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我自幼喜欢音乐。记得我在上小学三年级时,我把母亲给我的很少的零花钱积攒下来,终于可以买点自己喜欢的玩意儿时,我就到前门大街买了一根笛子,一路吹着回了家。爸妈见我买的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反正不会给家里带来什么麻烦,也就同意我每天下课回家,做完作业吹笛子玩。从此,我就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天都要花一定时间练习吹笛子。
我的吹笛子技巧不断长进,到我读高中时,我们二十六中(汇文中学)的音乐老师纪恒就对我说,他觉得我还是有些音乐天赋的,想不想将来从事音乐事业?如果想,他可以介绍我去找当时很有名气的笛子演奏家王铁锤学艺。我当然愿意。回家后,我与父亲商量此事。他斩钉截铁地否决了我的想法。没有法子,我只得在学校民乐队里发挥我的作用。
我除了对笛子感兴趣外,对其他乐器也有兴趣,尤其是三弦。在师大附中读初中时,我就喜欢弹三弦。到汇文中学后,纪恒老师见我没法说服家长让我学笛子,又介绍我去找新影乐团一位姓马的弦师学弹三弦。这个马老师三十岁出头,是当时著名的弦师马连登的儿子。马老师的两个姐姐就是著名曲艺演员马增芬、马增蕙。马增芬是唱西河大鼓的,马增蕙是唱单弦的。她们演出都由马连登伴奏。而我的马老师则选择了现代音乐之路,成为新影乐团的弹拨乐演奏员。我不记得马老师的名字,因为我从来没有打听过他叫什么,一直以老师相称。我每周去一次他的家里求学。与我一同学艺的还有一个叫石吉舜的同学,他比我年纪略长,基础也比我好。我们几乎同时拜师,但很快就显出差异来了。其根本原因还是出在我和我的家里。就我来说,我的兴趣太广泛,除了各种乐器,我还喜欢体育运动,尤其喜欢踢足球,所以我平时练习弹三弦的时间就很有限了。老师一再强调,“师傅领进门,成功在个人”。师傅再认真,我不努力也没有用。说到家里,则是我的父母压根儿就不同意我从艺,因此不是催我多念书,就是说我弹三弦像“狗挠门”。我对三弦的兴趣也就越来越小。到后来,我索性借故逃学,老师见我没多大出息,也就不理我了。
过了几年,当我进了外交学院后,我有一次在西四附近碰见过石吉舜,人家已经是新影乐团的实习演奏员了。说起往事,我还特意请他转达对马老师的敬意和歉意。其实当我真正成为外交官后,我还是觉得没有从事音乐,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否则,我怎么能有机会成为一名令人羡慕的外交官呢?归根结底,还得感谢我那有眼光的老父亲。
(亲爱的老爸,老二继承了您对音乐的热爱。他在刚结束的ITEC拿到了第三名。您会感到欣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