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81)我在上语文公开课中逐步成长
华中师大一附中著名语文老教师刘友三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不同于梅兰芳的舞台表演艺术。梅兰芳的一出《贵妃醉酒》可演一生;但语文老师不能多次在同一个班学生中反复讲同一篇课文。
1982年春季开学初,袁福校长决定让我举行一次全校性的大型公开课,他特别强调这是学校建校以来的第一次,所有领导和全体教师都要去听课,还要请华师大教育系肖宗六教授来讲评,希望我在语文组老教师的帮助下,认真准备,一定要成功!时间定在3月11日,还有一个多月,抓紧时间吧!
语文教研组长吴六林、特级教师陈治平、我的指导老师刘友三,四个人开会研究决定,按教学计划两课时完成《荔枝蜜》讲读教学。三位老师希望我抓紧时间备课,写好教案,然后再开会研究教案的可行性。
还有半个多月的时间,从何着手呢?除了熟悉课文外,还要抓两点:一是学生朗读,有表情的朗读,要发现、培养一批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二是抓紧批阅学生的作文和观察日记,了解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根据优秀教师的经验,上好公开课,要在深入了解学生和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写好教案。
从标题到板书
从朗读到练习
从提问到讲析
既要符合实际,又要不落俗套,确定这次公开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是:
以《荔枝蜜》的文章结构为经;
以“双基”(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训练为纬;
以感情为线索;
以朗读为手段;
以“自能读书”(叶圣陶语)为目的。
3月4日上午,备课组的老师们和教导处王声磬主任,对我的公开课教案提出意见和建议。刘友三老师特别强调要注意教学程序,要拟一个授课提纲,烂熟于胸。
下午进一步充实教案内容,写好后交王主任,他说要印150份,袁校长改批为220份。
刘友三老师还建议,为保证公开课成功,先在他执教的四班试教一次,主要是卡时间,看按这个预定的教学程序进行,时间安排是否恰当。我们一定要给全体听课老师呈现比较完美的、真实的公开课。
3月6日,在四班试教,效果比较理想。在刘老师的组织之下,该班学生积极配合我完成了试教任务。
刘老师说,整个课堂教学结构紧凑完整,“无懈可击”,小毛病有两个:第一,讲第一部分太啰嗦,还要简单,点明要点即可;第二,语言要简练,多让学生活动,多读。一定要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其他听课的老师们也提出许多宝贵意见。
晚上,刘老师对我试教的这节课提出了详细而周密的意见,并告诉我,这几天要常常在大脑中“过电影”。
3月11日,下午的大型公开课结束了,基本上完成了任务。评课时,老师们充分肯定了成绩,也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见,使我受益非浅。原华师一附中管教学的副校长、华中师大教育系肖宗六教授的总结发言更是发人深思。他勉励我要虚心听取老教师的意见,不断争取进步。
晚上写《教学后记》之前,又听了一遍录音,发现这节课确实还存在很多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太紧张了。因而遗漏了很多必讲的内容,这说明自己还很不成熟,也说明准备还不是十分充分。
第二个问题就是普通话太差劲了。
第三个问题是基本功训练不够扎实,有的基础知识的讲解不太明确。
分析这节课基本成功的原因,确实离不开学校领导的指导与老教师的具体帮助。特别是刘友三老师和吴六林老师,他们从始至终热情鼓励,精心指导。我现在在华师一附中,没有任何理由可以骄傲。我这次上公开课是“班门弄斧”,但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不得不“弄斧”到“班门”。我一定记住前辈的谆谆教导,虚心接受各位老师的意见,继续苦学苦练基本功。
3月12日早上,我在二班检讨昨天教学中的不足之处。然而,学生最关心的是听课老师们的评价。我只好对他们说,大家充分肯定了这节课是成功的,非常感谢同学们的支持与配合,鼓励他们对教学提出不同意见。这时,李明洁同学又要求发言,她表示仍然坚持昨天在课堂上发表的意见。我肯定她敢于坚持自己见解的勇气,同时启发她认真分析一下课文。她说下课后一定要再认真分析文章的思路。多么可爱的学生啊,可我昨天却没有及时肯定她的优点。老师们在评议会上对此提出了批评。我虚心接受,并在今天课堂上表扬了她,弥补昨天的过失。这也表明我在一些教学原则问题上与优秀教师相差甚远。还要努力啊!
下午,王主任要求我好好整理课堂教学实况录音,认真总结,把它发表在教导处编的《教学研究》上。
我回母校教这个班的学生,仅仅一年时间,82年秋季开学,奉袁校长之命参加全国语文教材改革实验。
1982年8月29日,开学第一天,教研组长吴六林老师告诉我,从今以后,请汪厚铎老师负责指导语文教材改革实验,希望我一定多征求汪老师的意见,做语文教改的有心人,像刘老那样,注意积累资料,多动脑筋。他说,这个担子很重,今后要看你的了。我表示,一定要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多做工作,勤于思考,善于积累,经常总结。
1982年9月2日,上午第四节课,汪老师听我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下午他就这节课跟我谈了近40分鈡,肯定了优点,指出了问题,还就个别问题展开了讨论。汪老师很满意。短短几天接触,我觉得汪老师非常坦率,也如他自我介绍一样,性子很急。他工作认真,学问渊博,记忆力强,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很强,不随大流,敢于坚持个人见解。总而言之,我将从他那里学到许许多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汪老师专职指导我,可以说是华师一附中以老带新的优良传统吧。
1982年12月1日,接教导处通知,让我于12月3日举行一次公开课,届时省教育学院干训班有几十人来听课。这是执教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班第一次公开课。
我从两方面做准备工作。一方面是告诉学生后天要接待校外的老师和领导来我们班听课,希望大家做好课前预习,特别强调一定要写好“预习提问”,上课要像平时一样积极举手发言,做到声音大、吐词清。
马上有学生举手问:“老师准备提哪些问题呢?你会要我回答第几个问题呀?”
“你怎么会想到这样的问题呢?”
“我们小学老师就是这样让我们做准备的。要求课堂提问时,大家都举手,但回答问题的是已经背好了正确答案的那个同学。”
“我再说一遍,我们华师一附中的老师上公开课,不管是教育部长还是一般老师来听课,跟平时上课一样!来真的!你们按我的要求认真预习课文就可以了,明天上课,希望你们要像平时一样,如果没有听明白,还有不懂的问题,随时可以举手问我。”
另一方面,写好教案后向老教师求教。
首先去向刘友三老师征求意见。他基本肯定我写的教案,在许多细节方面作了补充。
接着把教案给我的专职指导汪厚铎老师看了,他提了很好的意见。认为设计很好,但特别提醒我要抓紧时间,疏密恰当,否则讲不完。
12月3日,下午的公开课严格说来是失败的,但是几位老教师还是充分肯定了成绩,同时也指出了问题。
吴老师指出,老师自己的普通话不标准,因此不敢严格要求学生,以后要加强学习普通话。平舌音和卷舌音一定要分清。黄老师认为整个课堂教学的结构还可以,但是没有形成高潮。还要我注意板书写字要规范,“分”应该写“八、刀”,不能写成“人、刀”或者“入、刀”。汪老师肯定成绩后,关切地说:“几个月来,你是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讲课出现这些问题,也难怪。以后要多加注意。”刘老、陈老师与上述几位老教师的意见大略一致。
省教院教研室的谭老师认为这样上可以。
汪老师最后还告诉我,上公开课与平时上课要两样处理,当断则断,不要在枝节问题上浪费时间,这就要紧扣时间安排,不要轻易耽误时间。
正所谓“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啊!
吴老师说的“平舌音和卷舌音”分不清,对语文老师来说就不是一个小问题。要提升课堂教学艺术,必须苦练基本功,练功就要允许学生纠正老师的错误。后来一次三十多人的公开课,刚给学生讲了书上几个字的平舌音与卷舌音的辨析问题。一开口讲话,“请这一组的同学按竖行一人朗读一段”。我又把“竖行”的“竖”读成了“sù”。全班学生异口同声“shù”。我立即表扬学生“活学活用、立竿见影”,学生和听课老师都报以友好的笑声。
华师一附中的语文老教师言传身教,从难从严要求年轻教师练就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笔规范的粉笔字、一篇文从字顺的文章,小而言之,是夯实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大而言之,是传承语文教学之精髓。我有幸在盛年回到母校教语文,得以与老特级教师陈治平、恩师刘友三、吴六林、汪厚铎、黄伯宜等老一辈朝夕相处,亲聆謦欬,如沐春风;亲炙其人其学,耳濡目染,春风化雨,深受教益。
在袁校长、王主任和老一辈教师的精心栽培下,在六年教材改革实验过程中,我和我的学生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听课老师三千多人,从东北的吉林到海南岛,从上海到西北的兰州,我和学生一起在上公开课中逐步成长。最难忘84年12月17日,在母校老校区大礼堂,接待华中师大300多见习生和附近中学的老师,讲读《孔乙己》。两课时在一个学生非常完美的讨论发言后,下课铃响了。全体见习生起立长时间热烈鼓掌,祝贺公开课成功了。(参阅《教育随笔》40“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我在语文教学上的每一点进步,特别是在语文教材改革试验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是母校老一辈教师培养的结果。
感恩华中师大一附中!感恩老一辈教师!感恩积极参与教改的全体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