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美国故事

(2023-08-30 07:10:02) 下一个

*美国南方出版社让中文出版走向世界舞台*

内容简介:《美国故事》,由南加州高校联盟文学社2023年出品,汇集了三十位北美作家、诗人的作品,他们以在美亲身经历与成长见闻,从初来美国的"雾里看花"到扎根美国的"拨开云雾见青天",真实记录了在美华人努力生活、艰难融入、圆梦美国的点滴历程。

这些华文作家尽管远隔太平洋,但仍坚持母语写作,以他们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新视角、新见闻、新奇观,成就了海外华文写作者的"全景视角",成为在远离母语环境下坚持传统写作、自觉地强化写作语言的主体性、守卫文字疆域的特殊写作群体。无论是为诗歌作序的胡野秋口中的"北美的诗歌季风",还是为该书散文、小说作序的苏炜眼中的"距离是金",都一语道破了《美国故事》独特的写作视角和文学价值。

距离是金

——对《美国故事》的推荐语

苏 炜

文题,似乎是对“沉默是金”、“吃亏是福”之类句式的戏仿,却是为着指说某种独特却容易被忽略的视界感受。大家都一定有过坐在万丈高空的航班舷窗边,俯瞰大地时那种眼光心智豁然大亮的经验感受。其实,那就是距离的奇迹——人类模仿大鸟鲲鹏的飞翔之梦之真实呈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这种距离带来的逍遥感,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正是“自由”的最高本义啊!距离不一样,高度就不一样,视界格局,自然就不一样了。

大鹏、航空造就的视界,是天宇大地的格局;到了太空中哈勃望远镜的视界(更别说更簇新先进的韦伯望远镜了),以光年计算的时间,以星系丈量的空间,那就是一种全星系全宇宙的视界格局了。处在哈勃望远镜的距离幅度,“265千个星系是一个什么的宇宙场?那些由7491次曝光的照片合成的133亿年前的星系图像(距离宇宙起点——宇宙大爆炸的133亿年不远),为何会被行家称之为哈勃遗产场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时间空间,有限无限,过去未来,宏大渺小……在此,全都打通了,也消解了。

所以,太空哲学家弗兰克·怀特曾专门研究过众位宇航员的独特的太空感受。本来,这似乎是一种“上帝视角”,怀特称之为“总观感受” ——“当宇航员第一次从外太空看到地球时,你知道他们都在想些什么吗?瞬间,你或会有一种以人为本的全球意识,一种对世界现状的强烈不满,和一种想要改变世界的冲动。离开地球来到月球,你会觉得国际政治看起来是那么地微不足道。”然而,为什么众多有幸翱翔于太空的宇航员,却大都避忌和回避谈论自己在此“全景视界”下的直接感官感受呢?怀特的研究指出:因为那里面,更多的是一种与“英雄的宇航员”形象预期相反的负面情感和情绪。比如:国家、民族归属感的彻底失落、自我价值的莫名怀疑和人类将会自我毁灭的沮丧预期……这一切潜藏在美丽蓝色星球的遥望中产生的“负面的丑陋观感”,常常让宇航归来的“太空人”被巨大的悲伤感所笼罩,所以他们大都回避对“太空感受”的公开谈论。其实,在我看来,从文学的眼光(这也是怀特的观感),那样一种的“太空负面情绪”,正是一只青蛙跳出了井外再回看那小小的井口,所产生的全新心智与情绪;是一种对人类自我的有限性——对“虚无”与“渺小”的顿悟,“人若微尘,人生须臾,不过尔尔”。它不是消极,而是谦卑,是回到无知无明状态,重拾人对自然、对宇宙万物的敬畏之心。距离带来的全景效应,视野感受带来的旷达心量,人性与宇宙的大同体、大关怀、大悲悯才于焉产生了。

——以上种种,无论宏观微尘,乐观悲观,伟大渺小,正面负面……距离距离距离!距离创造的无垠美妙、复杂多面,这恰恰正是文学意义的“距离感”的含金量之所在啊。

于是,就可以回到本文推荐的本书《美国故事》的“本体话题”了。

常听人们这么说:海外华文写作者,离开了母语的本土故乡,离开汉语最大的受众群体,距离,成为他们文学书写的最大的鸿沟、最大的硬伤。应该说,从个体和功利的角度,此说不无道理。然而,粗粗浏览本书的篇什,你会发现,距离,既然是所有华语写作者的“标配”,却恰恰成了他们海外写作的先天优势和含金钥匙。说白了,任何类型的写作,无非就是主体(叙述者)对客体(描写对象)的距离的发现、距离的重构和距离的对抗。

就以本书的开篇两作——刘荒田的《于是,我们抵达》和陈九的《中文表达,我的异乡回眸》为例吧(哈,这两个题目,恰就成了拙题“距离是金”的最好注脚啊)。我个人非常熟悉的文学兄长刘荒田的散文,已是当今海内外散文随笔领域中一座众口称誉的高峰。他的那支可以随处挥洒、既上天入地又见微知著的健笔,是最典型的由距离造就又观察距离的奇迹。正是隔山隔洋、浮桴海外的距离,赋予了他个人生活和思域笔头的无垠自由和无穷想象,而自由的观看、自由的品评与自由言说,使他的笔下品出了异域世界、草根人生的生命百感和生活百味,造就出被王鼎钧先生称之为“散文中的巴尔扎克”的、在整个现代汉语书写画卷中都无可替代的非凡奇崛的景观。荒田兄这一篇《于是,我们抵达》是他散文作品中少见的长篇大制。由修房子和邻居话题引出,那个俄罗斯裔又含中国血统的两代伊凡的交往故事,天井另一边的雷姓业主和后来的住客凯奇的日常行止故事,再到隔壁越裔近邻或对街西班牙人店铺的过往来去,读来一若“小联合国”式的“浮世绘”,画面流转而意趣横生,呈现出一种完全是“非虚构小说”般的快感阅读质地。时空的幅度(老伊凡的“白俄”背景与哈尔滨、上海再到美国的流离生涯),生活的尺度(包括具体而微的租金数额变化),及其情感深度(结语“我感到这块土地的神圣”),在在可见其非凡分量,都是从“距离”这个金库里陶炼出来的掷地有声的书写文字啊。

陈九近年的小说创作奇葩,则是海外华文尤其是美华文学中新崛起的一道奇丽景观。他的这篇《中文表达,我的异乡回眸》,同样是叙述美国日常生活感受的文字(从学英语到邻居交往),却干脆把自己在洋风洋水的海外之中文写作,称之为“第三只眼”,开宗明义称为“以第三者角度观察海内外文化现象”。这“第三只眼”,不正是本文的题旨所言的“距离之金”的别义么?再看看本书的其它篇目——《奇遇》(张惠雯)、《生命的游丝》(叶周)、《风城天珠》(二湘)、《移?美国到底为了啥》(李学)、《误机的教训》(山杉),还有——《约翰与约书亚》(野樵夫)、《独行新奥尔良》(虔谦)、《想家》(夫英)、《无花果——一个伊拉克女孩的美国故事》(袁铁坚)、《在感恩的日子里》(王伟)、《NY公司的合伙人》(王丹萍)、《就是这双手》(孙超)、《老金的黄金梦》(北奥)……等等等等(我没有全录,只是择“扣距离之题”而录之)。——此一篇一页,其一笔一墨,可不全都是“距离”之说,“距离”之果?!两洋之距,中西之距,我他之距,种族、肤色之距等等,距离带来的新见闻,新角度,新扭曲,新奇观(甚至也包括一切的负面经验和负面感受),如此这般,就是文学挥洒的舞台,就是奇迹奇观奇葩奇果生发的现场,就是文学之为文学、写作之为写作的“本体”之义啊!

走笔至此,忽然读到香港作家西西不久前谈“香港是写作的宝库”的一段话:“由于我们独特的文化背景、视角、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香港作家与其他作家不同,不可否认,这对华语世界是一种福音。”看来,对于华文写作,距离是福,距离是金,已经是不言而喻、铁板钉钉的了。香港与中国大陆的咫尺距离,尚且是“华语世界的一种福音”,我等置身于两洋之遥、星月之距而具“全景视角”的笔墨写手,还有什么理由不让自己的笔头如翼如剑,生花造景,成歌成诗,创造出华文写作的全新的奇观呢?!

202355于耶鲁澄斋

苏炜简介1968-1978下乡海南岛农垦兵团山大学中文学士,洛杉矶加州大学文学硕士。曾在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任研究助理,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1990年定居美国。现任教于美国耶鲁大学,曾任耶鲁东亚系中文项目负责人。著有长篇小说《渡口,又一个早晨》《迷谷》《米调》《磨坊的故事》《远行人》、学术随笔集《西洋镜语》、散文集《独自面对》《站在耶鲁讲台上》《走进耶鲁》 、交响叙事合唱知青组歌《岁月甘泉》、歌剧《铁汉金钉》《天涯晚笛——听张充和讲故事》、古体诗词集《衮雪庐诗稿》等。

《美国故事》在巴诺书店上发行 

《美国故事》在Books-A-Million上发行

《美国故事》也随着亚马逊在全球发行

购买此书请关注下面链接或亚马逊搜索书名:

http://www.dwpcbooks.com/product/html/?580.html

点击下面链接可阅读本书更多内容:

http://www.dixiewpublishing.com/doc/preview5541.pdf#toolbar=0

美国南方出版社简介:

“圆作者一个梦想,助作者美国出书”是美国南方出版社Dixie W Publishing Corporation,http://www.dwpcbooks.com/)的出版宗旨。美国南方出版社2006年在美国Alabama州注册成立,多年来为诸多作者出版图书,销售不断攀升,是美国出版界的后起之秀,现正逐渐为各界熟悉。

美国南方出版社所出版的图书通过自己的网站,美国最大连锁书店巴诺书店(Barnes& Noble),以及亚马逊(Amazon)等网上和实体书店在全球范围内发行。美国国会及各大地方图书馆均有收藏,美国南方出版社成功地把很多作者推向了更大更纷繁的世界舞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