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WLRC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上海记忆-1

(2025-08-13 22:28:50) 下一个

上海变化很大,很多人感叹上海现在的美好,其实过去的上海也很不错。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上海,不那么拥挤,秩序良好,民风淳朴,趁着现在还记得,写下来给以后的自己看。尽管我现在并不向往当今的这种high density的城市生活,也没什么理由和动力回去观光旅游。

 
外婆家
 
在上海外婆家呆了蛮长时间,对上海的记忆是围绕那里的. 
 
外婆家在淮海中路上的永业大楼的一个公寓里,永业大楼大概三分之一在淮海路上,三分之二在雁荡路上,底楼是一些商店,第一层楼到第五层楼是公寓,建筑类型的是Mixed use,商住混合按美国现在的标准并不是什么好类型,因为有商业就会招来各种人。
 
大楼尽管只有五层楼,但实际上这个五层楼是六层楼,所以配有电梯,最早的电梯有着那种电影里见到的有两层可以折叠的绞链门,第一个铰链门关住电梯管道门,第二个铰链门关住电梯门, 电梯还有一个开电梯的工作人员,属于房管所的铁饭碗工作,他们每天工作8小时,上午下午有不同人,中午时间休息,整栋大楼里有好几个入口和开电梯的人,中午他们休息的时候会有一个人值班,这个人在雁荡路上的一个电梯那里,所以如果那会儿回家不想自己走上楼去的话,可以到雁荡路上的那个电梯里找到她让她过来开电梯,如果怕这样一来一去麻烦浪费时间的话,那就自己直接走楼梯上楼了,每个入口有前门和后门,各有一组楼梯, 前门的楼梯每一层有三折,后门的楼梯是两折,有时候为了快点走上楼, 走到了第一层楼后就转到后门去走后门楼梯上楼。
 
前面的楼梯三折加上电梯门前的过道像一个四角形,中间部分是空的,从楼梯的栏杆上往下看就是进大门后走上电梯前的几级台阶,有点安全隐患,所以小时候总是被叮嘱,不要去爬楼梯,因为掉下去小命就没了,在雁荡路上有一个入口里面有一层楼是一个幼儿园,在那里的为了安全在二层楼那里楼梯当中四角形的空档上拴了一张网,要是有谁从楼上掉下来会被网接住,不知道有没有派上用场过,前门的楼梯地上铺的是马赛克,现在看看觉得挺老土的,当时还是不错的,前门楼梯的第二跑是面向街的,那里有好几个长方形的窗户,如果走累了想休息一下,可以在那里看看窗外喘口气,后门的楼梯地面是水泥地面。
 
每一层的后门楼梯走到一半的地方,有一个到垃圾的通道 garbage chute,垃圾倒进去直接从楼上顺着垃圾通道掉落到楼下的一个大垃圾桶里面,所以倒垃圾只需要走半层楼的楼梯,比较方便,每次扫了地以后就会马上去倒掉,只要走几步台阶而已,家里的厨房里是不存有垃圾的,那年头也没有什么塑料垃圾袋可以密封垃圾,垃圾通道的旁边是两个钢窗,向外打开还可以看见后面弄堂和那里的住家,窗户的另一边是一个马桶间,是给开电梯或着其他工作人员用的,平时锁着,钥匙归开电梯工作人员保管,想的还蛮周到的。
 
公寓里每户人家都有管道煤气和抽水马桶,做饭洗衣服这些事情都可以门一关在房间里搞定,所以邻居间的互动机会不多,也没什么可以造成邻里纠纷的事情。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谁家有点事情还是会传播的。大楼里的水费是按居住人口计算的,所以每个月居民义工来询问这个月居住人口的时候就会和每家聊聊,传播八卦,知道一点别人家的事情,另外开电梯的阿姨和大家都熟,也是消息灵通人士。
 
后门楼梯到第五层楼就结束了,电梯最高也到第五层,前门楼梯到了第五层后还可以再继续走上去一层,上面有一左一右两个晒台,晒台上有一米高的围墙,防止人掉下去,晒台上有几根大黑管子,地上铺着细沙子,那里可以供大家平时晒衣服和夏天晚上乘凉用。外公比较喜欢风景,所以他定这个公寓的时候选了面向淮海路的这一边,在阳台上正面可以看见上海的电视塔,右前方方向是人民广场和南京路上的市百一店大楼,还可以看见大自鸣钟,时间比家里的钟还要准确,每到人民广场庆祝节日放烟火的时候,那些烟花就在眼前绽放很壮观,那时候每逢重要的革命假日都会放烟火,规模也蛮大的,所以后来对fireworks兴趣不大,从来不会主动去看,有时候人民广场还会放飞氢气球或氢气球带着小降落伞之类的东西,一瞬间密集地朝我们这个方向飞来,可惜从来没能抓到过,这个有景观的朝向的缺点呢,就是家里所有房间全是向北的,家里没有向阳朝南的一面,冬天冷得要死,不像我们隔壁的邻居家,尽管看见的是后弄堂没有风景,可是一到冬天因为全部向南,有满屋子太阳,在那个没有烘干机的年代,没有太阳就意味着洗的衣服干得很慢,所以外婆经常要利用楼顶上的晒台晾晒衣物和被子。
 
 
家里的客厅和主卧是地板,房管所每一个季度会来打一次蜡,打蜡日期会提前通知,大家需要做点准备的,那天上海话来说也是有点‘度精功’,就是要折腾的意思,首先一大早家里要把一些能挪动的家具都尽量挪开,床也拆掉和综蹦一起竖起来靠边放,让地面空出来,上午房管所工作人员会挨家挨户先来往地板上涂一层厚厚的蜡,然后下午再来挨家挨户用一个用电的打蜡机把这些蜡磨平抛光,接下来的维护就靠自己了,家里有一个很重的长方型拖把,拖把部位是一个长方体铁块,有自重,底部和地面接触的地方是一层垫子一样的东西,扫完地以后可以用它在地板上拖来拖去维护打过蜡的地面。
 
每到大的国定假日,淮海路上会装很多彩灯,这个楼的外墙上也会被垂直的拉上一条钢丝,上面装上很大很亮的大灯泡,晚上外面的灯一开,光从客厅面街的钢窗和钢门中透进家里,就是晚上睡觉时把屋里的灯全关了家里也很亮,那时候大家忍耐力都挺强的, 26路电车在下面的淮海中路上来回地穿梭,有一站就在大楼下面,每次车进站后车门哐当一声开门关门的声音,天天听着都很习惯了,没听说过谁被这个吵得睡不着觉。夏天往下看可以看见在茂密的梧桐树当中四条电车的电线,和从远处开来在树荫中忽隐忽现的26路电车。
 
那时的窗和门都没有纱门纱窗,因为那时没有蚊子或苍蝇之类的飞虫,老鼠当然也是从来没见到过,唯一的害虫是偶尔会见到个把蟑螂,一下子也就被消灭了,那时候那里周围的房子也从没有见过谁家有需要用纱窗或蚊帐,是不是当时的卫生条件比现在更好?
 
这个房子是30年代造的,当时不觉得,现在想起来觉得它的设计观念还是蛮超前的,屋子里层高比较高,比现在造的房子要高不少,楼道里有电梯和前后楼梯,垃圾通道/garbage shutes, 厨房浴室大小按现在的标准也算蛮宽敞的,厨房有一米八高度的Build-in cabinet, 卫生间有浴缸,尽管那时没有热水管道,附近有老虎灶可以送两大桶热水上门,客厅里有一个落地双门和两个大窗,光线很好,还有走廊, reach-in closet 和walk-in closet,卫生间洗脸盆上有medicine cabinet,按现在的标准,它不足的地方是没有地下车库可以停车,另外只有一个卫生间,另外卫生间没有地漏,这和美国现在的卫生间一样,地上弄湿了需要擦干。
 
住哪里是个人喜好,一般工薪阶层有的喜欢住各种公寓,有人喜欢住石库门,有钱人会住整幢小洋楼,现在的Single family home. , 有人喜欢闹猛地段,有的喜欢安静地段,在那个大多数人没有私家车的年代,住的离商业街近有不少便利,住商业街不好的地方是人比较杂,但是那会儿坏人比较少,一旦坏人出现很容易被人民群众雪亮的眼睛发现,所以治安普遍很好,住商业区也不会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不知为什么这个楼的前门晚上10-11点就上锁了,晚回来的话就只有走后门,从雁荡路上的一条大弄堂走进去就可以到后门。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