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忘忧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个人资料
李培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我的十年语文教改(2422)因材施教,发现潜能,引导学生成才

(2024-07-07 06:17:53) 下一个
我的十年语文教改(2422)因材施教,发现潜能,引导学生成才
      1985年秋季开学前,时任校长李水生明确表示,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中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继续按原来老校长袁福的六年规划进行,但必须拆掉原初中实验班,重组高中实验班。按学校例行规定,从高分到低分平均分配成七个班以后,由班主任抓阄。李培永抓到的那个班就是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班。
       当我把学校的决定和我的苦恼,写信给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编审刘国正先生后,先生于9月3日及时回信给我:
培永老师:
      来函敬悉。
      语文教学必须改革,你有改革的大志,而且扎扎实实地在实践着,积以时日,必见成果。中间出现一些曲折,应在意中。且高中试验另换新班,固然增加了困难,但也会多一点经验,望快然当之。
      征途何处无风雨,更望花繁桃李枝。仅以此二句相赠,匆匆,祝
教安。
                                                           国正   九月三日
       国正先生望我“快然当之”的来信,就像及时雨一样,滋润了我的心田,引领我砥砺前行!
       高中语文教材改革的难度比初中要大多了!加之实验班的大部分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对人教社的分编型语文教材、教学改革看法各异。而且,这套语文教材改革的步子又迈得很大,虽然教材还是分编为《阅读》和《写作》,但是与初中的编排体系完全不同。三年课内阅读教学的课本是:高中一年级《文言读本》(上下册);高中二年级《文学读本(上下册)》;高中三年级《文化读本》(上下册)。课内还有《写作》(一、二、三册)。另外还有还有课外阅读《现代文选读》(一、二、三册)。  
       人教社和省教研室严格规定实验班周教学课时,与只有一本《语文》教材的普通班一样,都是五节课。而且,实验班每周必须三课时上阅读课,二课时上写作课。
       俗话说,办法总比困难多。现实也确实如此,心中有目标,一定要完成六年教材改革实验;人生有追求,一定要珍惜当下于我的最佳条件,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上有人教社专家们的精心指导,省教研室的强有力领导,下有语文组老师们的全力支持,学生的积极参与,我遵照国正先生的嘱咐,“快然当之”,立即开始高中试教的准备工作。
       开学第一周,召开第一次家长会,全班学生家长都到齐了。
       我在家长会上首先介绍了学生入学后分班的程序。明确告诉各位家长,你们的孩子是我抓阄抓到实验班来的。
      接着,向家长们汇报了1985年暑假,在青岛初中教材改革实验总结会议上,我们学校的初中实验班受到了人教社的表彰和实验教材编审刘国正先生的充分肯定。现在有七个初中实验班的学生家长到会了,还有一些学生和家长正在找校长要求继续参加高中实验。
      然后,详细介绍了人教社这套改革教材的特约编辑章熊先生,他参与1984年语文高考命题,任副组长,首创“现代文阅读试题”,开创了语文试卷“四大块”的结构模式,得到教育部的肯定。今年再次担纲高考语文命题。他说,实验教材是适应高考命题改革发展而先行先试的。学习改革实验教材的学生三年后参加高考一定会考得更好,因为参加实验的学生学习的教材几倍于普通班学生,实验班学生的读写能力将得到更多的锻炼与提高。最后,详细介绍了人教社分编型高中语文教材改实验的具体内容,特别介绍了阅读责任编辑周正逵的语文教育教学理念:“一个人,如果没有文言文基础,就不可能欣赏文学作品,如果没有文学素养,就很难读懂文化著作,当然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
    在家长会上,第一位发言的是学生汪深的妈妈李振宽女士(时任交通部二航局研究所所长)。
    她说,我的孩子分到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班,我们感到非常高兴!因为他读小学、初中时,语文、特别是作文都不好,而一个高中理科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语文水平,才能了解中国文化,提高文化素质。而且语文能力强,将来才能研读各种文章,一个人,如果没有文言文基础,就不可能欣赏文学作品,如果没有文学素养,就很难读懂文化著作,当然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探求自己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李老师刚才介绍了实验教材的情况,我觉得特别好,真是建国以来改革步子最大的一套教材,内容丰富,而且有系统、有序列、有层次。高一学文言,高二学文学,高三学文化。我们在坐的许多家长都是知识分子,都知道责任编辑周正逵先生讲得非常有道理!特别可喜的是还有一本《写作》教材,这对我的孩子的帮助太大了!
       许多家长听了她的发言后,点头称赞,表示理解,支持学校的决定,督促孩子学好实验教材。
      人教社这一套分编型高中语文改革教材,要求高一年级一年时间,每一节课都上《文言读本》(上下册),而且必须用文言文诵读法进行教学。这一届学生读初中时,不论是实验班还是普通班,课内阅读教学都是以现代文教学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到了高中,实验班在一年时间内,每节课都学习文言文,学生怎么诵读?老师怎么教呢?
    《文言读本》的 “前言”中说:“要十分重视诵读训练。所谓诵读,就是要求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背诵。这是前人学习文言文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应该在文言阅读训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言读本》全书按照文言阅读训练的计划,分成十个单元(上下册各五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诵读课文”、“复背课文”、“文言常识”、“点读练习”、“翻译练习”和“浏览课文”六个方面的内容。十个单元的重点要求是: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理层次、探主旨、评得失。按照教学计划,每单元用课时9节,每周上三节阅读课。教材体例、训练内容、课时安排等彻底颠覆了以前的文言文教学。以前的《语文》课本只有几篇文言文编在各册的《语文》课本中,没有系统性,老师上课是“串讲”,没有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实验班要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从何下手?
       从改变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入手,运用“诵读法“,指导学生通过诵读,直到能当堂背诵所学的内容。
       诚然,有许多学语文的科学方法和良好习惯,但作为一名中学生,如果能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经常练笔”等三种好习惯和好 方法,那么,就一定能适应现代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也要面向未来,在语文教学中高度重视“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总而言之一句话,我们要“把方法教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训练中提高能力。
       高一全学年学习文言文,不是太枯燥单调了吗?确实有些同学感到乏味,但汪深却越学越有劲,课堂上,老师用诵读法教读的文言文,他都能当堂背诵。久而久之,他的这种当堂背诵的能力在师生中传开了。有的老师来实验班听语文课,就打听谁是汪深,然后坐在他旁边,验证传闻的信度。眼见为实嘛!凡是这种场合,我也就有意识地让他为大家“表演”:听课老师课前翻了他的课本,这节课是上新课,书上没有记号,老师们发现:汪深上课发言不太积极,但他非常注意听同学们的发言和老师的讲读,边听边看书,有时点头或摇头,有时又发出会心地微笑。当课已上完,老师让他背诵时,他慢悠悠地站起来,望望老师,又望望天花板,然后不慌不忙、不紧不慢、一字一句开始背课文,……每次他都能一字不漏地背完。
     “不简单!真不简单!简直是天才!” 听课老师实地考察后,无不赞叹他的才能。
然而,汪深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他说:“我认为学习动机是很重要的。这是‘主动学’与‘被动学’(不管自己承认不承认,有些人虽然确实很努力,但不属于‘主动学’)的分水岭。我在学习中起作用的是强烈的求知欲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浓厚的兴趣。”
      “我的兴趣非常广泛。高一学文言文,我回家从爸爸妈妈的书柜中把《庄子》、《史记》、《左传》、《梦溪笔谈》等都搬出来了,一是为了查找课文的出处;二是想尽可能多读一些,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了解。”
      要问汪深的兴趣究竟在哪方面,当时实在谁也说不清楚。对数、理、化有兴趣就不必说了,还在初中阶段,他就已连续五次获得过武汉市、湖北省、乃至全国数学竞赛的二、三等奖,武汉市化学竞赛三等奖。
       单说语文吧,他不仅喜欢背诵文言文,还特别喜欢参加语文课外活动:诗人雷子明来学校给写作爱好者讲诗歌的创作与欣赏,他挤在第一排听讲,后来,还在课余写了一首抒情诗。班上的“小记者”去采访著名的怪味作家祖慰,他和同学们有说有笑地走在最前面。高三参加湖北省高中作文竞赛,他的作文荣获二等奖。……
       兴趣广泛的汪深1985年考入华中师大一附中真是如鱼得水。早在l 9 8 4年,华师一附中就开始实行整体改革方案(草案),明确提出为把学校办成全国第一流的中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必须坚持“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压缩必修课时,增加选修课时,给学生尽可能提供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的时间和条件。汪深除参加听数、理、化选修课外,还积极参加学校安排的其它活动。医务室主办的气功讲习班,他坚持三年,后来成为新学员的练功辅导员。学校组织的蓝、排、足三大球赛,他是班级代表队的主力队员;运动会上,他是班上的“健将级”运动员,得分的好手;冬季长跑比赛,他第一个报名并获得较好名次。政治课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他兴致勃勃地和同学们一道去武汉商场,调查了解开放搞活后的商品经济。   
       课外活动时间,他从来闲不住。只要有球赛,哪里有球,哪里就有他。1988年,在最紧张的赴厦门参加全国化学竞赛的两周备考期间,他每天坚持上两节体育课,几乎和全年级8个班所有男生都打过足球。打扑克,争上游,他玩得最起劲。他好动,动如奔兔;他也好静,静如处子。只要有一本好书,他可以坐下来全神贯注地阅读;纹枰对坐,可以忘记吃饭。下围棋也是他最感兴趣的事,高一时,我与他下让子棋,他输了。他笑着对我说:“以后只要我连赢您三盘,就升一级。”我答应他的条件,同时,也与他“约法三章”,三年后,要实现数学竞赛“三级跳”。 那是在高一开学两周后,教我们班数学的倪政勇老师,发现汪深不仅对数学有兴趣,而且基础很好,决定重点培养他,将来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于是,我请他妈妈来学校,与倪老师一起,四个人开会制定了一个“三级跳“冲击数学奥赛的计划:即三年后,第一级要在全省数学竞赛中拿一等奖;第二级要在国家举办的数学奥赛冬令营中进入十人集训队;第三级在国际上获奖。”汪深也爽快地答应了。
       汪深说了就干,每年寒暑假几乎全花在数学方面了,但正如他妈妈在获悉他夺得化学竞赛冠军之后所说的:“有心裁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他未能在数学竞赛中实现“三级跳”的计划。当他在化学竞赛中如愿以偿时,他怎能忘记“三级跳”呢?回到北京,给我发来一封言简意明的电报:“三级跃过一步而已”,既表达了夺冠的喜悦之情,又无陶醉之意。他深知在人生的道路上,这一步虽然值得自豪,但毕竟还是第一步,未来在召唤……
【附录】《语文实验班的奥赛冠军》
    1988年国际奥林匹克化学竞赛金牌第一名,是华中师大一附中1988届语文实验班的学生汪深。
   ( 汪深获奖归来,右起:李培永老师、汪深、汪深的妈妈和爸爸)
       汪深在芬兰拿到化学国际奥赛金牌第一名,载誉回到北京,给我发电报:“三级跃过一步而已”。给他爸爸妈妈的电报:“归心似箭”。
      他的爸爸妈妈得知喜讯后说:“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诚然,汪深没有能在数学竞赛中实现“三级跳”,非常遗憾。但是,正是三年强化数学的艰苦训练,锻炼了他的思维能力和应对重大竞赛的心理素质,才能在匆匆忙忙强化化学奥赛备考两周后,一路过关斩将,直达化学奥赛国家集训十人团队,最后被选为国家队四个成员之一,去芬兰参赛取得金牌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据说,那一年的试题之难,前所未有,一道30分的实验题,来自世界各国的选手,只有汪深一个人得满分。
       回顾这段往事,汪妈妈深情地说,汪深小时候正是我和他爸爸最忙的时代,没有办法,就买许多小人书给他自己看,后来上学了,就买一些适合他看的书。然后,在全家吃晚饭的时候,让孩子们轮流说说自己看过的书,或者谈谈学校发生的事情。我们就结合他们讲的内容说说看法,讲些道理,如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要团结同学、关心他人等等。
       汪妈妈说,汪深高一学习文言文后,每天回家都要到他爸爸的书柜找与课文相关的原著阅读。当然,他之所以能够当堂背诵文言文,那是他掌握了李老师教的文言文诵读方法。
       这已经是三十一年前的故事了。
       今年回国我在清理书柜时,居然发现当年汪深参加化学奥赛期间,我写给他的两封信的原稿,以及他回校向全校汇报夺取金牌的全过程的讲话稿,十几张已经发黄的稿纸,勾起了许多往事。这些宝贵的资料都是汪深当年离汉赴京去清华大学报到后邮寄给我的。
      先读第一封信中的我写给他的一段话吧:
      在同等条件下,机遇是均等的,但幸运之神更多地偏爱超越自我的人。一个全身心投入事业的人,不要背那么多包袱!包袱沉重必然压抑智力的超常发挥。稍纵即逝的机会,没有那么多时间顾及其他,想得太多,顾虑重重,必然阻碍临场的正常发挥。临场正常发挥,要靠“战前”积极准备,这恰恰是“超常发挥”的必要条件。试想,聂卫平战前不仔细研究对手的情况,积极备战,怎能克敌?他如果没有良好的竞争心态,又怎能无往而不胜?我相信你能像聂卫平那样,认真对待每一次考试的。
       再看第二封信中的一段话:
       你我都是围棋爱好者,下围棋要抓住机会是非常重要的。机会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事关大小、轻重等等,而左右全局的大机会却不是经常能够碰到的。为了要抓住机会,必须有绵密细致的预见、全局观点和来自经验的第一感,最后还要当机立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我在给他的信中反复讲到棋圣聂卫平和围棋。是因为汪深分到我们实验班时,还不会下围棋。当时中日围棋擂台赛在全国掀起了围棋热,我问他会不会下围棋,他说不会,但很想学。于是我们约法三章。课外活动时间,我教他下围棋,让先十三子开始,只要他连赢三盘,就可以升级,边学边教一些围棋的基本知识和术语。到高三时我们已经纹枰对坐,难分胜负了。记得有一次擂台赛决赛在上午十点开始,我回家刚打开电视,他和方辉两个人来敲门,说:“我们想看聂卫平怎么打败日本人。”他们见我微笑不语,就进来坐下聚精会神看起来。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
       我们华师一附中的老师是不坐班的,那么,作为班主任怎么可以让学生上课时间也来家里看电视呢?
       首先,来的两个学生都是非常聪明,而且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一两节课不上,不会影响他们的学业。
       其次,他们准时来我家敲门,说明他们热爱围棋,关心擂台赛,尤其崇拜聂卫平。这正是我今后教育他们这样优秀学生成才的最佳切入点。有利于因材施教。
      所以我们师生三人兴致勃勃地看完了那场比赛,也给他们留下一个不一般的班主任的深刻印象。
      汪深获得奥赛金牌后。华师大副校长邓宗琦教授,约他的妈妈写写家庭教育和对中学教育的建议。他妈妈给邓副校长的信中这样说:
      “从汪深在语文水平的提高方面看(他高中才分到实验班),他初中并不喜欢语文,高中进入实验班后,对语文兴趣大大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也有飞跃性进步。究其原因,一是对教材有兴趣;二是对李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方式方法满意,例如汪深之所以能当堂背诵难度较大的文言文,主要是李老师教会他如何诵读文言文,读顺了就容易记忆和背诵。汪深能获“湖北省首届高中作文竞赛”二等奖,这是我始料不及的,因为他小学、初中语文特别是作文都不好,这说明他高中阶段取得了多么大的进步,对这一点,我们从心里感谢李老师的成功教育。
       既是老师又是朋友,这是李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课堂上是师生,认真教和学;课下是朋友,师生可以一同下棋一同交谈。汪深经常和李老师下围棋,也经常与李老师一同去同学家走访,特别是当同学家里发生意外的时候。
      李老师不但抓全班的升学率,同时也注意培养个别人才。在对汪深培养方面也下了功夫,他根据汪深数学特别好的特长,高一就为他制定“省、全国、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三级跳”目标,这次获得金牌,虽然不是在数学科,而是在化学科实现了这一规划,但能说明李老师有远见、不仅能识才,而且能引导学生成才。“
       我们华中师大一附中的教育教学理念就是“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特别是当班主任的老师,对一些优秀学生,更要因材施教,不能搞本位主义,局限于本人执教的学科。所以,当教我们班数学的倪老师提出要重点培养汪深,到高三冲击数学奥赛时,我积极配合他抓汪深的数学奥赛训练,同时也没有放松对他的语文阅读和写作的训练。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课内外的活动,激发他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汪深1988年10月9号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我又开始带新高一了。他在赴京之前,到我执教的班上,给学弟介绍过他的学习经验和方法。后来,又在给我的一封信中谈到学习问题时说:“我认为学习的动机是很重要的,是‘主动学’与‘被动学’(不管自己承不承认,有些人确实努力,但还是属于‘被动学’)的分水岭,所以您不妨对学弟们强调一下,强烈的求知欲,以及由此而来的浓厚兴趣在我学习中的作用。”他说:“我的兴趣非常广泛。高一学文言文,我每天回家就到爸爸妈妈的书柜中把《庄子》、《史记》、《左转》、《梦溪笔谈》等都搬出来了,一是为了查找课文的出处;二是想尽可能多读一些,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了解。”
      最后,我们还是听听他在华中师大一附中1988年开学典礼上,向全校师生汇报是怎么夺取金牌第一名的吧(节选)。 
   
       先说化学奥赛吧。 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与数学、物理一样,都是起源于东欧,而后扩展到世界范围的国际竞赛。第一届只有东德、捷克和波兰三国参加,试题十分简单。要是那时我们参加的话,一定不只拿两块金牌。随着参赛国的增多,试题越来越难,其中首推十八届,而我国是第十九届才参加竞赛的,那一届比十八届要容易,结果我们中国第一次参加就拿了一块金牌、二块银牌、一块铜牌,信心大增。接着又着手准备参加第二十届比赛。
      今年一月(1988年),我正在上自习,曾教过我们化学的尹一冰老师找到我,开口就问:“想不想参加化学竞赛?”“想啊!”虽然我知道如果选不上,对高考有什么影响。
      于是,一场闪电战就开始了。第二天,学校选拔考试,这是很容易的,不到一周后,全省选拔赛,结果,我和黄石二中的一位同学被选上,去参加全国选拔赛。紧张了两个星期后,于2月24日到厦门参赛,顺便第一次尝到了坐飞机的滋味。厦门这一关,侥幸通过,心里十分高兴,尤其是得知外省的选手,多半都准备了三个月以上时,我更是得意。紧接着,回武汉,在武汉大学接受了三个星期的强化训练后,于4月5日抵达北京参加国家集训队。四个星期后,得知我被选中了,可以出国了。
      单从时间上看并不是特别紧,一个星期、两个、三个、四个星期,好像没有问题,但全国选拔赛的题目中,中学内容很少,大多是大学一、二,甚至三年级的内容,因此在那至关重要的二个星期,我必须学到大学一二年级的所有重点内容,而且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掌握,那是不能作表面文章的。在这种情况下,尹老师搬来近二十本书摆在我面前,要我在学习每一个内容时,拿四五本书对照着看,在比较中加深理解,这样就记得牢,但阅读量却增大了,好在我平时学习过程中,培养出了较强的阅读能力,不但看得快,而且一看就能抓住重点,因此才应付得了这种高难度高强度的训练,上午看书,下午做实验,晚上做习题。开足马力,度过了最关键的两个星期,到厦门拿到了国家集训队的“入场券”。
      以后就相当顺利,到了6月30日,我们就出国参赛了。当时心里没底,不知能取得什么样的成绩。
      我们于当地时间6月30日晚上十一点半,到达了赫尔辛基。天空是淡蓝色的,这是极地附近天空特有的淡蓝色。夏天的赫尔辛基是不会黑的,我们这样想着就上床睡觉了。第二天一觉醒来,天已大亮。我马上跳起来,心里想着睡过了,这要不到十点才怪了,一看手表才七点半,这时候我才开始认识芬兰。
      7月2日在一个临海边的小城举行了开幕式,3日安排我们轻松轻松。
      7月4日5日两天考试,每天5个小时,从上午8点到中午1点不间断,这对人的耐性也是一种考验吧。这也意味着参赛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4日考理论,大致一看,题目相当难,不太好解。总共有六大题,按理应该先做容易的,可是他们把最难的题放在最前面,分明是一种挑战,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先做第一题。这并不是说这样做就好,而是我的一种趣向,对我自己起到调节神经、激发雄心的作用。结果,第一题用了我一个多小时,第二题也用了一个小时,第三题用了近一个小时,但我始终抱着蔑视它们的态度,从容地解完所有的题,再回头补上悬置的小问题。5小时还剩二十分钟。
      第二天考实验。同样是5个小时时间,中途出来毛病。原来实验分两步,先制出一种产品,再测出有关的性质数据。在第一步产品烘干时,各国选手都被卡住了。试卷上明明写着烘干半小时就行,可是半小时后一看,表层是绿色的,干的;里面是黄色的,湿的。搅松散后又烘了二十分钟,再一看,黄绿相间,斑斑点点,竟十分漂亮。以致保加利亚的选手称它为鳄鱼皮,而加拿大选手一个劲地问监考老师是否要重做。当时,我的手给烘箱烫了一下,这时正是心中容易发毛的时候,我也觉得自己有些心烦了,灵机一动,看了看表,走出实验室,喝饮料去了。记得那时监考老师似乎很吃惊,然而,过了一会,当我认为烘的时间足够了,我走进实验室已经心平气和了。从烘箱拿出产品一看,完全与试卷要求吻合。时间虽然紧迫,但我从容不迫,算好最后一个数据时,收卷了。自我感觉发挥得非常好。实验40分,我得了39.5分,加上理论53.75分。总分93.25分,在26个国家的104名选手中名列第一,第二名只差我0.75分,如果十个小时中什么时候沉不住气,冠军可能就不是我了。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我的学习经验就是感兴趣的课程不仅学得好,而且非常轻松。兴趣是发动大脑潜力的有力工具,是推动学习进步的无形动力。正是对化学的兴趣,驱使我在短时间内学到大量看似枯燥的知识,也正因为如此,我才能应付这次竞赛,赢得金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