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扯到哪

随翻随摘随忆 能感受得到 , 那块绕在南院上的云,又来了,看着厚。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在北美的印度人比中国人混得好”原因分析之类文章读后及其他

(2019-09-21 18:32:21) 下一个

《 古文观止》是立范文。所以讲章法,究结构。《昭明文选》是个人的文章审美,所以注目意境,心关情怀。

不喜欢“古代”“古代”地称过去。除了民国初始的那几年,中国真有古今?近来看的《老酒馆》《暗算》《芳华》,智不及三国;炎凉和金瓶梅里最傻的武大郎比尤差一截;芳华之淫,荡不起来,读几页肉蒲团,就知道它连二半吊都差很远。

魏晋南北朝,真让人心向往之。那时人字好,文章好,还有很识货的。巜昭明文选》是年纪轻轻的太子所纂编。这是最让人生爱意的太子党。

贬斥汉賦魏晋骈文,成了《中国文学史》的意识形态。一读,就不信了。

京都賦,两都賦,,,,,读到自己脊背发凉。我识字吗?自己能说几句话?至今原来表述尚欠,何从表达?

好实诚,人当年。一生数页而已。数页里到处是不能再简约的苛刻。写市镇的,多少?置于南都赋,蜀都赋前,高中生作文而已。

魏晋后,没数的越来越多。唐宋八大家,这书院那学派,水货一代胜一代。《古文观止》看不下去,两册里,一册多取自秦汉。

待到自己面临,什么丁玲,杨朔,魏巍。幸亏留下鲁迅,否则青少尽谬。

 

网文“为什么在北美中国人不及印度人”。结论为:印度人英文道地。他们融融一体于當地。接着数叨中国人的不是。

印度,公元前1000年甚至更早就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至今还没有完全从“率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诗意里走出。印度的宗教,社会等级制度,是雅利安人创立的,骨子里是“白”的。

印度人,不是外国人。中国人,在哪儿都是外国人。

印度人牵着英国妞,哪儿都像,没什么好看的。换个中国人,总瞅,还想。

印度黑,看得细了,久了,依稀出底色的白。中国不少女的有芬兰白,看一会,就泛黄。印度人是白种人,是正确答案。

读唐玄奘的法相宗片段,很外国。读般若,菩提,“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知道“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什么的相结合”了。法相宗置书架积土,净土宗禅宗至老少都能来两句,这里面的道道,沒一条让人慧,也沒一条不让人滑。

就读中国史,看想,甚至坐站,都要“中”起来。一读世界史,什时哪儿也不缺印度,什时哪儿,中国呢?

看印度女人眼睛久了,知道中国的好点的佛像的眼神都是进口的;差的,假冒伪劣了,就街头巷尾张嫂李妈了。

印度女人,光看,就能迷。欧洲人的底,后天修出的“佛”性,迷致入心入肺;中国女人,祖上若有点胡血,突厥髓,尙有戏。不然,要花海了的劲去修炼,才能得到点风雅颂,“出口”了,还淂学潮,high ,挺着站,直着坐,进飡时一小口一小口地吃。

印度男的那个掰,烦透。细想想,是自己读的从来就是禅宗,拜的是佛的缘故。对他们,法相宗都是翻译的二手货。

走向不走向世界,中国人至今还是走还只走半步地吵。印度BC2000年,就和来访的外国人又跳又唱了。

听过的印度人讲的理,不用亚里士多德不行。读中国的伦理纲常,用亚里士多德,一无是处得让自己不敢去析,回过头去阴阳地气能量地址。

读原本点的“西天之经”,知道那里的人的智和慧大了去,深了去,富了去。读不几行,就想得累到发困就是一证。中国的诸子百家,山沟里活个几十年下来的都会“快就是慢,慢就是快”“开心就好”的精彩领悟。

印度支那,是印度下的支那,还是就是印度的支那 ,还是只说印度丢掉支那不全活?仅以宗教论,是印度支那。

支那即中国的影响,到了日本,到了朝鲜,菲律宾。南下,就很少。印度的人文水准,凭汉文化的叽叽歪歪,几个僧人出凢趟差,就能企及的。

鲁迅看不好印度文学,把它排除在希望中国青年看的“外国书”之外。和当今不少大陆人一提起印度印度人,不由地翘起身体哪一部分。好没藉由。遇见在印度生长到中年才离去的英裔。常去印度出差。“那儿的教育体系真好。学校也好。”“街上有捐的冰箱,里面放着饮料,随路人取。我们这儿应当学。””有很穷的人。可许多是有宗教原因,崇尚清贫”。见了,都有说的。

自己和印度一带的人谈笑共事后,觉得,自己知道的不过世故,他们懂的是道理,起码也是教义。他们的情绪也显得大尺幅,哪儿都能住上好几代,没觉得这还需要挺當回事。给儿子开过家长会。在说着的,全是印度的爸妈,说的全是“学校的食堂的桌子太旧”之类。家得不得了的感觉满到溢。

网上见到不少中国人说印度人的不是。读读,就会觉得是中国人在说自己的不是。或者说,那些印度人的“不是”,不是印度人的,是因为他们是中国人才会以为的。

並非是“不是”,你就一定能看到。印度人的人“不是”,中国人看得到?自己的读历史的经历。读到印度历史上不是数一也是並列一的“不抵抗运动”,灵魂出窍找不着北的感受满怀。和中国历史动不动就抄傢伙,最起码也“二十年之后又是一条好汉”的一吼比,印度,阿其慧,何其风雅颂 !甘地的教养与风度,不是“东方红,太阳升”地里能有的。

学日本什么什么,学南韩什么什么,学新加坡什么什么,甚至学俄国什么什么,一个村的,串门借点,归还,低头不见抬头见。除了西天取经,中国人怎么学,学什么,于印度?

並非只要虚心,好学,就什么都能学,可学的。东汉就有人去了西天。二千年下来,多了庙和按自己的吃喝住穿塑的观音菩萨,其它呢?

 

想到去博客各位里搜好话记存。在“简妮真人”逰记里抄下“生命中宿命的光照。”蛮有意思,又觉得太文。

玲兰听风里,抄下"中饭,一个小糯米团,六个虾饺”。鲜活得忘了前面写的。

禾苗土地的“别总屹立,坐下坐下”,两天不释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铃兰听风 回复 悄悄话 先生这篇, 就作为了解印度和印度人的参考阅读了. 我接触印度人很少.

对于玲兰, 您的 好话记存 不少, 正悉心一一收集.

读着, 有时醍醐灌顶, 有时感觉很微妙. 谢谢.
土豆-禾苗 回复 悄悄话 一字一句一两行,内容广而深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