缘和性自然也没有关系, 互不影响。
龙树尊者说:“广略众缘法 是中无有果 缘中若无果 云何从缘生?”
因果是有, 但和性没有关系, 互不影响。
所以, 因果虽然是有,但也是空。
记住,当我们说相是空的时候,说因果是空的时候,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站在佛性的角度。离开这个前提,就不成立。离开这个前提,相是有,因果是有。
这就是用佛眼看世界。
在基督教中,常常有人会说,不要站在上帝的视角。这是批评有些人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去看世界,去要求大众。批评有些人把自己当成全能的上帝。
这是一种仰视上帝的姿态。
在佛教,你不需要仰视佛,因为佛我一如,毫无分别。
你要去做的,正是改变看世界的角度,从我的角度,变成从佛的角度。
无论是科学,还是宗教,都在试图解决宇宙与生命的起源,以及我们要向哪里去的问题。
科学,在研究什么?相的变化规律,或者说,因果的规律。科学,在研究相。
科学说宇宙的起源,当无法自圆其说的时候,就说是原点大爆炸。
请问,原点又是哪里来的。更重要的是,生命,或者说有情,是哪里来的?
当原点是哪里来的这个问题无法回答的时候,一神教的解释是创造神。
请问,创造神又是哪里来的?是自有恒有,还是生出来的?上帝是有形还是无形?如果有形,上帝就是个体。个体又如何创造出无边无际的宇宙?上帝如果是无形,可圣经上说上帝按照自己的形创造了人类。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讲过,释迦摩尼学的是婆罗门的法门,他一边修法一边观察身边的世界。他没有花精力钻研相的变化规律,他没有现代知识,没有科学仪器,他做不到。他把相的变化的原因很笼统地称为因果。
他的高明之处是把宇宙分成三份。
第一,空,无边无际的空
第二,性,觉知的能力
第三,相,变化无常的相。
当你悟出相的变化不影响空性的时候,当你抓住这个最重要的根本的时候,相如何变化及其规律就是枝叶,对生死解脱来说,不重要了,因为不需要理它。
我常常说,佛弟子始终不要忘了佛陀的初衷,就是生死解脱。除此再无其他。
什么是生?就是生命,就是觉知的能力,就是活,是名有情。
什么是死?就是没有觉知的能力,是名无情。
所谓佛性恒在,就是觉知的能力恒在,否则,生死解脱就是无稽之谈。
佛是有情,是有觉知能力的,佛家用六大神通来描述。
佛,又有另外一个名称,叫本来面目,或者说实相。
前天我问了扇兄四个问题。
问:“相,是活的吗?”
扇兄答:“如果活是变化,相一直在变,是活的。”
问:“空,是死的吗?”
扇兄答:“不知道空是什么,谈不上空的生死。”
问:“什么有生死?”
扇兄答:“个体的生物有生死。”
问:“什么条件下无生死?”
扇兄答:“无生命,就无生死。”
我的回答是,
“物质的相,随因果而变化,但没有觉知的能力,是死。”
“空中有觉知的能力,是活。”
“个体的相随因果而成,败,坏;生,住,灭”。
“无相,就无生死。生死的是个体的相,空性恒在。“
觉知的能力,不随相的变化而变化。
觉知的能力,就是佛性,而相,不具备这种能力。
性和相,因为这种差别,是名不一。
都包裹在无边无际的空中,是名不异。
性和相,因为不相妨,是名不即。
都包裹在无边无际的空中,是名不离。
性,可以觉知相的存在及变化。因为是本自具足,恒在不变,又名自性。
相不是自性。性,是特指觉知的能力。变化无常没有觉知能力的相,怎么可能是恒在不变有觉知能力的性?
相中无性。性中无相。
所以佛说,实相无相。
只有无相,才能生死解脱。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空为体,就无相。
性在何处?无边无际的空中。你如果一定要问性在何处?
性在用。
”光明寂照遍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