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难得清闲,从书架上取下一本王小波的书,读了几篇。小波是我一直所佩服的人,亦是我精神上和文学上的良师益友。每次读他的东西,总会有些不同的感悟。我记得年轻的时候读书,是开卷有益,多多益善,不分良莠,很有些囫囵吞枣的味道。第一次读到他的书,是大学毕业不久,读的是那本台湾联经出版社的《黄金时代》。
初读这篇小说,还以为是什么情色文学,读了几章才知道自己错了。第一遍读完了,故事的脉络还是整不清楚,只觉得文字非常有特点,但并不是自己最欣赏的那种风格。不过,记住了书中的一句话,
“陈清扬说,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直到死。想明了这一点,一切都能泰然处之。”
在那个时候,我觉得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每天见到的,经历的,都是新鲜的,有趣的。即使有了小小的烦恼,一阵风也就把它吹散了,自然体会不到什么是压抑和隐忍,以及那种经历了所有之后的从容和沉着。
尽管当时觉得《黄金时代》是一本不同寻常的书,但是看过了也就放下了。后来又仔细读了一些他写的杂文,觉得很有共鸣。小波的杂文,首先文字上简洁流畅,朗朗上口,读起来颇具韵律感。再一个,他的中心思想非常明确,语言诙谐,嬉笑怒骂皆是戏,读起来很爽。另外,就是他那种活跃的思想,天马行空一般的行文,浪漫如诗意,不落俗套,很对我的胃口。当然,最打动我的,还是他对人性的洞察,对我们熟视无睹的生活的深入和提炼。我觉得那是一种对生命,对世界,对精神,对信仰的深刻理解。大家有机会去读一读,应该也会有所感悟。他写的杂文很多,我觉得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沉默的大多数》,和《小说的艺术》。
一个人的思想是在生活中慢慢成长起来的,一个人的艺术和文学修养也是需要积累沉淀,然后得以提高的。到了三十岁以后,我看小波的书就更多了。这其中打动我最深的,是《革命时期的爱情》和《三十而立》。这两部中篇都是反思文革时期人的思想禁锢和精神追求,都是对专制制度的强有力的控诉和唾弃,也是对每个人的个性自由的颂扬和赞美。除开其思想的深度,他对文字上的驾驭也是炉火纯青,收放自如,读起来大呼过瘾。你甚至可以看到眼前有一个活生生的王二,他高高瘦瘦的个子,桀骜不驯,从不妥协,但是又重情重义,是个值得一交的好哥儿们。
当然,他最好的作品还是《黄金时代》。这一篇我后来又读了不下十遍,都快赶上我读《笑傲江湖》的次数了。我觉得,他真的是用心和血在写作,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段文,都是仔细斟酌,反复酝酿。如果您曾经熟读他的作品,自然会明白我所说的那种感受,能够体会那种大气而又洒脱的境界,以及他对生活和苦难的体验和升华。
《黄金时代》里的佳句实在太多了,仅摘录两段: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她再也不想理会别的事,而且在那一瞬间把一切都遗忘。在那一瞬间她爱上了我,而且这件事永远不能改变。”
王小波的小说和杂文,对我自己写作的风格,影响非常大。我年轻的时候,写东西洋洋洒洒,喜欢面面俱到,免不了拖泥带水,面目模糊。而他精炼的文笔和用词,布局谋篇,语境的塑造,诙谐的行文,都让我受益匪浅。当然,一个人的风格,是会受到很多人,很多经历,以及本人的思想和世界观的影响的。但是,我始终仍为,在我的师承里,有着小波的位置。其实他自己的文字,也是受到了前辈高手的影响的。比如说,他就非常推崇杜拉斯和王道乾。前人的积累,到了他这里,有一种集大成的感受。他的文字是生活的积淀,是独立的思考,也是对自由的渴求。他的行文活泼风趣,一花一木皆可为文,却从不矫揉造作。
文以载物,除了文字的风采,他文章中思想和理性的高度,更是一骑绝尘。人性的自由和压抑,被控制的集体思想与浪漫的个人主义的冲突,小波的文章中常常在做着这样的对比。他推崇人性自由,追求独立的人格和思考。相比较那种毫无原则地为他人奉献,做体制内的螺丝钉,他更提倡做个独立的人,有着自我的思想,能够提升自己精神境界的人生选择。平等,自由,独立的人格和品质是他价值观的核心。他赞叹知识和科学,觉得
“知识另有一种作用,它可以使你生活在过去、未来和现在,使你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更有趣。这其中另有一种境界,非无知的人可解。”
他在文章中,毫不掩饰自己灵魂中那些真实的东西。我年轻时读他的书,主要是喜欢他的自由精神和天马行空的文笔。而现在读他的文章,感受更多的,是那种坦诚,独立,和理性的思辨。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上,有这样一位亦师亦友的精神同伴,真是有幸。只可惜他英年早逝,有生之年不能和他开怀畅饮,指点江山,甚憾,甚憾!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这个形容真到位,也同意风轻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