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想象,在遍地沙漠的阿联酋,还有一个城市坐落于绿洲之中。这个隶属于阿布扎比酋长国,名为阿莱茵(Al Ain)的城市不仅为阿联酋提供了90%的淡水资源,而且是阿联酋首个被列为世界遗产的城市。本来我对这个小城抱着万分期许,想参观完我心目中世界上最美清真寺之一的谢赫·扎耶德大清真寺(Sheikh Zayed Grand Mosque Centre)后就直奔这里。这个清真寺以阿联酋国父的名字命名,而阿联酋国父的出生地,正是阿莱茵。可是,我被大清真寺所在的阿布扎比警察冤枉,在警察局和犯罪调查署待了11个小时,到阿莱茵的酒店时已经半夜2点了。这一折腾的最大好处是,从中国到阿联酋一直没有倒过来的时差,在阿莱茵倒过来了。
阿莱茵
阿莱茵
清晨我躺在床上,回顾我在阿布扎比的屈辱经历,那种绝望之感让我恨不得踹阿联酋制定法律的人一脚。为了减轻痛苦,我只好用法国哲学家加缪的话安慰自己:“在绝望之中,仍要想象幸福”,同时我也想起了《地球编年史》给我带来的醒悟。或许,我的所有遭遇,都是注定要经历的,那是命运为我量身打造的唯一砝码。我哭过的夜,也许是我前世亲手写下的伏笔,只为成就今生最好的自己。想明白了,我便不再自我折磨,下楼去吃早餐。
这个五星级酒店(Four Points by Sheraton)每晚不到100美元,自助早餐很丰富,还有整个的火龙果,但却不合我的胃口,我觉得这里的早餐没有迪拜老城和六国城三星级酒店的早餐好。正在我没滋没味地吃早餐时,进来了两个中国小伙子,他们都在阿联酋工作,是给中国汽车做检测的。我告诉他们我在阿布拉比的经历,没想到他们一点儿也不震惊,说这种事在阿布拉比和穆斯林国家稀松平常,他们两个都经历过。一个是拍美国大使馆,另一个是在穆斯林国家的清真寺里说不合时宜的话,而且他们都戴着手铐进了看守所。因为他们在阿联酋雇的是当地司机,所以这个司机托关系把拍美国大使馆的小伙子“捞”了出来。就这样,他还在看守所里待了72小时。这个小伙子说被关进看守所里的外国人很多,里面伙食很好,还能喝到奶茶。
阿莱茵的酒店
阿莱茵
阿莱茵
阿莱茵
我告诉他们在犯罪调查署里我一个外国人也没看到,他们说是那些警察把男女分开调查的结果。他们还告诉我,阿联酋有很多警察,这些警察都是阿联酋本地人,外籍人士是不能做的。他们本地阿联酋人除了喜欢做警察外,还喜欢当兵,因为这两种职业的待遇相当好。这可以理解,毕竟阿联酋本地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2%,阿联酋各个酋长国怎么会亏待自己人呢?我看两个小伙子说他们被抓进看守所的经历时说得如此云淡风轻,郁闷的心情也随即好多了。吃完早餐便离开了酒店,准备去加油站加油。坐到车里一看,车内亮起的有关轮胎的红灯没有了,我猜是租车公司的人帮我修好的。
在阿莱茵市中心,我给车加满了油,这是我到阿联酋后第一次加油。我以为储油量位列世界第五的阿布扎比酋长国的所有城市的油价都会很便宜,但实际上并不是。70美分一升,差不多2.65美元一加仑,跟我们家附近Costco的油价差不多。这价格,让我想起了埃及,那里的油价是我去过的所有国家中最便宜的。虽然阿莱茵市中心没什么可看的,但阿莱茵却不可小觑。它是阿联酋的第四大城市,但没有迪拜和阿布扎比的高楼大厦。为了不破坏此地的绿洲环境,阿布扎比酋长国规定阿莱茵的建筑最高不能超过七层。虽然这座城市建筑不高,可它的南部却有一个海拔不到1400米的山峰(Jebel Hafeet),这让阿莱茵在总体高度上并不逊于高楼林立的迪拜和阿布扎比。
阿莱茵
阿莱茵
阿莱茵
不仅如此,坐落在世界上最大流动沙漠中的阿莱茵还有一个人工湖(Lake Zakher),此湖是由海水淡化厂排放的废水形成的。虽然地处沙漠地区的阿莱茵有山有水,但这些并不是它形成大片沙漠绿洲的原因。阿莱茵之所以有绿洲,是因为地下水的补给和古代法拉吉(Falaj)灌溉系统的利用。这种灌溉系统起源于公元前3千年左右开始的青铜时代,它是一个地下灌溉系统,在中国被称作坎儿井。该系统通过复杂的地下输水网络,把地下水输送到地表,为农作物和植被提供水源。更奇妙的是,这些地下水会自然渗出地面,形成天然水库,它们都是阿莱茵绿洲形成的原因。可是,阿莱茵的年降水量才100毫米,它源源不断的地下水是如何形成的,难道地下有暗河?
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原意为“泉水”的阿莱茵是阿联酋最大的绿洲。因为这些绿洲,阿莱茵被誉为“海湾花园之城”。也是因为这些绿洲,阿莱茵成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永久定居点之一,人类连续定居在此地的历史超过4千年。有绿洲便有了农业,也自然成了商人理想的歇脚地,因而阿莱茵自古以来都是沙漠贸易路线中的重要中转站,直到现在仍然被很多人青睐,其中就包括我。在离阿莱茵市中心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扎哈里城堡(Al Jahili Fort)。该城堡位于绿洲之中,地处战略要地,水源丰富,农田充足。它建于19世纪末,是当地首领为保护椰枣种植者而建的。
扎哈里城堡
扎哈里城堡
扎哈里城堡
扎哈里城堡
到达这里时,上午10点刚过,但温度已经飙升到40摄氏度。城堡前没有停车场,我得停到离城堡100米之外的地方。在如此高温下走100米,我觉得我要被烤成干了,幸好我不用买城堡的门票。该城堡呈正方形,长不到120米,高8米,顶部有炮眼和三角形阳台,还有三座圆形瞭望塔和一座矩形瞭望塔,里面正中是空旷的广场,广场上摆着古代阿联酋人的生活器皿。我在无人的广场上走了一会,热得就要背过气去了,看见旁边有一个门,推开一看,里面是带空调的礼品店和咖啡馆。我吹着冷风,不想迈出大门一步。
可是不行啊,我还得去下一站。就在我刚要走出城堡大门时,一位黑人女性从一个大门中出来叫住我。我进去一看,里面是个小型博物馆。博物馆很无聊,都是英国探险家在1940穿越“空白之地”沙漠时的资料和图片。那位女士要给我解说,我婉拒了。英文非常好的她告诉我很多美国人来这个城堡,但不是夏天。她还说她很喜欢中国,当我问她想去中国还是美国定居时,她毫不犹豫选择了美国。
扎哈里城堡
扎哈里城堡
扎哈里城堡
扎哈里城堡内的博物馆
我顶着烈日回到车内,感觉要被晒化了。此时,车里显示的温度是44摄氏度,我在车里吹了好一阵空调才开往阿莱茵绿洲(Al Ain Oasis),这个绿洲离城堡很近。该绿洲占地1200公顷,差不多相当于17个故宫的占地面积。如此巨大面积的绿洲,就如“久旱逢甘雨”一样,是又贫瘠又干旱的沙漠“香饽饽”,因而这里自始自终都是各个部落的必争之地。阿莱茵绿洲同样运用法拉吉的灌溉系统,我花了8美元多一点的门票进去参观这个灌溉系统和绿洲。
绿洲内一个游客也没有,我独自坐着游览车参观,往返20分钟。绿洲内的道路修得很好,两侧是郁郁葱葱的棕榈树林,有14.7万棵。还有很多椰枣树,树上结满了密密麻麻的椰枣。在《地球编年史》中,作者说有着“沙漠面包”之称的椰枣是尼秘鲁星球的大神们赐予地球的礼物。难怪沙特人称椰枣树为“沙漠之树”,伊拉克人称椰枣为“绿色金子”呢。
阿莱茵绿洲
法拉吉灌溉系统
法拉吉灌溉系统
法拉吉灌溉系统
法拉吉灌溉系统
阿莱茵绿洲里的椰枣
司机在一个椰枣树旁停下,让我从树上摘椰枣吃,我拒绝了。我可不敢乱吃,像在印度一样吃坏肚子我就完蛋了。最后司机在另一处停下,让我下车走进绿洲内参观,路旁是关于法拉吉灌溉系统的介绍,其旁是一座小型清真寺。我走进树林中,里面的水道纵横交错,有的水道里流着清澈的水,这些水滋养着阿莱茵四周500多个农场。如果不是热得要人命,我一定会在绿洲里徜徉,久久不会离去。
在阿联酋,还有一处跟阿莱茵很相似的小城,它叫哈塔(Hatta)。地处沙漠深处的哈塔跟阿莱茵一样,也跟阿曼国(Oman)接壤,也是一个小绿洲。但它并不属于阿布扎比酋长国,而是属于迪拜酋长国。不过,它是迪拜酋长国的一块飞地。这里有我想看的哈塔遗产村 (Hatta Heritage Village)和哈塔水坝(Hatta Dam),它们离阿莱茵不到200公里,我在45摄氏度的高温下开往哈塔,心中不停祈祷,轮胎千万别热出毛病,更别爆胎。要不然,在人烟稀少,又是极度高温的沙漠地区,我一定会被烤成白薯。
吉尔山
吉尔山
吉尔山
吉尔山
阿联酋的路修得非常好,既平整又顺畅,只是路上的测速仪多如牛毛。我怕爆胎,不敢开快,只在100公里处徘徊,因而这些测速仪对我没什么用处。不过,它们却提醒我,阿布扎比的警察是怎么在谢赫·扎耶德大清真寺找到我本人的,毕竟驾驶证上的名字并不是我,难道大清真寺的停车场里有摄像头,所以我一下车就被记录下来了?我又忽然想起,那两个中国小伙子说,阿布扎比的摄像头成千上万,什么蛛丝马迹警察都查得到,阿布扎比太恐怖了。
在沙漠中开了一个半小时后,我遇到了吉尔山(Hajar Mountains),但这个山脉不是阿莱茵的,而是哈塔的。该山脉是阿拉伯半岛最高的山脉之一,最高峰竟然达到近3千米。它横跨阿曼北部和阿联酋东部,将阿曼低洼的沿海平原与高大的沙漠高原分隔开来。虽然这个山脉看起来很重要,但由岩石和黄沙构成的它光秃秃的,一点也不养眼。开过这个山脉不久,我便进入了沙漠高原上的哈塔,我在哈塔的酒店(Hatta Guest House)就静静依偎在哈吉尔山中。
哈塔
哈塔
哈塔
哈塔
这个酒店的官网说酒店配备了五星级酒店所需的一切服务和高品质家具,但无论是它的大堂还是房间,都无法跟阿莱茵的五星级酒店相媲美,但两者的价格却相差无几。不过,这个酒店整栋楼的建筑面积却很大,而且外观和房间的设计都是阿拉伯风格的,房间内还带阳台。酒店的一楼有一个超市,里面有46家商店,除了食品外,其它商品都来自中国或印度。除此以外,还有快餐店、阿拉伯和东方风味的餐厅以及阿拉伯和西方的甜点店。
如果说这些还不能让这个酒店跟其它五星级酒店相媲美的话,那它后面的景色则可以。当我黄昏推开酒店后门时,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湖泊和一片湿地,它们的后面则是带有哈塔标志的吉尔山。在遍地是沙漠的阿联酋内陆,居然能看到水和湿地,而且离我如此之近,我不由得庆幸把酒店订到了这里。酒店也没有辜负这片美景,把贴近湖泊和湿地的地方建成了花园,花园内还有一个圆形塔楼。我顶着高温,在开满鲜花的花园漫步,眺望着山水相依的画面,觉得来到此地是我正确的选择。
哈塔的酒店
哈塔的酒店
哈塔的酒店
哈塔的酒店
为了这片美景,我清晨又来到了这里,在步道上我居然感受到了凉风,这要归功于哈塔300多米的海拔。我还看见湿地上有成群的鸟儿,这在沙漠中更稀有了。酒店本来是有步道通往湿地的,但不知为何,这条步道被关闭了。不过,我还是非常喜欢这里,觉得它是阿联酋除了谢赫·扎耶德大清真寺外,第二个最美丽之地。
随着太阳从东方升起,温度也越来越高,我恋恋不舍地离开这片湖泊和湿地,回酒店吃早餐。结果餐厅里一个人也没有,服务员拿来了菜单,让我随便点。我以为是自助餐,服务员说酒店里只住了三个人,没办法准备自助餐。既然让我随便点,我就不客气了,从饮料到主食再到水果,点了个遍,每道菜都挺不错的,我越来越喜欢这个酒店。可是我还是得跟它道别,因为我要去哈塔遗产村,去这个村庄时我路过了鲜花盛开的哈塔市。
哈塔的酒店
哈塔的酒店
哈塔的酒店
哈塔的酒店
哈塔的酒店早餐
哈塔的酒店外
哈塔的人口只有一万多,但它跟阿莱茵一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叙利亚希腊籍的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曾在他的著作《国家词典》(The Dictionary of Countries)中提到过它,公元11世纪阿拉伯最伟大诗人之一的马阿里也在其文学巨著中提到过它。虽然没人知道哈塔到底有多少年的历史,但历史学家们说,它至少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作为一处有淡水和绿洲的地方,哈塔自古就跟阿莱茵一样,有着重要的战略位置,还曾被当作传播伊斯兰教的营地。离哈塔市中心不远,有一个坐落在哈塔山脉之中的利姆湖(Leem Lake)。此湖是一座人工湖,不到半个足球场那么大,可它周边即是宁静的绿洲。虽然利姆湖的面积不大,但在沙漠中见到淡水,我就像找到了黄金。
哈塔
哈塔
哈塔
哈塔
哈塔
哈塔的利姆湖
哈塔的利姆湖
海拔500多米的哈塔遗产村离利姆湖不远。或许得益于利姆湖和哈塔水坝,我去哈塔遗产村时一路都是郁郁葱葱的景色,宛若在绿洲中行驶,哈塔遗产村也是如此。这个哈塔遗产村的历史大约只有几百年,但它是迪拜最古老的村落之一,那里的小屋和老房子经过修复后,重现了16世纪迪拜的乡村生活。村内差不多有30栋建筑,包括清真寺在内的每栋建筑最初都是用泥土、棕榈树干和叶子、芦苇和石头等材料建造而成的。这个遗产村里到处都是棕榈树和椰枣树,我在空无一人的村庄里转了一圈后,看见村庄对面山上有个瞭望塔,便在烈日下爬了上去。站在山上,可以一览哈塔的景色,这里是名副其实的绿洲。翠绿的植被覆盖着小城,让它成为沙漠中的漂亮“公主”,人见人爱。
哈塔遗产村
哈塔遗产村
哈塔遗产村
瞭望塔
瞭望塔上的哈塔
瞭望塔上的哈塔
瞭望塔上的哈塔
漂亮“公主”背后的功勋之一是哈塔水坝,该水坝的四周是哈吉尔山脉的崎岖山峰。此地的停车场离水坝有一段距离,我不想在烈日下暴晒,于是把车开了上去,上面也是一个人都没有。这座大坝建于1989年,为控制来自山区的水流而建,建成后可以为哈塔地区提供饮用水和电力。我把车停到大坝边,走下车欣赏这里的山水风光,觉得哈塔一行非常值得。
哈塔水坝
哈塔水坝
因为在我心目中位列阿联酋美景第二的哈塔给我的印象太好了,因而离开这里时我在纠结要不要回阿联酋第一美景的谢赫·扎耶德大清真寺去补拍照片。想想我在阿布扎比受到的非人待遇,最后我打消了念头,转而开回了迪拜。没想到,在限速140公里的高速上我竟然遇到了沙尘暴,而且在沙漠中我眼看着车内的温度表爬升到45摄氏度,我不敢开快,最后安全到达了迪拜的酒店。我躲在酒店房间里,回顾我在阿联酋一个星期的旅行,真是喜忧参半。如果没有阿布扎比警察对我的折磨,或许我会重返阿联酋,但现在,即使这个国家倒找我钱我也不会再去,它给我的伤害让我铭记终生。不过,我还是很感谢那些对我施以援手的善良的阿联酋人,他们是藏在我心中的永生花,不凋不败,芳香扑鼻。
回迪拜的沙尘暴
回迪拜的沙尘暴
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