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4年年初华耶特叛乱的失败和与西班牙太子菲利普的联姻,大大增添了玛丽女王的信心,英格兰的宗教也开始全面掉头。从棕榈主日到复活节主日这一周内,所有传统的天主教礼拜仪式,从棕榈主日扛棕榈叶游行,到耶稣受难日向十字架匍匐,再到复活节主日耶稣复活仪式,全套恢复。教堂里之前取代圣者画像的圣经经文重新被画像取代,圣保罗大教堂的祭坛恢复,唱诗班按照古老传统复活节主日登上钟楼楼顶唱诗。
新任伦敦主教埃德蒙·邦纳下令,伦敦所有教堂都必须具备教堂内游行时高举的十字架、向圣者供奉的烛台、礼拜用的香炉,放乳香的容器、为逝者亡灵祈祷的祭台。
爱德华六世时代任命的22名英格兰主教中,只有7人保住了主教坐席,其他全部被替换。迫于形势,一些牧师开始向信众反悔自己之前的“错误”,特别是那些已婚牧师。
喜欢参观英格兰教堂的游人,如果留意还可以在教堂的主教或牧师名册上看到这段历史的痕迹。笔者上周路过赫里福德大教堂(Hereford Cathedral)时就在主教名录石碑上看到这段历史。
1553年的主教约翰·哈利(John Harley)在1554年被罗伯特·华顿(Robert Whaton)取代。维基百科上查了一下,哈利主教是爱德华六世在位时最后一批任命的主教,1553年5月授主教坐席。哈利已婚,是坚定的新教改革者,1553年8月玛丽上位后这些已婚主教自然是第一批要收拾的。哈利在1554年3月被褫夺主教坐席,1558年逝世。根据《福克塞殉道者名录》(Foxe's Book of Martyrs)中描述,哈利在被褫夺主教坐席后,“在树林里漫步,继续牧养他的羊群(信众),并按照《公祷书》的英语程式为林中聚集的教徒主持圣餐礼。”
图1:赫里福德大教堂主教名录石碑第二块,第一块记录放在本文最后。
而新教改革的三位主要领导人,即大主教克兰默、前伦敦/西敏主教尼古拉斯·瑞德里(Nicholas Ridley)和前温彻斯特主教修·拉提默(Hugh Latimer),更是新任伦敦主教邦纳要置于死地而后快的。
玛丽女王对大主教克兰默可谓恨之入骨,只因克兰默不仅是英格兰宗教改革的掌舵人,一手撰写了新教教义和英语礼拜程式尤其是《公祷书》,他还是玛丽的母后阿拉贡的凯瑟琳和父王亨利八世离婚案工作小组的骨干,是她父母离婚的促成人。就是因为克兰默,玛丽才被从公主降格到“国王之女”地位。[1]
1553年8月玛丽即位后,这三位都在第一时间被关进伦敦塔。1554年3月他们被从伦敦塔转移到牛津市北的鲍卡多(Bocardo)监狱,接受新成立的教会法庭审判。
图2:鲍卡多监狱素描(1770年)
教会法庭设在牛津市中心的圣玛丽大学教堂(University Church of St Mary the Virgin),走过场式的审判后三人全部被定罪为异端。1555年10月6日,瑞德里和拉提莫在牛津贝里欧学院(Balliol College Oxford)外面广场上被绑上火刑柱,两人在同一天被烧死,拉提莫此时已是古稀之年。
图3:瑞德里和拉提莫两位主教被烧死
克兰默继续被关押,教会想用他的影响推进回归旧教速度。审判他的人让他误以为只要他反悔自己的行为,承认错误,玛丽女王就可能赦免他。克兰默之后一共写了六份悔过书,承认自己犯了欺君罪,但不承认自己的宗教立场有错。玛丽当然不会放过他,1556年3月21日克兰默也在同一地点赴死。被绑在火烧柱伤后,克兰默先将自己的右手伸进火焰中,对围观者说这只写下悔过书的手应该先死。
这就是英国主教改革历史上著名的“牛津三烈士”(Oxford Martyrs)。贝里欧学院正门外宽街(Broad Street)地面上一个简单的黑白十字标志他们赴死的地点,虽然标记很不起眼,不容易被看到,但如果你看到它,相信你一定会感受到它对你情绪的强烈影响。
图4:牛津宽街地面上的牺牲者十字
Martyrs’ Cross - Morris Oxford
Martyrs' Cross, Broad Street, Oxford
大约800名新教改革者离开英格兰去欧洲的新教城市避难,大多数是神职人员和学者,我们在爱德华六世篇中提到的去伦敦舰队街监狱嘲笑嘉丁纳的那位萨福克公爵夫人凯瑟琳·布兰登[2](Katherine Brandon, Duchess of Suffolk)也在其中。
【凯瑟琳·布兰登是九日女王简·格雷外公查尔斯·布兰登的继室,在简的外祖母去世后嫁给她外公,和简没有血缘关系。简·格雷自己的母亲弗兰西丝·布兰登(另一位萨福克公爵夫人),是查尔斯·布兰登的女儿,玛丽女王的表妹。弗兰西丝·布兰登在简的丈夫和父亲斩首后,被玛丽严密看守在自己身边,后被玛丽嫁给一名出身不高的宫廷侍从。】
这些流亡到欧洲特别是苏黎世和法兰克福的英国新教改革者,对欧洲加尔文教宗的影响也很大。这些人在英格兰的教皇派眼里是极端,但在加尔文清教徒眼里,这些英格兰人不仅是不彻底的改革者,还是过着过分奢侈生活的贪欲者。加尔文派清教徒们认为,正因为他们的这种不够虔诚和过分奢侈才导致了教皇主义在英格兰的回归。
加尔文清教徒对英格兰避难者的看法也并非全无根据,就拿凯瑟琳·布兰登公爵夫人来说吧,离开英格兰出去避难还带着一大帮男女侍从,赶车的洗衣的做饭的梳头的,一个不缺,甚至还带上了自己的小丑。
逃避玛丽一世的英国新教徒,在低地国家停留后,因为与清教徒之间的矛盾,很多辗转到更温和的新教路德宗德意志普鲁士公国(Duchy of Prussia)。
玛丽女王时代出逃欧洲的英格兰新教徒给英格兰留下一份经久不灭的遗产,那就是《日内瓦圣经》(Geneva Bible)。这版英语圣经,在廷代尔圣经基础上重新翻译,1557年刊印新约,1560年刊印全本。《日内瓦圣经》是英语圣经史上的重要标志之一,比1611年刊印的詹姆士国王版圣经早51年。《日内瓦圣经》成为伊丽莎白时代的标准版圣经,大文豪莎翁几乎在他每部剧中都会引用到这般圣经中的经文或典故。
这些出逃的新教徒,大多在伊丽莎白时代回到英格兰,但他们中很多人对这段流亡生活甚为怀念。一位伊丽莎白时代的主教曾说:啊,苏黎世,苏黎世,我在英格兰想念苏黎世,更甚于我在苏黎世享年英格兰。
回到玛丽。
1554年除了华耶特叛乱和玛丽与菲利普的联姻外,年底还发生了另一件重大的事情:英格兰再次来了一位教皇特使。他就是雷金纳德·波尔(Reginald Pole),金雀花王室爱德华四世二弟克莱伦斯公爵的外孙。而英格兰在1529年开始教改开始之后就不再接受教皇特使。
雷金纳德·波尔的舅舅就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那位被亨利七世在1485年柏斯沃战役获胜后立即扣留的10岁小童,第17代沃里克伯爵[3],伦敦塔关押14年后于1499年被亨利七世处死[4]。波尔的母亲索斯伯利女伯爵玛格丽特·波尔(Margaret Pole, Countess of Salisbury)是玛丽女王的教母和教养默默。
和玛丽本人以及玛丽的母后阿拉贡的凯瑟琳一样,这对母子都是教皇派,在亨利八世与阿拉贡的凯瑟琳打离婚官司时,女伯爵与西班牙大使夏普义联手,计划将玛丽许配给儿子雷金纳德,甚至在亨利八世坚持要娶安·波琳时与西班牙密谋试图推翻亨利八世。玛格丽特因此被捕,1541年被亨利八世斩首。雷金纳德1532年主动流亡意大利,后加入罗马教廷,一路做到红衣主教和教皇特使。
流亡22年后,红衣主教雷金纳德·波尔迫不及待地要回到故土英格兰,连带他那坚定的信心和使命感,发誓要把英格兰带回罗马教廷母亲教会的怀抱。
11月的一个夜晚,教皇特使波尔的驳船沿泰晤士缓缓逆流而上,驶过伦敦桥下,到达怀特宫,驳船的船头竖着一个巨大的银色十字架。进入王宫后,女王夫婿菲利普上前拥抱他,女王本人站在在巨大的楼梯上等候。特使走上楼梯后,玛丽将自己投入红衣主教的怀抱。
“您的到来”,女王说到,“给我带来的快乐就如同我夺回王国时那样”。
红衣主教用拉丁语圣母经的第一句回答女王:万福玛丽亚,充满圣宠,主与你同在,你在妇女中备受赞颂。(Ave Maria, gratia plena, Dominus tecum. Benedicta tu in mulieribus.)。
这一刻,玛丽感觉到胎儿在她腹中跳动,真正感受到神在祝福她和她腹中的胎儿。我们现在知道,她腹中的压根儿就不是什么胎儿。
四天后,红衣主教在怀特宫正厅里接见了上下两院议员,玛丽坐在他左侧,要借此机会向整个王国公布她怀孕的消息。
红衣主教告诉议员们,他此番是来给英格兰送回到天堂的钥匙的,前提条件是废除所有反对教皇的立法。“我是来和解,不是来谴责;我是来召唤,不是来强迫。”
第二天在议会大厦,除了两名议员之外的所有议员都表示归顺,至此正式结束宗教分裂,至少官面上暂时如此。
11月30日,红衣主教在议会大厦里搭起的平台上正襟危坐,当他站起来时,玛丽、菲利普和全体议员齐刷刷跪下,红衣主教以圣父圣子圣灵之名宣布英格兰与罗马的宗教分裂结束,英格兰正式回到罗马教廷怀抱。玛丽女王喜极而泣,她的愿望终于成真,英格兰子民的灵魂终于得救。
消息传到梵蒂冈后,罗马市中心的圣天使城堡响起炮声以表庆贺。
作为教皇特使,波尔的首要任务是将英格兰伤痕累累的信仰恢复到教改之前的秩序和状态,但这个任务做起来却几乎不可能。
首先,教会的土地财产不可能归还,谁会归还已经拥这么多年有的土地房产?其次,英格兰宗教改革的初衷就是要废除罗马教廷在英格兰的执法权,英格兰的法律体系已经从教会法转变到普通法,律师法官和议员都是非神职人士,英格兰也再无可能重回教会法体系。
议会据理力争,指出英格兰的土地所有权从来就是由本国的法律决定,任何其他机构无权干涉英格兰的土地分配,所以应该允许之前售出的教会土地继续留在购买者手中。
然而,议会可以赢得土地所有权立法问题,却无法阻止宗教新立法的出台。
1554年11月,在与议会的激烈斗争后,宰辅嘉丁纳成功在议会通过对已废除的三项惩戒异端法案的恢复,新法案全称《恢复三项惩戒异端法案之法案》(An Act for the reviving of Three Statutes, made for the Punishment of Heresy),简称《异端法案》(Heresy Act)。
被恢复的三项法案分别是1382 年理查二世批准的《异端法案》(Heresy Act)和在1400年由亨利四世批准以及1414年由亨利五世批准的两项《抑制异端法案》(Suppression of Heresy Act)。
新法案的前言如下:“鉴于近来在王国境内兴起、滋生并日益猖獗的谬误和异端邪说,以及主教们缺乏权力对付那些受其影响之人,特此由本届议会颁布法令,自明年1月20日起,恢复并永久有效,对上述三部法令中的??每一条、每一项条款和每一项规定均具有完全的效力,并适用于所有意图、解释和目的。”
新法案于1555年1月16日由玛丽女王御批,1月20日生效。接下来就是全国范围内对新教异端的大搜捕和大惩戒了。
(待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赫里福德大教堂主教名录石碑第一块,显示大教堂第一任主教Putta的任期从公元676年开始。这是昂格鲁撒克逊时代,还没有英格兰这个国名,英格兰领土由七个小王国瓜分,即:诺森布里亚、默西亚、东安格利亚、埃塞克斯、萨塞克斯、肯特和威塞克斯(Northumbria, Mercia, East Anglia, Essex, Sussex, Kent, and Wess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