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洛城》第八章 属猴的女人(五)

(2013-10-02 17:28:08) 下一个

(五)

 

婚礼那天,华馨开车载上郑东旭,向著名的富人区马里布进发。两人坐在她的敞篷小跑车里,沿着太平洋的海岸线飞驰,一路海景美不胜收。

 

郑东旭很兴奋,不停对华馨说,“今天可赚大发了。香车美人,我郑某人别无所求啊。”

 

华馨隐隐觉得他的话有些不妥,比起往日严肃持重的郑老师,郑东旭今天听起来有些轻浮孟浪。也许他只是太开心了吧,她试图将自己心里那不太舒服的感觉按下去。

 

郑东旭品评着海边的海景别墅,随口问华馨有没有投资买房。她摇摇头说,“买了自住倒是想过,但是我现在的狗窝还挺舒服的,住习惯了,上班也近。投资嘛,管理起来太麻烦。”

 

“你这么想就错了。买房出租是最保守最省心的投资方式,找个人管理不就行了,虽然回报率不会太高,但反正是长期投资。”郑东旭似乎很有研究,讲的头头是道。

 

大多数律师因为忙于本职,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考虑自己的投资理财,只好选择专业人士打理。华馨就直接将积蓄委托给季唯,放在她所在的理财机构。她没有什么专业的房地产意见可发表,就只好静静地听郑老师侃房市心得。

 

原来,郑东旭有意在洛城多逗留几天,顺便看看房子。即使以他的高收入,要在北京好的地段再买一套房也负担不起,所以过去一两年,他已经放眼京城以外的海滨城市,从青岛到三亚,看到后来,觉得还不如直接来美国买房呢,价格上更优惠,这边空气也更好。

 

类似的心理很普遍,所以这几年来美国的中国购房团越来越多,热情高涨。次借贷危机以后,美国的房市跌进谷底,各种预测都说复苏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可是,来自中国的“大妈”们很快将华人聚居的几个州的房价再次炒高,形成本地人都买不到房的疯抢趋势。Doug就跟华馨抱怨过,他们家本想趁房地产低谷换一个大点的房子,可是好几个看上的房子都竞价失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中国人全现金付款,将其买走。

 

别说Doug这个美国人对中国人一掷千金的豪富瞠目结舌,就连华馨一个作地产经济的中国朋友也感叹那些“先富起来”的同胞买房如买菜一般,眼都不眨的果断。她带的那些来自中国的购房客户,有的一个星期就能买下两套房,还有的回头客把自己的亲戚朋友都带来看房。她跟华馨开玩笑说,“没多久咱们就都住回中国了,因为周围都是中国移民啊。”

 

华馨不太理解中国人的购房热情,北京上海这些一线城市的房价已炒成天价,如今又转战于北美。还是她那个作地产的朋友对此有深刻的认识,按照她的说法,中国人没有安全感,历经各种天灾人祸,土地是赖以生存的基础,要在土地里刨食,否则,为什么历史上那么多农民起义都打着和“打土豪,分田地”差不多的口号?况且,只有房产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真正的不动产,再不济,至少还有那房子和地,别的投资像股票,债券什么的,很可能完全打水漂。

 

华馨想,这恐怕也是中国企业舍不得花钱保护知识产权的原因之一吧,看不见摸不着的专利,商标,版权和商业秘密,钱投进去也听不见一个响。而且,反正大家最后都抄来抄去,山寨产品扎堆,李逵打不赢李鬼,也惹不起李鬼,何必费那冤枉钱去保护创新呢?甚至,也别费劲儿创新,等别人的创意出来直接照抄。

 

这种短视造成的后果就是,但凡一个新的产品出炉,无论是商业还是文化产品,大家蜂拥而上,自相残杀,直到将整个产品路线做死堵死,整个行业做垮做塌。说得不好听,就像一群强盗,无所事事地等在路边,一旦看到路人经过,手里捧了一小碗米羹,便纷纷抢上前去分一勺,最后碗被打碎,米羹掉在地上,谁也没吃饱。而他们明明可以想办法自己种地,丰衣足食,或者,虚心向路人求教,深入上游学会烧火熬汤,或者挖掘下游引车卖浆,将一小碗羹汤做成一个食品连锁产业,让人人有饭吃,吃的心安理得。

 

郑东旭兀自不休地聊着房经,华馨的思维却已经跳跃到自己专业领域里的产权,直到被他突然的发问打断。

 

“你工作之余有什么娱乐爱好?”郑东旭的问题让她觉得有些意外,因为他们之间的谈话总是以工作为主题,顶多讲讲别人的八卦,从不谈及彼此的个人生活,哪怕兴趣爱好。

 

Jenny有一个观点,男女之间,当男方开始有意询问女方的业余爱好,那很可能是一个表示他兴趣的信号,想要进一步了解她,也可以投其所好,顺水推舟地提出约会的邀请,让女方不知不觉地上套中招。

 

华馨很警觉,不想向郑东旭这个她眼中的师长展示自己的个人生活,于是敷衍道,“没什么业余时间,主要还是忙工作呗。”

 

“那可不行,你别学我这种工作狂。”郑东旭似乎对自己的人生开始深刻反省,痛心疾首地告诫她,“有事业心也要适可而止。不要变成我们所的那个冷若冰霜,从圣女耗成圣姑,终于在升级成圣婆之前将自己嫁出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