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乡村变迁的历史纪念册——《逆风生长》
王静若
与网友谭伟从来未曾谋面,却神交已久,我知他一直在写作,但以前只是偶尔读过几篇零散的网络文章。今年五月,意外的收到了谭伟的新作:由美国南方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逆风生长》。
尽管我在两岁到七岁时曾经随我母亲到中国北方的乡村山西省浑源县唐庄(注:浑源著名景点悬空寺脚下村庄,名为唐庄。)监督劳动改造过五年,但从我七岁回到北京读书开始,我便远离了乡村,对于中国乡村的时代变迁既缺乏了解更无深层感受,但通过谭伟这本《逆风生长》,我看到了一个乡村几十年的生存规则与人心人性的变迁。
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石营长从抗战前线的滇缅边境带回天圣果树苗,载种在天圣山荒坡上开始,到两代人改造荒坡,一棵树苗又一棵树苗地接力栽种,直到天圣果树木成林,果实成为当地知名水果;从人民公社时代饥饿的村民偷窃喂猪的饲料,到村民为了吃饱饭冒着风险搞土地承包。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谭伟记录下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乡村的对比,一边是村干部还在大搞农业学大寨,大搞形式主义,要在荒坡建梯田,另一边是几个年轻人为了保护天圣果与村干部对峙,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让过去几个饥饿农民冒险搞的分田到户变成合法,也让天圣果树得以保存。微服私访的省领导一锤定音,我不得不想起改革开放之初北京曾经流行的一句话:要吃粮找ZY,要吃米找WL。过去,我对这句耳熟能详的话缺少真正的理解,直到在这本书中读到,某省委大领导与村民一起吃红苕稀饭加咸菜,肯定四川广元县包产到组的改革经验,便一下子有了真切的画面感。
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社会,一个乡村,就是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在用脚能走到的区域内自给自足、互助互利的村民们的集合体,人们从出生,到下葬、结婚、生子、读书、看病、理发、缝衣、烧香拜佛,几乎都是在一个乡村里完成。传统中国社会皇权不下县,乡村的公共事业如修桥、铺路,建寺庙、修学堂,基本上由富裕村民共同完成,经济的发展程度取决于乡村的稳定和村民的价值取向,勤劳者省吃俭用可以致富,致富者的财富溢出效应可以带动乡村公共事业的发展,这是一种正向循环,只要没有战乱,人们开垦荒坡种下树苗就可以等待收获,而吃喝嫖赌、恶斗互害则必然带来贫困,这是传统农业社会最朴素的价值观。
但过去几十年,极左思维严重破坏了自然经济,才会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饥饿的乡村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思想解放的村民能吃上饱饭,但人们依然要面对其他政策带来的困扰,严苛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田再生意外怀孕的妻子离家出走,自己的亲生骨肉米有田被遗弃,成了得不到亲生父母呵护的弃婴,幸而遇到好的养父母,才得以长大成人。开着大型机械设备进山采石搞矿山开发的投机分子,严重破坏着天圣山的自然环境,还颠倒黑白地将因为保护天圣山反对采石开矿的村民当成“黑社会”送进派出所。由此而引发的矛盾冲突,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今日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正在快速消亡,我们付出的代价是不是太大了?未来的孩子们,该如何审视我们这一代人?我们能像石营长那样,为天圣山留下一株天圣果树苗吗?
感谢谭伟的写作,他把一个自秦以来就是天下粮仓的天府之国,以一个乡村作为标本,用文字做成了历史纪念册,让读者明白,中国的乡村何以兴,何以衰?
祝贺《逆风生长》出版!但愿中国乡村能在逆风中找准方向!
2025-8-4
作者简介:
王静若,华语自由写作者。1964年生于北京,1966年随母亲遣返回祖籍地山西省浑源县劳动改造,1971年返京读小学。1981年考入首都医学院,1986年毕业曾为肾内科主治医师。1995年进入德国制造企业,开始进入药品领域。2017年整理出版祖父山西民国名士王荩臣诗集《王念祖诗集》,2019年出版家族史《诗人王荩臣生活的时代》,2020年出版长篇小说《时代之灰》。
点击下面链接阅读《逆风生长》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