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圣经,抄论语(二)
论语全是“子曰”,即孔子老师说。
时下不少“金句”,或曰“很经典”。和《论语》比,多数显得“没文化”。
《论语》,了不起的是孔子的话,也了不起的,是孔子弟子们的编辑。
孔子,厉害,讲出这么多耐听耐想,耐得住两千多年的听和想的话。这样的人,有几个?
孔子的学生,也厉害,这么会听,老师好一点的话,都听进去了,还一直记得,而且记得有情有境,有语气,有性格,有时甚至听到了孔子老师呼吸声。
老师讲得不好,别说说的是什么,连老师本身,都不会记得。老师讲得好,老师的人和话,都记得。但像孔子讲出了这么多好话的,人格形象让人记得这么丰满生动的,没几个。鲁迅,算一个。
孔子是师,老师是后来人叫的。孔子的功夫在活到老,教书到老,但教的道理却没有代沟。今天读《论语》,老的是它用的文言,它说的人情世故,仍然适用。
新文化运动之前的中国话,快给孔子一个人说完了。《论语》就是这么厉害。
秦制,统一天下;论语,左右人心。咔咔的。
中国读书人,没整本地读过《论语》的,自己都会觉得不踏实。中国人读书读到一定程度,都会去读《论语》。中国读书人在新文化运动之前,上的都是孔子的学堂。在新文化运动之后,这学堂也还在,中国读书人不见得拿它当必修课上,但大都选修。
在中国,几乎可以当作一个标识。凡是曾耐下心来读过《论语》的,就是比道听途说的,显得有文化,有根底。说中国的文章,总得引用论语,不然,不道地。论语是中国文章,文学,总之,文化的酱油。
论语,是中国人在“普天之下”,把能想到的都想到了。清末民初之后,讲自然的,《论语》所无;讲人文的,《论语》仍占一席。
孔子,尽职了。清末民初之后的中国人动不动算孔子的帐,是自己不讲理。
这是《论语》概说。随便取论语的一些段落来细说。
【原文]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评析]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议:
原文,是博士水平;译文,算什么水平?那么评析呢,共产党秘书的话。
这仅是一个感叹,一个孔子随口的感叹。《论语》里有许多类似的感叹。孔子弟子的精采在于,不但记金句,也记感叹。它本身没有多少深意,但显露出的情绪和弟子们抓住这情绪,在教人怎么记事记言上,有范儿的意义。
孔子的弟子们了不起,在回忆老师时,记录下了孔子的整体。
拿《论语》仅当教诲来读,蛮辜负论语的,宁肯拿它当笔记读。孔子的弟子们,不像老师那样一本正经,而是各怀目光角度地看老师,感受老师,理解老师,甚至可以说,论语以记孔子老师的名义,记录下的一个个弟子的认知审美的真实。
总锁紧眉头读论语,不对。当翻阅甚至像滑手机一样溜论语,才对。其实,论语也是因此而编的,它是本让你可以随便翻到哪儿都可以开始读也可以结束读的书,寓教于“段子”,想道理于无意之中,玩快闪般的觉悟,等等。
【原文]
林放①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 礼,与其奢也,宁俭; 丧,与其易②也,宁戚③。”
【注释]
①林放:鲁国人。
②易:治理。这里指有关丧葬的礼节仪式办理得很周到。一说谦和、平易。③戚:心中悲哀的意思。[译文】
译文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评析]
本章记载了鲁人林放向孔子问礼的对话。他问的是: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在这里似乎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仔细琢磨,孔子还是明确解答了礼之根本的问题。这就是,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
议:用孔子,独尊儒术;不用,砸烂孔家店。孔子招谁惹谁了?
战国时的诸子百家,其是就是各种芯片,往里塞什么,与芯片何干?有道,它们各有倾向,有如不同芯片各有所长。有什么不对的地方?百家争鸣的采,正在于此。孔子有万事向内求,向自己内心求的明显特征。说不上是什么理论,说明了追索事理上的一种趋向,形成了儒。中国没有数理抽象的依据,没有逻辑的工具,理也就只能说到这份儿上了。其他的法墨兵农道,都这样。也就是说,诸子百家,都是些低端芯片,或者说是,芯片的毛坯子。
百家争鸣的这种做好做精自己的时代思潮 ,与其魏晋玄学一样,都是中国的宝贝。在眼下能看到的痕迹,柴静说:“走了,只为能向子女说,自己没有同流合污”;一个中年学者说:“这辈子看不到市场经济了,很黑暗,摸黑过吧,不去成为黑暗的一部分。”
读《论语》,就是悟儒,领会遇事处世向内求解的方法和意义。这一段,就是以礼丧为例子说什么才是仁,即儒。
子语①鲁大师②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③如也:从④之,纯⑤如也,皦⑥如也,绎⑦如也,以成。"
[注释]
①语:音yù,告诉,动词用法。
②大师:大,音tài。大师是乐官名。
③翕:音xī。意为合、聚、协调。
④从:音zòng,意为放纵、展开。⑤纯:美好、和谐。
⑥皦:音jiǎo,音节分明。⑦绎:连续不断。【译文]
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声音繁美;继续展开下去,悠扬悦耳,音节分明,连续不断,最后完成。”
[评析]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内容极为丰富和全面,乐理就是其中之一。这一章反映了孔子的音乐思想和音乐欣赏水平。
议:文采斐然。翕纯皦绎,比抑扬顿挫多于色泽,感悟,甚至画面感。但也因此说明,孔子也就是个听出好听来的门外汉,外行看热闹,只是能说出来看到听到了什么。如果就这样看论语,就没有两千年争吵得没完没了了。这个“评析”里,就把孔子这番胡咧咧当作“音乐思想和乐欣赏水平”了。哪儿对哪儿!这就像把儒家说成“儒家哲学”,胡咧咧。
读论语,当听吐槽大会,就不错,总之,就是不怀正经,就是把“子曰”之正经,当李雪琴何智胜的弄梗玩。总也觉得,这样读,就是靓妞邀耳顺之后的孔子跳一曲,老夫子可乐了。
【原文]
3·24 仪封人①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②。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③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④。”
【注释]
①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②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③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④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
第38页共94页
5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