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扯到哪

随翻随摘随忆 能感受得到 , 那块绕在南院上的云,又来了,看着厚。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书识

(2023-10-25 05:12:05) 下一个

 

 

近人麦华三和梁鼎光,是书法师徒,都以晋书为行楷之最。徒弟梁说师徒麦临的王羲之,得了神韵。梁自己也是下大功夫临晋代的小楷,《荐季直表》《宣示表》《黄庭经》《洛神赋十三行》。

 

学书法的,讲书法的,都觉得,铁棒磨成针的功夫下了,什么都可以临的,什么都可以临到乱真。

 

临到乱真,是书法一境。这真可谓是神州尧舜一瞎。

 

《荐季直表》,明明白白的写着由美感隶的华贵下放到楷俗的痛苦和绞着。可书法史上解释为:留着浓郁的由隶向楷转化的隶书痕迹。

 

这真是没心没肺地说瞎话。

 

楷书成于晋,书写汉字由此便捷了。如此而已。汉字的美感呢?由此断崖式坍塌。

 

美的排列顺序不是日历;“后浪推前浪”,是重复,不是前进。共和国哪门子先进于民国?海外原创品茶小轩上的博文和《新青年》上的文章挨得上吗?

 

但,世世代代在临,在以乱真为天花板地企及。

 

一个深深浸在篆隶之美中的人,一下转而去写楷书,端而贵的篆结体,不要了;风流倜傥的隶潇洒,丢了。这真好比要让十八岁的女娃将连衣裙丢了,改穿大襟;披肩发换成巴巴头。本是难受得不得了的经历。《荐季直表》,写出了这重难过。

 

这重难过,怎么临摹?

 

不临摹这点,就是“乱真”了,究竟是谁乱了?

 

临摹这点,其实是体验“美”的下放之苦楚。

 

自习书法以来,见到的都是开心就好的临摹,创新,没见过写出汉字审美自秦汉以降书法上山下乡之苦楚。

 

也就是说,书法,没心没肺。

 

不是当了知青就知道接受再教育之荒谬的。“梁家河经验”眼看着要替代两万五千里长征,说明着,“天下苦秦久矣!”之后两千年,这“苦”在一个水平上翻跟头。

 

也不全是。譬如魏书。它很拧。向袭来的楷潮流瞪眼,表示不服。不依转笔法,不附会妩媚的楷体,写自己的结字,自己的笔法。龙门石窟,看得给力,横骤断,竖劈立,点如钧落,撇若纯刀,一群书法汉子,像在做健美男秀。

 

钟繇的《宣示表》和索靖的《出师颂》,显然已与时俱进了。但仍能从中感到对楷俗的不适。比较《宣示表》和《黄庭经》:《宣》,愣,甚至呆。一副不知所措的窘样。《黄》则小桥流水,饮食男女,如鱼得水。

 

谁厚重?《宣示表》;《黄庭经》,虽未成油子兵,但油烟味已经很有些了。

 

《洛神赋十三行》,则纯街头撸串男女了。

 

字的书写走向便利,字的美感走向上山下乡。要做出这分辨,像是超出了炎黄子孙中的读书人的脑容。两千年间,篆书隶书魏书,几个人问津?就是把它们翻出来张扬成碑学的康有为,也就是拿它说事。倒是他的女徒弟萧娴,用隶书当真写,写出了一重难得的美感。

 

书法有血有肉。唐重法,宋重意,明清躺平哥,一片菜色,几星血丝。为什么?

 

火药为什么就变成了挂鞭?指南针为什么用去测风水?宣纸为什么成了这儿造纸术的天花板?弄明白这些,好像有助于理解为什么晋以降,书写便利之外,汉人啥也不要了。

 

说句不好听的:就是个“随意,随意”之外就没有什么的小笨笨民族。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