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扯到哪

随翻随摘随忆 能感受得到 , 那块绕在南院上的云,又来了,看着厚。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今天的中国人要想过上别样的日子,就应该让心里渐渐没了中国

(2025-07-26 16:28:25) 下一个

今天的中国人要想过上别样的日子,就应该让心里渐渐没了中国

 

王瑶对学生钱理群说,你一没有外语,二来古文的底子不好,做不出大的成就。钱理群回忆这话后说:所以我就是个没有文化的文人。

 

王瑶说的是五零后六零后…. 好几代人。而像钱理群这样的自我反省,蛮有勇气的,真不多。

 

朱学勤,刘晓波,胡平,陈丹青,李承鹏,和钱理群一样,没有外语,谈不上有古文化的功底。但他们是这几十年里的思想家。

 

所以,几十年间,我们处在一个没有可能产生新思想的思想家影响之下,处在一亇没有文化的人文学者的话语之中。

 

确实,责不在你我,在时代。四九年之后,中国进入人文的渣时代。这一点,可以通过多读外国书中看到,另外,也可以由长期住在国外而看到。眼前有两个例子,蛮说明这事的。

 

一是《大康有话说》,典型的是从渣时代里产生出来的思想品质和品格。没有外国语,所以读不了原文,听不懂外语,得不到第一手信息。所说的都是炒二手货。他的观点,类似这几代人的侃政治,其实是除了说这些,也没别的好说。没有新闻的专业训练,几乎是信口开河。

 

这些人能不能不说?不能。这几代人特能说,也特想说。譬如他们都在说“文革不能重演”,而他们本身这么说,就是在部分地重演文革。

 

《王剑每日观察》,显然是另一个面貌。王剑,长期就职香港,会英语,有专业水平的财经方面的知识和认知,有新闻专业的素质。冇大陆渣时代里不可能产生出的品质。对于中国历史文化政治的认知,颇港式,老道式的精准,市场预测般的深刻。亦即亦离的态度,哀其不幸之有余,怒其不争而摊手无奈,不见得“干我屁事”,但有一点“干好我手头的事”,骗骗嘴,骗骗日子的港味。

 

长年居住欧美,并喜于搬个小板凳看西洋景于不懈,因此就有了回顾中国种种的谱。自己的经验是,观察身边洋人的素常,整个地打包回屋,水平这么高,没法不全盘接受,同时也没法不将自己的表里全当垃圾地扔掉。菲薄致于妄自,并不要紧;就是崇洋媚外,也不必太过自责。这正是自己活该有的命运,应该感到幸运才是。

 

要紧的并不是长出看中国的第三只眼,而是将身心交给“鬼子” ,尽力地接近当地的日子。将自己活出印度人美国黑人那样,不拿周围当外国,自已就是当地人的样子是求。如是,就得到了回看中国种种的凭藉。这不啻是另一种外语。

 

不在或少在中国生活,只在或基本在外国生活。不在中国生活日久,说起中国来不像大康那样,又有什么关系?就是不在中国生活,不知道中国的事情,明显地活得轻松快活,这还不够吗?!

 

越来越觉得,离开中国,越远越久越好;接近美国,越近越久越好。将这作为看中国人的“三观”,也无不可。所以,认识中国的最终一步,就是不认识中国。中国人要想过上别一样的日子,方法之一,就是渐渐心里没了中国。中国种种,实际上就不应该在生活里占有什么位置。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铃兰听风 回复 悄悄话 你又蹦出来了, 真好. 别样的视角.

我未离开岭南时, 常听说 “香港是文化沙漠”. 直至近年来稍有空闲, 开放式的多渠道多看多听, 觉得原因之一也许是香港文化界对 1949 年后中国的了解, 处于半断层的状态, 除了深入研究中国近代文史的专家, 一般港人谈及什么伤痕文学之类的当代文学, 难免肤浅. 他们欣赏鲁迅, 沈从文, 张爱玲, 金庸. 与我同龄, 同等教育程度的香港人, 我读莫言, 陈忠实, 贾平凹, 余华, 刘震云, 王蒙, 王朔等人的作品比他们多, 他们读英美文学书籍比我多.
另一面, 由于长期受西方文化的浸润, 他们较注重个人隐私保护, 强调言论自由, 守法意识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