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贾府的进餐礼仪
故事发展到这里我们都觉得宝玉要出场了,可作者却又把它岔开了。下面写贾母要等黛玉过来一起吃晚饭,描述一个贵族老太太吃饭时的排场。
王夫人带黛玉回到贾母的院子。经过一个房子时她特别指给黛玉,说:“这是你凤姐姐的屋子,回来你好往这里找他来,少什么东西,你只管和他说就是了。”在这里,王熙凤管家的重点再一次被强调。
“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垂手侍立。”小孩子叫做垂条,头发是垂下来的。到十三四岁时会往上梳,叫总角。才总角的小厮,就是十三四岁的小男孩,顶多十五岁左右。
王夫人带着黛玉穿过一个东西穿堂,就是贾母的后院。
“于是进入后房门,已有多人在此伺候,见王夫人来了,方安桌椅。”因为王夫人是儿媳妇,伺候贾母吃饭责任最大的是王夫人。她到了以后,别人才能够帮她摆。
“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李纨拿饭给贾母,王熙凤放筷子,王夫人把调好的羹送到贾母面前去。
“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贾母坐在正面,因为身份辈分的关系,没有人跟贾母坐在一起。“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因为黛玉是远客,而且王熙凤知道黛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所以林黛玉是第一个入坐的。在古代,小姐地位很高,媳妇地位却非常低。
“黛玉十分推让”,贾母就笑了说:“你舅母和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王夫人、邢夫人、李纨、王熙凤,她们有丈夫,把贾母伺候好,回去再伺候丈夫吃饭,然后自己才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这就是在讲家里的规矩了。
“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旁边丫环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外间伺候之媳妇丫环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规矩虽多,却不忙乱。
“寂然饭毕,各有丫环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完,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接了茶以后以为是要喝的,结果发现不是喝的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然后,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才是喝的茶。
正是这些生活细节使《红楼梦》变得特别丰富,豪门贵族生活完全复现在我们眼前。
议:《小癞子》中有个情节,饿着的骑士在饭点,倚在门框上剔牙缝。说红楼梦中这一类的描述,都会联想到这。
“我祖上比这阔多了”的味,时浓时淡在整部红楼梦里。甚至,多多少少总有点“我爸是李刚”的余????。
《阿房宫赋》,张爱玲小说,也写陈设,场面,派头,那味道,不荤油,不脂粉,不纨绔。《人间喜剧》《茶花女》《猎人笔记》中,有详细的环境描写,展现的是作者的胸襟,有气场的细心。
张艺谋,写剥人皮,写小媳妇嫁给老汉,拍敲洗脚盆宣示上床….. 朱新建画春宫……全红蝉胸脯给束到没有….. 其实是种肆淫,嗜血,做孽。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当成创作的风格来作秀,不是蠢,就是坏,或者又蠢又坏。
红楼梦中这类说富贵的地方,颇炫,颇“好景一去不复返”,阅读的点往往不在精神,而在丧失精神。能逐字读完红楼梦春节的菜单礼单的,就是个crazy。
3、尘世相遇,何等眼熟
吃完饭了,贾母说:“你们去罢!让我们自在说话儿。”“王夫人听了,忙起身,又说了两句闲话,方引凤、李二人去了。”王夫人跟李纨、凤姐都走了,剩下的是几位小姐,贾母觉得比较放松,就随意问黛玉念什么书,黛玉说只刚看了《四书》。
议:在我看,这回写得好的正是贾母问林黛玉读了什么书。林黛玉回答刚看了四书。不着意,放松样。生活原生态。
梅洛尼看马斯克的眼神,还需要说明吗?
细节是灵魂,而这细节常常是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读《红楼梦》,得找这些个。不多。
蒋勋说:
“一语未了,只听院外一阵脚步响。”宝玉要出场了。男孩子走路快,脚步重。王熙凤出场时是话先出来,宝玉出场,是脚步声先来了。这时丫环进来报说:“宝玉来了!”
黛玉心里一直有个悬念,就是宝玉。所以当说宝玉来了,作者又立刻跳着写黛玉,她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怎生个惫懒人物?”丫头话音未落,宝玉已经进来了。这里在说一个十三岁男孩子的急躁,动作很快。
下面就开始描绘宝玉了。他装束繁杂:“头上戴着束发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着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又写他的容貌:“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脸如桃瓣,睛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宝玉的漂亮不只在于他的衣服,他的生命情境也被描绘出来。他连生气的时候都有一点像在笑的样子,发怒的时候看起来都是有情的。
后面写到最重要的:“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这个玉就是他生下来时含在嘴里带出来的那块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有时候和一个人第一次见面会觉得面熟,其实就是有好感。
佛教中常常把这叫做宿慧,就是你前世曾经接触过的东西,在这一世里它的记忆还没有断。
议:在这里看得到什么叫把吃奶的劲都使出来了。像看得到曹雪芹在费尽心机地在琢字琢句。
用功,神往往不在。这段写得太用功,用得有点过。炼字炼句,像读修辞范文。
文笔,很拘束,小媳妇状。何必?
两人都觉得很熟。贾母对此的反应最准:这样在一起玩就容易和睦了。
戴安娜,看了又看,谁能近?查尔斯都离了去。郝本如花,展厅里的;茜茜公主,就觉得近了几步。欧美见到的靓帅,皆予慕。
觉着熟,从而近,像是看对方,其实是在发现自己:原来喜欢这一款。这可能是好感于对方,也可能是“自己原来就这个水平啊”的自省。林妹妹是自省多于好感,宝哥哥反过来。
曹雪芹在这里是在写回忆。很浓的“纸上谈兵”的味道。豆蔻年华的女孩的心理,当有比这更多的细节。我的刚满两个月的孙女,前天被她爸声音吓到,愣,眉红,撇嘴,就是不出声。她爸一声“ sorry”之后,“哇”迸,泪盈。整整一个短篇。
这种文章,小小的华而不实。
来勺鸡汤:读文学,别读写得太狠的地方,读不注意滑笔的地方。
4、作者对自己又爱又恨
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对他说,去见你娘来。这样就错开了黛玉跟宝玉之间的衔接。一个好作家懂得怎么隔断,让读者在读的时候急着想知道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
议:“一个好作家懂得怎么隔断,让读者在读的时候急着想知道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不,这不是“好”,而是不好。精心设计,钓鱼式写作,要不得。曹雪芹这样的败笔,在红楼梦里,很不少。他大体上没有走出话本的审美。
汉语文章,只有写信时,才最正常。所以,倒是可以当作一个经验,拿起笔,问自己,是不是在写信?然后,不断地回到这一点。
自己读过最好的汉语文学,是《报任安书》,《两地书》。还有《鲁迅日记》。
一个好的作家,不会想到要写好文章。我儿子小学时说的。怎么会错?
红楼梦的显著毛病,是千万百计地想写出好文章。晚清和清代的文人,都有这个毛病。他们其中有“非秦汉文章不读”主张的人,可见,想写好文章的心事有多重!
笔和心有轨道。中国人一不写信,就出轨。
《论语》里写得好的句子,是写出“我的老师”意思的句子;一写成“孔夫子”,就成鸡汤。
《商君书》,是为国家出谋划策,但读久了,读细了,更像是看到一个人在阴森森的油灯下,倾倒胸中对人类的恶毒,自己把自己的下水倒出来细数。
《史记 秦始皇本纪》,其实可当另一封《报任安书》看,把历史记载写得像私信,而且是留给抽屉的那种,就司马迁做到了。
但信中别看公开信,别看“上书”,折子。那是生意。
总之,自己对自己有话要说时,下笔;自己对自己有不得不说的话时,下笔。而好多女人,根本就不下笔。常常在咖啡馆里看着邻座的老太太,太太,小姐姐,看着我的小孙女,会突然觉得,写文章就是为男人设置的。真的,就是他们写的信,也是写的。全当回事,都不行。
蒋勋说:
'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刚才看到的是出去进香还愿的宝玉,现在是回家后穿便服的宝玉。'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了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脚。'宝玉还是小孩子,可以束一个大辫子,可是旁边还有很多短发,他的短发全部被编成一个个小辫子,用红色丝带绑起来,一起聚到头中间从出娘胎以后一直留下来的长发,一根辫子拉到后面去。辫子上有四颗珍珠编进去,辫子后面有一个把辫子拉下来的坠脚,是用黄金做的。'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色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宝玉的袜子非常讲究,是用丝绣出来的锦缎袜子。弹墨是古代做纺织品时,把剪纸贴在东西上染色,拿掉纸后会出现图样,这个图样叫做弹墨,有点像现在的蜡染。'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騷,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议:读《红楼梦》这些个地方,像见到曹雪芹可怜和可笑的地方。写得很留恋,很自得,很“我祖上可阔了”,很可惜,很无奈,直至很无聊。一个人心的性价比和环境的性价比高不了多少或者打个平手的话,这人大概还没物红物件值钱。读到这些,会觉得曹雪芹蛮low的。
另,觉得这儿写漏了,宝玉从复杂的正装换成这样复杂的休闲服,怎么会这么快?我老伴出门磨叽也比这时间长。
自己读过的中国文章中写人物好的,《世说新语》里有些,历代笔记中有些。最记得的一句是司马迁说自己宫刑之后“居则忽忽若有所失,出则不知其所往”。几年前在文学城读到的“我就跑到村口,抱着一棵大树哭泣”。
描写,难极了。越熟的,越近的,枕巾,筷子,被窝….. 件件隔海隔洋。
曹雪芹写得好的地方,不少。但不在这些重墨的地方。这是文章秀。
蒋勋说:
宝玉出场,作者对他做了这么多描述。他写这本书的时候,一方面是讲自己当年过过多么好的日子;另一方面又有一点自责。后面一阕《西江月》,其实是在批评自己。所以说'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意思是说宝玉不爱读书。'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这其实是作者晚年潦倒时,回想自己一生时的自责。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红楼梦》是一本批判性很强的书,作者批判儒家道统,也批判自己。他不认为人活着只有忠和孝这件事,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自我实现,活出一个独特的自我。
曹雪芹说自己'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作者在那个时代受到很大的压抑。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作者的自责,反而是对人性的另一种解读。
'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对家里很有钱,那些男孩子说,千万不要学这个孩子。
《西江月》是作者对自己的描述和谴责。作者在这里是在写宝玉,可又在写自己,有一点游离出去的感觉。
议:
《好了歌》是红楼梦故事的大纲;而这些个《西江月》,则是红楼梦精神的大纲。
如果说甄士隐和贾雨村是中国人的儒一面,道一面;那么好了歌则是中国人的活着,像死了一样;这几首《西江月》则是死了,像活着一样。总之一派“僵尸的乐观”。
秦至清,这个族裔的精神气一路下滑。《红楼梦》像来收摊的,一副阳痿的样子。
走在曼哈顿的街头,到了时代广场,最瘪脚的广告,也比整部红楼梦提神!可,张爱玲在美国写《红楼梦魇》,自己不也在读议《红楼梦》吗?是另一种“老年痴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