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忘忧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个人资料
李培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闲话人生(71)怀念恩师刘友三老先生

(2019-12-18 05:26:47) 下一个

闲话人生(71)怀念恩师刘友三老先生

 

1981年1月15 日,我历经周折,终于正式调回母校---华中师大一附中工作。学校领导分配我到初中一年级教二班的语文,明确我的指导老师是刘友三老师。刘老师当时教四班,该班使用中央教科所编的语文实验教材,是湖北省和武汉市教研室语文教改实验班之一。领导让我与刘老师一起参加实验,一起备课、跟班听课。

刘老师当时已经年过花甲,但他老当益壮,积极参加语文教改实验。我经常陪他一起去武汉中学、武汉市实验学校等学校去听课,沿途听他讲教学经验,获益多多。

他说,我们学校经常有外边的老师来听课,有时还要搞公开课,不管怎样,我们都要来真的,不要搞假的。“一节课不见得能表现出一个老师的水平来,不求一日之功,不搞虚假之课。”他不仅在教我怎么教学,更是在教我如何做人。我牢记恩师的教导,六年执教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班期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听课老师2000多人,一直坚持来真的,永远给学生最真实的。

还记得1982 年4月1日下午,刘老师一起去汉口市教育学院,

乘车时与刘老师就语文教学问题谈了许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语文教学艺术不同于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梅兰芳的一出《贵妃醉酒》可演一生;一篇语文教材却不能多次在同一班学生中反复讲。

二,语文课堂教学要搞教学民主,不能由老师一言堂。老师只有一个脑袋,学生有几十个脑袋,而且现在的学生见多识广,要相信学生,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见解和答案。

我们还谈到系统总结经验问题。刘老师执教三十年来,已经闯出了一条路子,也发表了不少论文,散见于语文教学刊物。如能系统化,那对语文教育事业是很大的贡献。从现在起,要比较系统的收集刘老师的经验,认真做好记录。为了做好这个工作,还要认真读书。

1982年4月8日晚上,与刘老师一起去省教育学院找谭老师。途中一直在谈语文教学问题。就昨天听的课,他谈了很多看法,其中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有驾驭教材的本领,那些什么参考书之类的东西,只能作“参考”,最根本的是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的实际水平,恰当的处理教材。讲一篇课文要抓主要线索,好像杀猪一样,要杀到腔里去,东一刀,西一刀,猪乱叫,人累死,猪还杀不死。

刘老师讲的这些东西,在书本上是学不到的,经常听他的课,再这样与他多谈谈,受益非浅。真是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刘老师特别关心我,1982年4月16日上午,刘老师非常高兴地告诉我一个“特大喜讯”,省教育厅决定让我们学校,下学年开始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材改革实验。而且还告诉我,党总支和语文党支部已初步决定,让我来搞这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实验工作。

我听了当然很高兴,同时也表示了要跟刘老师好好学习的心情。和刘老师接触几个月来,我深深感觉到,从他那里有学不完的东西。他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还有他丰富的语文知识、生动活泼的

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艺术等等。他极力鼓励我搞这项教学改革实验工作,无疑是要培养我。他说,这是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改革步子最大的教材改革实验,从初中到高中六年实验,尤其需要耐心、恒心和信心。我要向刘老师好好学习,在教改实验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不断提高自己。

刘老师特别关心我在教学上的成长。

刘老师还谈到业务进修问题,要我有计划的读文学史,读名篇佳作,以此为经,再辅以语法、修辞、逻辑知识的学习,作为自学的纬。这样坚持三五年,纵横交错,经纬交叉,一定可以取得成果。我要照他说的去做。

另外,他还谈到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要做“有心人”,时时事事处处,注意把所见所闻与语文教学联系起来,天长日久,必有长进。他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把这些心得体会随时记下了。这不仅

体现了一个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关心,也是他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真是无价之宝啊。

刘老师这样的好导师哪里去找啊,言传身教,苦口婆心,耐心细致,悉心指导,我真是幸运之至!

1982年2月17日,刘老师转达了学校领导和教研组的决定,本学期由我代表文科在全校搞一次公开课,他鼓励我一定要搞好。在刘老师的指导下,决定在公开课上讲《荔枝蜜》。

袁校长亲自找我谈公开课的问题,他强调这是学校建校以来第一次大型公开课,一定要认真准备。并通知我,学校已经决定于3月11日举行。

还有半个多月的时间,从何着手呢?除了熟悉课文外,还要抓两点:一是学生朗读,有表情的朗读,要发现、培养一批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二是抓紧批阅学生的作文和观察日记,了解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因为这次试验的是“思路”教学,思维能力不强,难于理解这篇课文。

我有信心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有学校领导重视,还有那么多老教师手把手指导,而且,学生的水平也比较高,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好,只能成功不许失败。我要全力以赴,争取最佳效果。

这次公开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是:

以结构为经;

以双基为纬;

以感情为线索;

以朗读为手段;

以能力为目的。

沉着、冷静、充分准备、积极行动。成败与否与准备工作是否充分密切相关。

为了保证这次大型公开课万无一失,而又真实。刘老师让我先在四班试教。在刘老师的精心组织之下,试教效果很好。当天晚上,刘老师对我试教的这节课提出了详细而周密的意见,并告诉我,这几天要常常“过电影”。

他说,整个课堂教学结构紧凑完整,“无懈可击”,小毛病有两个:第一,讲第一部分太啰嗦,还要简单,点明即完;第二,语言要简练,多让学生活动,多读。一定要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其他听课的老师们也提出许多宝贵意见。

1982年3月11日 下午的大型公开课结束了,基本上完成了任务。老师们充分肯定了成绩,也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见,使我受益非浅。原华中师大一附中管教学的副校长、时任华中师大教育系教授肖宗六老师的总结发言更是发人深思。他勉励我要虚心听取老教师的意见,不断争取进步。

分析这节课基本成功的原因,离不开学校领导的指导与老教师的具体帮助。特别是刘老师,他从始至终热情鼓励,精心指导。我现在在一附中,没有任何理由可以骄傲。正如我在发言中所说,我这次讲公开课是“班门弄斧”,但是,为了提高自己,我不得不“弄斧”到“班门”。我一定记住前辈的谆谆教导,虚心苦学。

刘老师不仅教我怎么上好课,还教我学习写教育随笔、教学论文。我在华中师大一附中工作期间,每一篇文章,都是他和陈治平老师精心指导、反复修改,并推荐到《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学语文》等刊物公开发表。比如,大型公开课后,陈老师给我写的《课堂教学实录》作过修改。刘老师对我写的《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也作过修改。

每次参加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年会,陈老师是会长,在大会上要作年会报告;刘老师是资深会员、著名教师,他要给大会上示范课;尽管非常忙,但是,他们两位前辈一定要帮我确定大会发言提纲,提示发言内容要点。鼓励我一定要讲好。

每次与两位老前辈一起去参加年会,都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他们两位是老同事、老同乡,都是学识渊博的语文教育家。与他们两位一起聊天就是一种享受。刘老师风趣横生,笑声不断;陈老师严肃认真,不苟言笑。他们本来在谈《西厢记》,刘老师忽然看到一副标语,触景生情,说有一个故事,主人在自己家的墙壁上写:“此壁不许乱画”,过路人写:“你为何在此乱画”,接下来就是笑话了,“我壁由我画”“要画大家画”。

1982年6月21日,上午,刘老师告诉我,下学期我们两个可能要分别了。他说得很有风趣也很有感情。近半年来,我与刘老朝夕相处,我从心里是舍不得离开他的。他待人热情、教学有方、勤于创作。我在他的帮助下,学到了很多东西,能与这样的老教师共事确实是人生之大幸!

临别之际,他再三强调,一定要多读书,多动笔写文章。他引用闻一多与吴晗的一段谈话:“我们不停的吐出去,哪里有那么多的东西,因而要多读一点书。”

现在可以告慰恩师,在您手把手地扶持下,我终于成长起来了!能像您当年那样,把语文课堂教学搞活了!我听您的话,笔耕不辍,积累了一些教育教学心得体会,准备在母校七十周年大庆之时结集出版,向母校献礼!

愿恩师刘友三老先生在天上如同在地上一样,永远开心快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