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和其它市场
上到中学的时候,东华门开了夜市。最开心的就是老爸老妈说不做饭,到夜市打牙祭去。夜市上特别贵的吃的我们也不买,最常买的就那几样。
看完《阿信》买阿信鱼圆汤:清澈的汤底飘着雪白的鱼圆和嫩绿的香菜,没有吐刺的麻烦,也没什么腥味,稍微放一点点儿醋,连我这个不爱吃海鲜河鲜的都觉得滋味非常鲜美。
(网图。当年的茶壶有点儿类似这个,但壶嘴更长,像四川那种大茶壶。不记得是不是茶汤李了。)茶汤的摊子也是我们经常光顾的。那个有着特别长壶嘴的巨大铜壶每次都让我觉得新奇好玩。当年我最喜欢喝的是杏仁茶,雪白半透明,黏黏糯糯,有着杏仁的浓香。油炒面我也喜欢,就是普通的面粉炒香,里面加了糖和各种果仁,糊香、油香夹杂着坚果香,香气扑鼻。茶汤也是白色的,香味没那么明显,但有各种干果和糖,甜甜的。只有带芝麻酱的咸味面茶,我好像从来没喝过,直到后来从美国回去才第一次尝到。
卤煮是老爸和妹妹的最爱。我一开始不喜欢吃,不习惯脏器味,但多吃了几次也开始接受,尤其是加了醋、香菜和辣椒油,汤浓肉香,解馋啊。卖炒肝的比较少,毕竟是属于早饭的吃食。
(网图)灌肠好像都没有丰年的好吃,但那年代,油煎的淀粉片儿,再加上盐蒜汁儿,酥酥脆脆的,难吃不了。
炒疙瘩也是那会儿第一次吃到,后来老爸老妈好像还尝试复制过,做疙瘩太费劲了,也就没成为我家的传统吃食。
馄饨侯当时就在东华门附近,会出摊儿在夜市上卖馄饨,也是我们喜欢吃的。北京那时候还没有卖速冻馄饨皮、饺子皮的,想吃馄饨都是外面买了吃。馄饨在北京基本就是小吃或者早饭,只有不带汤的饺子才能充当主食(可见我们北方人的胃口)。
还有些小吃真的是小吃,像豌豆黄、艾窝窝、驴打滚、江米红豆馅切糕之类的,时不时地也会买了尝鲜。其实这些又粘又甜的才是我的最爱,老爸也是喜欢这一口儿。哦对,还尝过一只炸蝎子,没敢怎么嚼就赶紧咽下去了,有点儿猪八戒吃人参果那意思。
羊肉串好像是后来才有的。隔着老远看到浓烟滚滚的就是了,肉香、孜然香,炭火香,还没吃就让人垂涎。
只是家里不富裕,东华门夜市可能半年一年才会去一次,但每次去之前都要兴奋半天,去之后又要回味好久。
当年除了东华门夜市,还会去西单民族大世界。现在还能记起来和爸妈一起坐车到西单时候的兴奋劲儿。人多、热闹,还能看到那么多漂亮衣服,吃东西倒在其次了。虽然大部分时间我们只是逛,并不买什么。偶尔买双鞋,买件上衣、裤子或者袜子,那就美得不行了。
(网图)高中的时候,家里住的地方离秀水街很近,有时候晚上遛弯儿也会去逛逛。秀水街当时是露天市场,就在秀水街那条街的两边摆了很多摊,从长安街口大概向北延伸几百米,离日坛公园所在的那条横街一半的地方,也就是使馆区开始的地方,也就没摊了。秀水街的档次高多了,除了服装也有工艺品,衣服净是丝绸的,对高中生来说太奢侈,所以我从来也没买过。但爸妈正当盛年,工作中有出席活动的需要,所以还是买过几件的。他们买,我们跟着出主意,砍价,也很好玩。偶尔还能跟说英语的外国人瞎侃两句,回想起来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