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去澳大利亚之前,我们知道,墨尔本(Melbourne)是澳大利亚的文化之都,也是国际著名的时尚之都,其艺术、音乐、电影、服饰等潮流文化享誉世界,它还多次被联合国评为全球最适合居住的城市。我们也知道,墨尔本跟悉尼不是一“家”的。其原因是,悉尼是新南威尔士州的首府,并在澳大利亚城市排行榜中拔得头筹,而墨尔本是维多利亚州的首府,在澳大利亚城市排行榜中屈居第二。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墨尔本居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美食之都,中国城周边的好几条长街上都是各种各样的餐馆。我们在墨尔本前前后后住了4天,还没有厌烦,只因这里的美食让我们流连忘返。
墨尔本
墨尔本
墨尔本
不过,当我们从堪培拉的酒店启程时,我们还不曾料到墨尔本会是一个让我们回味无穷的城市,那时的我们心中只有郁闷,因为墨尔本离堪培拉近700公里,我得马不停蹄地开7个多小时,这开创了我自驾史的纪录。澳大利亚是右舵,天黑得还早,我开得下来吗?我一点儿自信心都没有。都说人都是被逼出来的,没有选择的我只能“赶鸭子上架”。此时的我还不知道,这段路只是我在澳大利亚长途跋涉的“前菜”,之后我迫于无奈,一天开了近一千公里。为了早点到墨尔本,我们早上不到8点便从酒店出发,路过使馆区,我们对着中国大使馆、英国大使馆等一通拍照后才离开了不受我们待见的堪培拉。
中国领事馆
中国领事馆
新西兰领事馆
英国领事馆
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是,漫漫长途中不但几乎没有城镇,而且什么宜人的景色也没有,满眼都是荒凉加荒凉,成片的野草地上连个牛羊的影子也看不见。再加上正值冬季,绿树要么枯黄,要么叶子散尽,在时不时的小雨中更显萧索。路上到处都是测速仪,路旁还偶见袋鼠的尸体,这都让我没有一点儿超速的勇气。温度也在不停地下降,由悉尼的15摄氏度,降到了5度,大雾也随之而来,我紧张得心都要提到嗓子眼了。幸好公路状况很好,路上的车也很少,要不然,我会一直战战兢兢开到墨尔本。
去墨尔本沿途
去墨尔本沿途
去墨尔本沿途
澳大利亚的天气阴晴不定,临近墨尔本时,突然晴空朗朗,可进了墨尔本市区后,又变成了阴云密布。我们的酒店(Arrow on Spencer)在市中心,是一个公寓酒店,里面是小套房,很宽敞,还可以做饭,只是要付停车费,每晚25澳元,差不多16美元。我们收拾妥当走出酒店时,差不多晚上5点了,外面也亮起了万家灯火。累了一天的我们想去离酒店不远的中国城吃点好的,犒劳一下自己,看翡翠小厨外表装潢不错,于是走了进去。这个餐馆里的菜做得质量很好,用整个冬瓜蒸的汤很有特色。我们点了两菜一汤,一顿饭花了我们130澳元,85美元左右,一碗米饭还要4澳元,我们觉得不值。但在澳大利亚餐馆吃饭,没有税和服务费,刷信用卡银行收1%多一点的手续费,这一点我们又觉得很值。因为这顿饭,我们决定顿顿都在外面吃。
吃饱喝足的我们开始逛街。虽然悉尼的唐人街是澳大利亚最大的,也是南半球最大的唐人街,但我们觉得墨尔本的唐人街比悉尼的好很多,最主要的是餐厅特别集中,这让我们感觉中餐馆遍地都是。我们来时和回酒店时走了不同的路,路旁到处都是越南餐、泰餐、韩餐、日餐和西餐馆等,这些灯火通明的餐馆把墨尔本照得像个不夜城。我们到墨尔本的这一天,并不是周末,但差不多每家餐馆都高朋满座,有的门口还排成了长龙,这景象让我们觉得墨尔本人的口袋里都是满满的澳币。
墨尔本
墨尔本
墨尔本唐人街
墨尔本唐人街
墨尔本唐人街
墨尔本唐人街的晚饭
我们在每一家餐馆前都停留驻足,看菜谱中有什么好吃的,里面的人又在吃什么,有很多家我们都想进去尝试,可惜肚子饱饱的,只好说第二天再来。我们一边絮絮叨叨地对每家饭馆评头论足,一边回顾墨尔本的历史。为什么此地会成为澳大利亚的文化之都和美食之都呢?
墨尔本濒临印度洋的巴斯海峡(Bass Strait),巴斯海峡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过渡区域。它以前被称作蝙蝠侠之城,只因名叫约翰蝙蝠侠(John Batman)的人在19世纪建立了它。但是墨尔本在腾空出世前,原住民才是这里的主人,据说他们在此地居住了4万年,位于雅拉河畔(Yarra River)的墨尔本在他们的土语中意为“薄雾之河”。这些土著之所以可以在墨尔本居住上万年,不知道是不是跟墨尔本独特的气候有关系。
墨尔本
墨尔本
墨尔本
墨尔本
墨尔本所在地
在澳大利亚,有一个最重要的山脉系统,名为大分水岭(Great Dividing Range)。这个长3500公里,南北向的大分水岭不仅是澳大利亚的地理分界线,也是澳大利亚大陆太平洋水系和印度洋水系的分水岭,还是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美景的宝库,悉尼近郊的蓝山便拜它所赐。而它的主脉贯穿维多利亚州,墨尔本在它余脉的东侧,因而大部分地区常年受到南太平洋暖流影响,气候湿润。同时它也受到从西面和南面吹来的部分印度洋和南大洋西风带来的残余寒流的影响,因而墨尔本冬天温暖,降水丰富,夏天温热,平均气温不到22度。如此的天气很适合人类生存,或许这是为什么从2002年一直到现在,墨尔本都长居世界最佳宜居城市的前三名,还曾连续7年位列第一的原因。
适合居住,离不开吃喝玩乐。墨尔本的土著是如何过生活的我们不知道,但墨尔本是如何成为吃喝玩乐之地我们却略知一二。自1835年建城后,墨尔本的人口都没有大量增加,到1940年也只有1万人,大部分人都是来自英国。不过,当1850年有人在墨尔本周边发现金矿后,墨尔本就成了“香饽饽”,来自世界各地的淘金者都向这里聚集,人们还仿效美国的旧金山,把它命名为新金山。仅仅4年,墨尔本人口便飙升到12万多人。这些人在移民澳大利亚的同时,也把自己国家的风俗和饮食习惯等带到了澳大利亚。在澳大利亚联邦成立时,墨尔本已经是澳大利亚的金融和文化中心了,澳式橄榄球就发源于此地。现如今,澳大利亚市值最高的7大集团中有5个把总部设在了墨尔本。
墨尔本
墨尔本
墨尔本
墨尔本
如果说移民给墨尔本注入了多元文化的新鲜血液,那英国的殖民则让墨尔本闪动着英式的光辉。在墨尔本,19世纪维多利亚式建筑的数量仅次于伦敦,大量维多利亚时期留下的的教堂也让墨尔本有了南半球“教堂之城”的美誉,我们第二天早上吃过早饭后便在阴阴的天空下,去寻找这些英式遗迹。酒店旁是一个英式花园(Flagstaff Gardens),花园面积还没有一个足球场大,但它却是墨尔本最古老的公园,属于皇家土地,始建于1862年。花园建在一处早期墓地的遗址上,至今园内还保留着一棵维多利亚州最大的银杏树、两棵当时的意大利柏树和一座小型纪念碑。
墨尔本英式花园
墨尔本英式公园
墨尔本英式公园
公园的旁边是维多利亚风格的皇家铸币厂维多利亚分厂,我们没有直接去铸币厂,而是准备穿过花园,去维多利亚女王市场(Queen Victoria Market)。令我们没想到的是,我们一走进花园,就被地上厚厚的黄色落叶迷住了,《墨尔本的秋天》那首歌一下子飘进了我们的耳畔:“我一个人走过,墨尔本的秋天,点燃一根寂寞的烟,看天空消散的烟圈。” 虽然这首歌唱的是失恋后的回忆,但这个歌名却跟我们眼前的景色很相配。不过,此时是墨尔本的冬天,但满园的落叶让我们想起了我们熟悉的美国密歇根的秋天,对墨尔本的好感又添了一层。
维多利亚女王市场
维多利亚女王市场
维多利亚女王市场
一听维多利亚女王市场的名字,就知道它是英国的产物。没错,该市场是墨尔本唯一幸存的维多利亚时代市场,已经运营了140多年,也是一座历史地标。作为一个大型开放式市场,里面出售各种新鲜农产品和美食,还有纪念品和服装,只是我们去得太早了,很多摊位还没有营业。就在我们想转身离去时,外面开始下雨,先是小雨,然后变成了中雨,幸亏市场上方都有顶棚,我们可以在里面躲雨。墨尔本的雨跟悉尼的雨一样,下了不多久便停了,我们走出市场,又走进了铺满落叶的花园。在这里,太阳居然露出了笑脸,天空也变成了蓝天,我们开心地朝墨尔本市中心车站(Melbourne Central Station)走去。
这个火车站不是维多利亚时期建造的,可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在1980年曾参观了这座尚未投入运营的车站。车站在最下层,上面是购物中心,但最初该站是作为博物馆开放的,因为里面保存着澳大利亚仅存的三座建造于19世纪的铅弹塔(Coop’s Shot Tower)。铅弹塔建于19世纪,曾是制造猎枪铅弹的工厂,现在塔内的小型博物馆专门介绍铅弹制造的历史。这个高50米的铅弹塔坐落于封闭的购物中心内,显得那么特立独行,却也显示了墨尔本为保存古迹做的努力,因而该塔楼才有机会被进入维多利亚州的遗产名录。
墨尔本市中心车站
墨尔本市中心车站
墨尔本市中心车站
墨尔本市中心车站
虽然铅弹塔很特别,但它毕竟只是被选入维多利亚州的遗产名录,比皇家展览馆(Royal Exhibition Building)差远了,因为该展览馆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皇家展览馆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展览馆之一,也是澳大利亚首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建筑。去这个博物馆会经过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State Library of Victoria),它也是一个英式建筑,始建于1854年,是澳大利亚最古老的公共图书馆,也是世界上最早设立的免费图书馆之一。我们没有走进图书馆,而是直奔皇家展览馆。
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
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
该展览馆曾是1880年到1881年墨尔本国际博览会的举办地,也是澳大利亚第一届议会的召开地。伊丽莎白女王在1980年到访墨尔本后,用“皇家”的称号给这座展览馆冠名,凸显其身份的尊贵。平面呈拉丁十字形的展览馆融合了拜占庭、罗马式、伦巴第和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其中的圆顶仿照了佛罗伦萨百花大教堂。我去过那里,非常喜欢它外表的颜色,这些颜色由粉红、鲜绿和奶白大理石构成,但皇家展览馆的外墙是白色的,虽不及佛罗伦萨百花大教堂,但也很好看。
皇家展览馆
皇家展览馆
皇家展览馆
皇家展览馆
跟百花大教堂门前是一个小小的广场不同,皇家展览馆的前方是同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卡尔顿花园(Carlton Gardens)。该花园不到4个足球场大,里面除了宽阔的草坪以外,还有各种欧洲和澳大利亚植物,以及3个漂亮的温泉和两个小型观赏湖。因为出色的设计,卡尔顿花园被认为是维多利亚时代景观设计的典范。在这个公园里,跟皇家展览馆可以“称兄道弟”的是墨尔本博物馆(Melbourne Museum),它也是卡尔顿花园的一部分,就在皇家展览馆的后方。博物馆中介绍了墨尔本的悠久历史和原住民文化,但收费,我们对博物馆也没有浓厚的兴趣,只能跟它说再见。
卡尔顿花园
卡尔顿花园
卡尔顿花园
卡尔顿花园
到此时,我们的腿都要走细了,肚子也在咕咕叫,爱吃中餐的我们又去了中国城,这一次我们选择的是正斗(Secret Kitchen),据说它是墨尔本最好吃的茶餐厅。我们不想再吃早茶,于是点了几道粤菜。菜的质量还可以,羊腿特别嫩,不过,我爱吃他家现做的芒果布丁。一顿饭花了我们150澳元,100美元左右,一壶白开水收了我们4澳元。我们愤愤不平,说再也不来了。吃饱喝足的我们继续寻找在墨尔本英国的遗迹,圣保罗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是一处,弗林德斯车站(Flinders Street Station)是另一处。
墨尔本唐人街
墨尔本唐人街
墨尔本唐人街的午饭
圣保罗教堂是墨尔本市中心的地标建筑,建于1891年。虽然这座教堂在设计风格上勇于创新,但对在欧洲看过太多教堂的我们来说,它还是如白开水般无味。弗林德斯车站在圣保罗教堂的斜对面,它是澳大利亚的第一个火车站,也是澳大利亚第一条铁路的终点站。这个火车站建于1854年,车站大楼竣工于1909年,大楼以醒目的圆顶、拱形入口、塔楼和时钟而闻名。墨尔本的谚语“我在钟楼下等你”(I'll meet you under the clocks)指的是车站正门上方的一排指示钟,而另一句谚语“我在台阶上等你”(I'll meet you on the steps)指的是车站钟楼下方宽阔的楼梯。可见,弗林德斯车站多么深入墨尔本人的心。
圣保罗教堂
圣保罗教堂
圣保罗教堂
弗林德斯车站
弗林德斯车站
车站就在雅拉河边,我们走过桥,想去拍墨尔本的天际线,可谁知下起了蒙蒙细雨,我们还没来得及找地方躲雨,雨突然停了。紧接着,阳光洒满了墨尔本的角角落落。幸运的还不止如此,下午拍墨尔本的天际线居然是顺光。虽然这里的天际线没办法跟悉尼的相媲美,但我们能拥有如此好的运气已经很感谢上帝了。就在我们拍完照走进雅拉河南岸的维多利亚州国立美术馆的国际馆(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后,大雨从天而降,我们心中暗喜,没被浇成落汤鸡。
不懂赏画的我们以为,美术馆展出的都是画作,因而只想在此避雨。可没想到,该美术馆免费。我们更没想到,我们是抱着不看白不看的心里参观美术馆的,结果里面的展品让我们惊喜连连。我们不但看见了古埃及从第六王朝到托勒密王朝时期的展品,而且看见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展品,甚至看到了中国明朝时的瓷器和东亚的佛像。当然,还有很多画作,不过,它们都入不了我们的法眼。
雅拉河
维多利亚州国立美术馆
美术馆中的古埃及文物
美术馆中的古埃及文物
美术馆中的中国文物
美术馆中的中国文物
满心欢喜的我们走出美术馆,前往位于雅拉河畔的皇家植物园(Royal Botanic Garden),它跟墨尔本战争纪念馆隔路相望。这个皇家植物园被称作墨尔本宁静的后花园,园中种植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珍奇植物。因为花期不同,因而即使在冬天也能看到鲜花盛开。除此之外,这里还是动物的天堂,我们又跟凤头鹦鹉相会。此地还有原住民历史遗产徒步路线(Aboriginal Heritage Walk),据说是原住民做向导。我们来的时候差不多黄昏了,早就错过了定点的徒步。
皇家植物园
皇家植物园
皇家植物园
皇家植物园
皇家植物园
墨尔本战争纪念馆
在夕阳的陪伴下,我们重新走向中国城吃晚饭,这一次我们去的是湄江牛河屋。在刚到墨尔本的时候我们就发现这家餐厅门口排着长龙,于是想来试一下,我最喜欢吃越南河粉了。不出意料的是,门口依然排出了好长的队,我们等了半个小时才等到座位,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河粉,每碗的量都很大,12美元左右,很好吃,但我不喜欢吃生豆芽,不过我喜欢吃虾卷。这一天,我们走了10公里,把墨尔本的精华看得也差不多了,心满意足地回酒店睡觉。我们从未想过,因为旅途中的意外,我们会重返墨尔本,并再次享受舌尖上的它。
墨尔本的晚饭
路线
墨尔本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