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忘忧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个人资料
李培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我学语文教语文的一生(32)

(2022-03-15 05:58:20) 下一个

我学语文教语文的一生(32)

              把方法教给学生要循序渐进

1986年2月17日,春季开学上班第一天,全校教职工大会,李水生校长作了一个半小时的“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上学期的工作,他说:“高一(4)班(高中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班)抓学法指导,看来效果比较好。今后各年级、特别是起始年级要抓好这个工作。”

其实,我抓学法指导,这也是形势所逼啊!

1985年9月开学时,华中师大一附中李校长,同意继续进行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语文教材改革实验,但必须按学校例行分班原则,以抓阄的方式重组高中人教社教材改革实验班,被我抓来的大多数学生,从来没有见过语文分编型教材,担心将来高考吃亏,也不知道那么多学习内容怎么学,老师会怎么教等等都是问题。如果不更新教学观念,怎么办?加之教材从北京发运后,没有及时到学校,开学就没有课本,给学生讲什么呢?

于是,运用初中实验班取得的成功经验,先把方法教给学生。

开学第一节课给学生讲了“鱼”和“渔”,然后讲“循序渐进”。

我们都知道,从宏观来说,天体运动、自然变化是有规律的;从微观来说,电子运动也是有规律的。但是,宏观是大到我们看不见,微观又小到我们看不见。我们感觉到了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有规律的,但不一定完全理解。毛泽东有一句名言:“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到它。”为了帮助大家能深刻地理解语文分编型教材,我给学生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

我们都有被蚊子叮咬后抓痒的经历,但不知道是否有同学观察、研究过抓痒的特征。请大家看:(边讲边表演)如果蚊子叮的是颈部以上,是按从上往下的顺序(慢动作)抓痒;如果蚊子叮的是颈部以下腹部以上,是按从左到右或者是从右到左(慢动作)抓痒;如果蚊子叮的是腹部以下,那就是从下往上抓痒了。当然,如果蚊子叮的是背部,那就要借助抓痒工具——“老头乐”了。二千多年前的荀子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抓痒动作的规律性,是人的本能反应,只是大家平时没有注意去看,看了也没有去认真地想一想,也许想了一下,但没有把它与自己的学习联系起来。如果我们把它与我们的学习联系起来,比如说联系高中语文实验教材的学习来思考,并研究它、看看它这个整体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各部分的特点是什么,针对不同特点,该用什么方法?那么,按“抓痒”的顺序去“抓”,不是很简单的事吗?这里,请同学们注意一个“序”字。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有“序”的,关键是你要知道它的“序”,并且要循序渐进。

人教社高中语文分编型改革教材,延续初中分编理念,但阅读课本又完全不同于初中。三年高中课内阅读教学有《文言读本》(上下册)、《文学读本》(上下册)和《文化读本》(上下册);还有课外阅读《现代文选读》(一、二、三册);作文教学课内另有《写作》(一、二、三册)。

人教社和省教研室严格规定的周课时,与只用一本人教社综合型教材《语文》的普通班一样,都是5节课。而且还明确规定实验班每周3课时上阅读课本,2课时上写作课本,不得随意增加课时。

教材内容多、课时有限、班上经过初中三年训练的只有七个学生,将近90%的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语文听说读写能力也参差不齐。唯一的办法就是首先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故而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这一改动所体现的教学理念是教学合一。

一个班五十几个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非常正常,而且,学生从初中升到高中是成长中的一个转折,好比公交车急转弯时,必须抓住扶手才不至于摔倒一样,老师必须帮助他们抓住学习的“扶手”——学法。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调查,书面问卷调查是省教研室开学第一周试教之前进行的。其中关于学习语文兴趣的统计结果如下:

很有兴趣的2人,占全班人数的3.4%

有兴趣的22人,占全班人数的37.2%

一般,33人,占全班人数的55.9%

没有兴趣的2人,占全班人数的3.4%

其他关于学习习惯、方法等各项调查结果、大体如此。

为了完成高中语文教材改革实验,我将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的学生比例也是两头小,中间大。实施动态层次管理,分层次指导学法。要求学生学会纵横比较法,即纵向比较看自己在这个层次是不是比前一阶段进步了,横向与这个层次的同学比进步的幅度如何。简单地说就是纵向比较要看到自己的进步;横向比较要看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

在班级教学过程中,对三个层次的学生实行“因材施教”,满腔热忱地指导低层次的学生向高一级层次提升,这是高一上学期的主要任务。为此,必须改革教法和学法。

改革教法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自不待言。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必须把方法教给学生。

从班主任的角度,要把适用各科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如五步学习法: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小结。特别强调五步必须依序进行,不能颠倒次序。特别强调完成课后练习之前,必须复习老师在课堂讲授的要点、重点和难点之后。

怎么预习呢?

从今天开始,请大家一定要按我说的去做,要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要做到九个字:“翻一翻”、“看一看”、“读一读”。

翻一翻:开学前拿到新书后,从头到尾翻一遍,学会“浏览”;

看一看:每周日抽时间看一看下周要学习的内容,学会“速读”;

读一读:每天晚自习读一读第二天要学习的内容,学会“精读”。

还有“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会圈点勾画的方法,在班上统一圈点勾画的符号,如在文章中的每一自然段前面空两格处依序标上①②③……,每个结构段后面结尾处标上㈠㈡……。当大家都养成了这个好习惯之后,课堂教学分析文章结构时,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还有边读边思。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求做的“三思而后行”:课前思考,预习时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课堂思考,老师讲完后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课后思考,复习时还有什么问题不懂。

如果中学生能掌握五步学法,依序而行;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这三种方法,就可以说,已经学会了学习。

当然,学生作为人教社分编型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的参与者,还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学会诵读文言文,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学会评析文化论著。

高一全年学习文言文,必须用“诵读法”教学,要求学生当堂能背诵所学的文言文。

《文言读本》的编辑意图是“按照文言文自身特有的规律,建立相对独立的教学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文言阅读训练,切实培养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开学不久,我们请北京名师、《文言读本》特约编辑张必锟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示范课。 张老师从走上讲台就没有看过课本,说的是标准的普通话,用各种方法指导学生诵读《子鱼论战》,学生兴趣盎然,大开眼界。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都能背出全文了。

张老师为我们示范,指导学生学会了诵读文言文,给我们实验班开了好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循此依序前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高一全学年学习文言文,不是太枯燥单调了吗?确实有些同学感到乏味。但汪深却越学越有劲,课堂上,老师讲读的文言文,他都能当堂背诵。久而久之,他的这种背诵能力在师生中传开了。有的老师来实验班听语文课,就打听谁是汪深,然后坐在他旁边,验证传闻的信度。眼见为实嘛!凡是这种场合,老师我也就有意识地让他为大家“表演”:听课老师课前翻了他的课本,这节课是上新课,书上没有记号,老师们发现:汪深上课发言不太积极,但他非常注意听同学们的发言和老师的讲解,边听边看书,有时点头或摇头,有时又发出会心地微笑。当课已上完,老师让他背诵时,他慢悠悠地站起来,望望老师,又望望天花板,然后不慌不忙、不紧不慢、一字一句开始背课文……,每次他都能一字不漏地背完。

    “不简单!真不简单!简直是天才!” 听课老师实地考察后,无不赞叹他的才能。

然而,汪深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他说:“我认为学习动机是很重要的。这是‘主动学’与‘被动学’(不管自己承认不承认,有些人虽然确实很努力,但不属于‘主动学’)的分水岭。我在学习中起作用的是强烈的求知欲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浓厚的兴趣。”

“我的兴趣非常广泛。高一学文言文,我回家从爸爸妈妈的书柜中把《庄子》、《史记》、《左传》、《梦溪笔谈》等都搬出来了,一是为了查找课文的出处;二是想尽可能多读一些,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了解。”

文言文诵读法训练,不仅提高了汪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更提高了他过目不忘的记忆能力,当然,教他学下围棋的复盘训练也非常有助于增强记忆能力。汪深后来在参加化学全国选拔赛的两周备考时间内,不仅读完了化学尹一冰老师指定的大学一二年级的课本的重点内容,而且记住了要点。终于被选拔到化学奥赛国家冬令营十人团队,冬令营结束后被选为国家队四个成员之一,赴芬兰参赛一举夺得金牌第一名。

据他自己说,去芬兰参赛时,他只带了一本庄子的《逍遥游》。而且在做实验遇到麻烦时,他马上走出考场,到休息室平息急躁情绪,想到的是庄子说的:“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一游无穷者,彼且恶乎矣哉!”一定要顺其自然,按照实验产品的自然规律去掌握烘烤时间,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果,果然如他所期盼的那样。最后获得了冠军。

汪深参加化学国际奥赛夺冠后,他妈妈戏言“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看似偶然,其实偶然之中有必然。那就是我们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班的各科老师,都非常重视并力行更新教学观念,坚持把方法交给学生的必然成果。

1985年19月5日,我开始编写《学习方法》讲座。初步设计了总体规划。具体章节采取边教边写边改,与学生共同完成这个从来没有开设的课程。

找汪深个别谈话,希望他组织成立一个《学习方法研究小组》,请五六个各学科的尖子,不定期开展活动,帮助他们确定研究课题,指导他们写研究小论文。他很快就找好了几个同学一起来研究学习方法,并带头写好了一篇《谈如何熟记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课外练笔文。

请汪深主持一次学习经验交流会,发言的有李友林、李佳、计伟、孙燕、王伟、汪深、方辉、唐胜、谢晖、韩军等十位同学。

我在会上总结讲话时,充分肯定汪深成功地组织了这次非常有意义的学法交流会。它的意义在于,这些发言的同学讲的经验,必将激起大家的思维“开窍反应”。如果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两人交换后,各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当我们两人各自说出自己的经验或想法后,必然引起思维碰撞出来的“火花”,就可能产生连锁反应,产生N种想法。一定对大家今后的学习起作用。

另外,请大家注意他们发言的共同点,就是都非常注意学习方法,一是有系统,比如汪深以元素周期律为主线,看各种元素时,从元素周期律去分析它。二是符合人的生理规律,好几个同学在发言中都强调了“反复记忆法”。这是从学习材料的规律和学习者生理规律出发来研究学习方法,值得大家借鉴。

最后,我把汪深《谈如何熟记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课外练笔文给大家讲评了一下,鼓励大家都像他这样研究学习方法。希望下一次开会不只是交流学习经验了,而是我们语文实验班的“学法小论文”研讨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