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烟斗狼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老烟记事(68) 一篇文章的诞生

(2014-04-24 16:47:12) 下一个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老烟对婚姻生活且喜且忧之时,一场政治风暴悄然袭来。5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共中央《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要求整顿党内日益严重的“三风”——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建国以来运动频仍,“三反”、“五反”、“批胡风”、“肃反”等等,每一个都搞得雷厉风行。不过毛泽东这回打算来点温情的,他说:“我们党现在准备整风。我们要争取知识分子,要争取党外人士,先要做一件事情,就是先把自己的作风整顿一下。今年准备,明年一年,后年一年,下点毛毛雨,吹点微微风,把我们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这些东西吹掉。我们是从保护同志出发,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适当的批评,达到新的团结。”后来这场“毛毛雨”下成了瓢泼大雨,这股“微微风”刮成了十二级台风,却是毛泽东始料未及的。

说起此次整风的缘由,不能不提一下“匈牙利事件”。世界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老烟做梦也想不到,他后来的际遇竟会发端于这个遥远的陌生国度。不过说“远”也不“远”,匈牙利人的祖先就是匈奴人,英文中的Hungarian(匈牙利人)即源于Huns(匈奴人)。尽管匈牙利官方不大接受这个观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年匈奴人就是从征服匈牙利开始,最终消灭了强极一时的西罗马帝国,到现在还有许多匈牙利人坚称自己是匈奴人的后裔。而匈奴与中国的关系就很近了,若不是霍去病当年深入蒙古大破匈奴兵,匈奴也不会失去自己在长城以北的故土,从而被迫西迁;西欧则不会在几个世纪后遭遇匈奴王阿提拉的“上帝之鞭”。蒙古高原一带的游牧民族如匈奴、突厥都和汉族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们从未从我们周围真正消失,并且至今仍对中国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

“匈牙利事件”肇始于苏共20大。赫鲁晓夫上台后不久,便开始对他“视作生父”的斯大林进行清算。1956年2月,苏共召开20大,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秘密报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用极为刻毒的语言对斯大林进行批判。由于事发突然,会场上有人都惊吓得昏厥过去。斯大林那时在社会主义阵营里享有上帝一般的尊荣,却一夜之间被自己钦定的接班人揪下神坛,其雷人效果不是言语可以描述的。赫鲁晓夫大概需要舆论支持,对“秘密报告”并未真正保密,而是通过各种途径散布出去。中共即是在第一时间拿到了“速记稿”,所以对后来的事态发展洞若观火。

在社会主义世界,斯大林有如一棵参天大树。赫鲁晓夫贸然行事,必然会造成“树倒猢狲散”的后果。1956年6月,波兰爆发“波兹南事件”,工人先是罢工,后与军队大规模冲突。事件直接导致政权更迭,“右翼分子”哥穆尔卡上台,公然向苏联叫板。赫鲁晓夫本想让小兄弟跟着他一起砸碎老爸的牌位,现在却发现有人居心叵测,企图从社会主义大家庭逃跑,不由得大光其火,命坦克兵团向波兰边境集结,准备进行武装干涉。只是到最后一刻,两国才达成妥协,此事得以和平解决。不过“波兹南事件”的影响并未消除。10月匈牙利爆发了更大规模的骚乱,并成立了以纳吉为首的新政权。匈牙利宣布退出华沙条约,成为和瑞士一样的中立国,并请求联合国介入。眼看多米诺骨牌效应就要出现,赫鲁晓夫断然出兵,攻占布达佩斯,将纳吉逮捕,并于日后处决。

“匈牙利事件”给社会主义阵营造成了难以弥合的创痛。苏联第一次采用军事侵略来对付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给所有小兄弟们上了触目惊心的一课。作为这个大家庭中的老二,中国也感到极大震撼。1958年赫鲁晓夫向毛泽东提出组建“联合舰队”,即遭到后者异常强烈的反对,并直接导致中苏关系全面恶化。在赫鲁晓夫看来,毛泽东这种反应是“过激的”、“不可理喻”的,大概他是忘了自己在“匈牙利事件”中露出的狰狞面目。

不过毛泽东对“匈牙利事件”的第一反应,并非苏联的霸权主义,而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无论在波兰或匈牙利,起来造反的均为“当家做主”的工人阶级,这让毛泽东陷入深深思索。他看到了苏联模式的专制弊端:官僚主义盛行,所谓“公仆”变成了老爷,百姓疾苦无人过问,共产党逐渐失去了自己的阶级基础,甚至走向对立面。他由此认为,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以后,大规模的阶级斗争虽已结束,但仍需正确处理两类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转化为敌我矛盾,演变成“匈牙利事件”。

“两类矛盾”的提法,在社会主义理论中是前无古人的。毛泽东若能自圆其说,将为新中国的社会制度提供构建指南,同时会极大提升他在国际共运中的领袖地位。很明显,斯大林去世以后,赫鲁晓夫无法成为社会主义世界新的精神领袖,而毛泽东现在离这把交椅最近。苏联同志在“匈牙利事件”上栽了跟头,中国人如果能够提出解决办法,无疑会在社会主义阵营中争得更多的话语权。毛泽东是个雄心勃勃的领导人,同秦皇汉武一样,他的眼光从不囿于自身的富足,他要让中国成为万邦朝贺的“中央之国”。

毛泽东准备撰写一篇伟大的文章——《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他是一个“下笔如有神”的高产作家,但对这篇文章的写作,却是慎之又慎。“两类矛盾”的首次提出,是在1956年12月的《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不过《再论》主要是对苏共20大进行回应,所以只就“两类矛盾”开了个题,并未深入研究。要完成这篇论文,毛泽东需要在中国的现实社会中寻找论据。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查和思考,他在1957年2月27日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扩大会议上,作了《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的讲话。等到文章最后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却已经是6月19日。在这112天中,文章的立意发生了根本变化,由构建民主宽松的社会环境,变成了控制思想和强化专政。为了这篇文章的诞生,几十万中国知识分子付出了巨大代价。当然,他们是得不到任何稿费的。

2009-09-22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五月绿 回复 悄悄话 当时的社会背景原来是这样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