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看到博主阿垚写亲戚家里的孩子们是“讨债鬼”。 我想起老话儿说, 有的孩子是来报恩的,有的是来讨债的。 有来报恩的孩子很幸运,来讨债的孩子特别让父母不省心。 好在大多数孩子介于两者之中,父母唯愿他们健康成长,一生平安。
离婚当然不会像疾病那样传染,但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有“传染性”。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社会传染效应”的现象:如果你身边有很多朋友或亲人做一件事,你也会跟着做。 最一般的例子的是穿衣吃饭。 如果他们都离婚。 你也可能会更容易把“离婚”视为一种可接受的选择。
当一个人的婚姻出问题时,看看别人, 可能会觉得离婚也是一种出路;特别是对喜新厌旧之人,或者接触到离婚后依然幸福的人,会因此减少心理上的顾虑。 这当然不是疾病式的传染,是社会影响和心理暗示的结果。
我以前写过一位上海张阿姨,比较能作。 男人是部队的政工干部,两口子都是大眼睛,很双的眼皮,长得好看。 上个世纪90年代, 离婚还是挺大的事情。 大院里的军官更是极少有离婚的。 有军官离婚其职业生涯就算结束了,也会被大家各种看低。她家的事挺典型。


张阿姨离婚以后回了上海。 没有房子住。蹉跎几年,又想和前夫复合。 前夫转业回了南方的老家,地方上给分配了一套房子,对他优惠。 他用自己的转业金买了下来。 追他的大有人在。 还比张阿姨年轻很多。 她追到了前夫家, 结果自讨没趣,受了前夫新女人的一肚子气。
复婚不成,张阿姨又回了上海, 想尽办法,找了一位老干部结婚了, 年纪比她大很多。 级别倒是和她前夫一样高, 上海有住房。 终于消停了几年。 但是前几年后老伴去世了。子女们认定她对自己的爸爸不好, 就是为了住房才结婚。 子女要继承房产, 把她赶走。
闹上了法庭。张阿姨又来北京了,希望能得到帮助。 我回国在家里还见到她。 以前时髦的张阿姨, 已经成了怨妇。抱怨自己的前夫, 抱怨孩子,抱怨后老伴。 可后老伴的房子有前妻的一半,是婚前财产,他的孩子是有权益的呀。
张阿姨的大女儿曾经是一名护士。 和医院里另一名农村家庭出身的军医结了婚。 当时张阿姨看不上这个男医生,说门不当户不对。 大女儿不听, 说“他对我好”。 结婚后有了一个孩子。 孩子还没上学, 张阿姨看上了另一个离婚的男人, 也是干部家庭出身, 就给自己的大女儿牵线认识, 鼓励她离婚另嫁。
这种当妈的也挺少见的。 自己离了婚,终于把自己的大女儿也搅合地离了婚, 还撺掇着女儿不要外孙。 现在大女儿再婚的家庭没孩子,而丈夫又经常和前妻、孩子相聚,又想起自己和前夫的孩子了。前夫倒是通情达理,可孩子因为小小年纪就被抛弃,不喜欢她。
张阿姨的二女儿很漂亮,吸收了爸妈的优点。 早早结了婚有了孩子。 但是后来跟一位澳大利亚华人跑了,离了婚。他们的孩子就在中澳父母家两边跑。
最后剩下的男孩老三。 长得像他爸爸, 好看但没有男人的帅气。 个子不高, 显得头大。 大家都说要坚持住啊,你家已经离婚四比一了。老三落户在他爸爸生活的城市, 自己干得不错,买了一套四居室。 张阿姨后老伴去世后, 就常去那个城市看前夫,住儿子家。 但看不起儿媳妇两人老吵架。
儿子终于整成了一个你妈和你媳妇都掉河里,你先救谁的局面。 儿媳妇后来也急了,说有她没我,有我没她。 儿子没孩子,也离婚了。 张阿姨家终于成了离婚五比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