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王拥军 脑神经专家 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

(2018-01-03 13:49:02) 下一个

  这个世界是教条主义者的乐园,从政界到学术界都是如此。王拥军教授是少有的能够摆脱教条,探索和开创新医疗方法的卓越学者。  

王拥军 脑神经专家 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B%E6%8B%A5%E5%86%9B/61011

YouTube 视频


   《开讲啦》 20170318 人类大脑的秘密—王拥军 | CCT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fDJOmYPjHk

   王拥军教授,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北京学者。

   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神经病学中心主任,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卫计委神经内科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中国卒中学会常务副会长。

   王拥军教授长期从事脑血管病病因与发病机制、关键防治技术与体系建立的相关研究。作为国家“十二五”、“十三五”脑血管病等重大慢病重点研发计划的首席科学家,在脑血管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分型、脑血管病防控优化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系统性、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获得新药发明专利,改写了国际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与国内外教科书,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JAMACirculation等杂志发表SCI期刊论文300余篇,被他引1000余次。其中,针对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的短程、早期、优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新技术,被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杂志评为“2013年度国际医学领域重大进展”,被Lancet Neurology评为“国际神经病学领域年度八大进展之一”。

    入选“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北京学者”、“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杰出人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学进步一等奖、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多个奖项。带领团队获得科技部首批创新团队荣誉称号。 

个人履历

王拥军,男,1962年9月2日出生,汉族,中共党员。

1982年8月毕业于河北医学院医疗系;

1989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专业;

1999年-2000年美国阿肯色医科大学博士后研究。[1] 

成就及荣誉

1. 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防控体系的建立

在我国,脑血管病是第一杀手,防控形势严峻。王拥军

牵头9.8万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和4.7万住院患者队列大样本研究,发现我国“非致残性脑血管病”具有“最常见、最易复发、最易被忽视”的特点,是脑血管病防治适宜且需重点干预人群。王拥军等率先从临床、影像和分子水平对非致残性脑血管病进行多维度评估,建立多维度高危风险预警体系,解决了高危患者难予识别的国际难题。王拥军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概念,通过香山科学会议将上述高危人群防治写入国家防控战略建议。研究结果在行业顶级杂志 NeurologyStroke 连续发表3篇论著,Stroke 杂志发表特约述评,认为这一概念的提出“吹响了集结号,它让全世界的研究都聚焦于这一人群”。

高危患者缺乏有效治疗方法。王拥军等在国际上首创了短程、早期、优化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新技术(CHANCE方案),使高危患者90天复发风险在不增加出血的前提下降低32%,突破了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导致高出血风险的“禁区”。研究结果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IF=55.9)发表,并获得国家药物发明专利1项。研究成果改写了国内、国际指南和权威教科书,被NEJM评为“2013年度国际医学领域重大进展”,被Lancet Neurology 评为国际神经病学领域年度八大进展之一。

为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王拥军等建立了基于药物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影像学的个体化诊疗新技术。发现CYP2C19基因表型为正常代谢型,采用联合抗血小板新技术治疗获益可额外增加20%,成果发表在JAMA杂志(IF=35.5);发现首个可预测治疗效果的蛋白标记物—血清糖化白蛋白,该指标正常水平时,采用该方案治疗获益可额外增加28%;首次发现伴有颅内动脉狭窄者采用该方案治疗获益可额外增加29%,为准确找到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最大获益者提供了循证依据,结果连续发表在Neurology杂志2篇。

2. 建立我国第一个脑血管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分型—CISS分型,实现脑血管病分层管理

王拥军和其团队进一步提出了基于发病机制的临床分型方法—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 CISS),首次将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梗死进行发病机制分型,分为: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动脉-动脉栓塞、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和混合机制,临床可依据患者不同分型选择不同的抗栓策略,实现患者的个体化分层管理。目前已经在3000家医院普及推广使用此分型。

3. 改进我国脑血管病规范化医疗体系,显著提高脑血管病医疗质量

王拥军牵头创建了中国脑血管病登记数据库和样本资源库,覆盖了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4个直辖市的132家医院,累计收集脑血管病样本3万余人份及社区样本5万余人份,首次阐明了我国脑血管病医疗质量现状。创建了中国第一项覆盖全国的脑血管病医疗质量研究平台,显著提高脑血管病防控质量。

2001年,王拥军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多学科协作、组织化管理的脑血管病防治优化体系新模式,牵头建立国内第一个国际标准化的卒中单元,并率先证实卒中单元在中国模式中的有效性。出版我国第一部卒中单元专著。发起的“中国卒中单元推广项目”被原卫生部科教司列为“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十年百项计划”向全国范围推广。目前卒中单元已经成为我国脑血管病标准化治疗模式。

王拥军等首次建立了符合中国人群特点的缺血性脑血管病风险评估体系。首次在大样本量的中国人群中明确了代谢综合症等多种风险预测因素与卒中结局的相关性,验证了CHADS2等多种风险评估量表,此外,还首创了适用于国人的新的卒中后肺炎预测量表(AIS-APS),为建立适用于中国人群的风险评估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结果连续发表在行业顶级杂志Stroke上。王拥军率领的研究团队,连续6年成为Stroke杂志全球单中心最大贡献团队,同时获得首批科技部重点领域优秀创新团队称号(2013年)。

4. 对脑血管病诊疗领域的推动作用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王拥军等引领研究热潮,将脑血管病防控的重点人群聚焦于“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改写各国指南和权威专著,显著提升了我国脑血管病临床研究在国际的影响力,有效促进了新技术惠及全球高危脑血管病患者。“CHANCE方案”在全国范围内达成共识,按照我国脑血管病流行病学数据推算,该研究成果已累积减少74万例脑血管病复发病例,累积降低医疗花费150亿人民币。王拥军牵头形成脑血管病防控国家行业标准、主笔多项诊疗指南,2000年创办的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已成为规模最大的脑血管病高端国际会议;作为发起人之一,牵头成立了中国脑血管病的一级学会,中国卒中学会。累计培养研究生200 余名,进修医师1650 余名,促进我国脑血管病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的培养,提高了我国脑血管病防治总体水平。[2] 

工作经历

王拥军教授,男,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教授、博导。1989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2000年从美国阿肯色医科大学博士后回国后在北京天坛医院工作至今。[1] 

公共服务工作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侯任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常务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卒中杂志》主编;《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主编;国家卫计委神经内科质控中心主任;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非传染性慢病防治研究首席专家;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

获奖情况

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杰出人才

2016

北京学者

2015

“使命”人才

2015

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

2011

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

2011

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2010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09

首都劳动奖章

2009

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2008

全民健康活动优秀工作者

2008

北京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

2007

首都十大健康卫士

2006

2017年0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3] 

主要论文

截止目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神经病学及医学领域国际顶级杂志文章发表情况:

代表性SCI期刊名称

文章数

影响因子

N Engl J Med

1

59.56

JAMA

1

37.68
  

Stroke

25

5.78

Neurology

6

8.16

Circulation

3

17.05

代表性论文(仅显示近三年其中10篇):

1. Wang Y, Wang Y, Zhao X, et al. Clopidogrel with Aspirin in Acute Minor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N Engl J Med 2013; 369: 11-9.

2. Wang Y, Zhao X, Lin J,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CYP2C19 Loss-of-Function Allele Status and Efficacy of Clopidogrel for Risk Reduction Among Patients With Minor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JAMA 2016; 316: 70-8.

3. Wang Y, Pan Y, Zhao X, et al. Clopidogrel With Aspirin in Acute Minor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CHANCE) Trial: One-Year Outcomes. Circulation 2015; 132: 40-6.

4. Wong KSL, Wang Y, Leng X, et al. Early Dual Versus Mono Antiplatelet Therapy for Acute Non-Cardioembolic Ischemic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n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irculation 2013; 128: 1656-66.

5. Li J, Wang Y, Wang D, et al. Glycated albumin predicts the effect of dual and single antiplatelet therapy on recurrent stroke. Neurology 2015; 84: 1330-6.

6. Lin J, Zheng H, Cucchiara BL, et al. Association of Lp-PLA2-A and early recurrence of vascular events after TIA and minor stroke. Neurology 2015; 85: 1585-91.

7. Liu L, Wong KS, Leng X, et al.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in stroke and ICAS: Subgroup analysis of CHANCE. Neurology 2015; 85: 1154-62.

8. Wang X, Zhao X, Johnston SC, et al. Effect of clopidogrel with aspirin on functional outcome in TIA or minor stroke: CHANCE substudy. Neurology 2015; 85: 573-9.

9. Wang Y, Zhao X, Jiang Y, et al. Prevalence, knowledge, and treatment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in China. Neurology 2015; 84: 2354-61.

10. Wang Y, Zhao X, Liu L, et al. Prevalence and Outcomes of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Large Artery Stenoses and Occlusions in China: The Chinese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 (CICAS) Study. Stroke 2014; 45: 663-9.

参考资料

1.  王拥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引用日期2016-11-09]

2.  神经病学中心 - 王拥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引用日期2016-07-14]

3.  全国创新争先奖章获奖者名单  .科学技术协会[引用日期2017-05-31]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