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黎

拿得起,放得下。
个人资料
BeijingGirl1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沉默的荣耀, 相遇大院里败军之将

(2025-11-01 08:45:06) 下一个

这两年对历史越来越感兴趣。看了中国的上下五千年,又开始看古罗马史。 中间来了《沉默的荣耀》电视剧,有兴趣了解蒋到台湾后的所做所为。等在网上找到剧时已经更新到24集。 还是和以前一样,看了一、二集,有一些了解和剧情的铺垫,但还没到金门海战。跳到第十集,过了。 回到第七集,国军在开金门之战的庆祝大会。

第一集就看到那时的GCD有人开始轻敌了, 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摧枯拉朽,很多人对局势过于乐观。 东海小组里的负责人交班吴石时说,台湾很快会解放,“已经听到了解放军进军的号角声”。这应该也是不少台湾中共特工和大陆党内人士的想法。

大院里的肖将军名锋【1】,这个名字现在可能没有很多人知道了,但说起金门之战,知道的人可能就多了。以前一直想写写他,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沉默的荣耀》又提起了这个茬。这位1916年生人,1928年参军,1931年入党的军人,是我爸爸的前辈和曾经的上级。两人在部队里认识好多年。 

肖将军入伍后坚持写日记,是经过长征的真正老红军。他记载自己一生打了一千多场仗, 可惜最后一战栽在金门,被毛批示“十年不提萧”。 1955年仅授大校衔,而与他同等资历的军人,再不济也是少将。1961年,肖锋才被提为少将,那时距金门之战已经过去了 11 年。 今后他再也没有被提升,1991年将军75岁就走了。

金门之战对GMD的意义重大,被称为转折之战,改变了常败的态势。 而GCD中头脑清醒的人,开始认识到当时的轻敌浮躁之风。金门之战的结果,共军败在最根本的三个原因上。 一是金门岛上的防御本来就有22兵团的1万2千人,后来GMD又调来胡琏12兵团的5万援军,这就是《沉默的荣耀》里, 吴石等人拼死从香港送出来的情报。 当时老蒋命令“全力保金门”,空军海军一起上。舰艇运送增兵很快。

二是共军没准备足够的帆船。 而且对水流资讯了解不足。一梯队三个团9000人抢滩时, 大多战士不懂水性更不懂大海潮汐,拼命让船上滩头,这样可以缩短下船后在水里奔跑的时间。 没想到后来退潮迅猛,很多船就搁浅在沙滩。战士们都冲上去了,船老大自己推不动船,船就成了沙滩上的靶子在国军的炮火中被炸和燃烧。

本来征船就不容易,共军使用了金条租用船只也征不到更多了。没有返航的船,二梯队就上不去。 本来一小时的船程就变成了永远等不来的援兵。 9千对6万,又没有重武器。上去的部队只带了两、三天的干粮。

我认为最重要的第三,当然是指挥官的责任。肖锋出身红一军,当年最牛的共党军队。长征后进入陕北,他当过紅1軍团1师3团的政委。 那是多牛的团队。 他的直属上司有陳庚、杨成武、杨得志、谭政。。。可后来就听不他什么响动了。 没有战功,晋升就慢。

1991年2月3日凌晨肖锋去世。 2月2号晚上他写了此生最后一篇日记。 1994年 北京军区的一位文化创作员张惠方,关于金门战役的报告文学《海漩-兵进金门全景纪实 》出版。 肖将军的夫人贡喜瑞亲自到我家送了一本。 这本书我没有全部仔细看,看着心碎,而且还生气。  

  

败军之将不可言勇。可惜了当年用命的军人,和海峡对岸拼命送情报的吴石等人!共军从三野十兵团的司令员叶飞到具体指挥作战的肖锋,都太轻敌了。 指挥能力太差了! 而且这不是一场战役的事儿。

1970-80年代交接时军队重回正轨搞了许多军事演习。北京军区在坝上的一次邓小平和叶剑英都去了。 当时的演习计划有一部分侧翼迂回包抄,时任军区装甲兵副司令的肖将军让坦克全速下山。 当时我爸爸在旁边说这个坡度、土质,全速很可能会翻车。 不听。怕上级看了“慢,不好看”, 结果演习时果然翻车了。我是在将军去世后听别人说这事的。 觉得老爸很酷,回去问他,他只说了一句,“战前不看地形不了解地势,实战中是要死人的。”。 

金门之战时肖锋是28军的副军长。10兵团在1949年9-10月先后拿下了福州、厦门、鼓浪屿一带;还扫清了外围的澳头、大、小嶝等小岛。 打得挺艰苦,但把汤伯恩兵团给打败了。 觉得大功告成,骄傲又轻敌。 然后叶飞就留在城市里了。 上行下效,28军军长朱绍清说身体不好也去城市里养病了,政委陈美藻被调往福州,负责地方治理事务。甚至28軍参谋长也被抽调到地方去了。

34岁的肖锋成了28军内唯一指挥官,担负了金门之战的指挥之责。 船不够,船老大和水手也不够。 战斗计划是10月25号凌晨开始进攻,在前一天接到了国军调12兵团胡琏的6万人增援的情报。肖锋确实请示了上级,但叶飞还是坚持认为应该打,觉得是“小菜一碟”。希望能赶在胡琏兵团到来之前占领全岛。

当时的作战计划是 28军82师的 244团、246团3营;84师251团、29军85师的253团为第一梯队,趁夜色出发,25日凌晨在在金门古宁头至东的湖尾乡登陆突破,截断岛上的守军, 先歼灭岛西部的国军。 天亮了后会合二梯队再向东部进攻。 二梯队由82师 245、246团;29军86师256团,87师的259团共 1.1万人组成。 预计三天,10月27号结束战斗。

 

这叫什么布阵? 梯队中的团队都不是一个部门的。指挥官觉得肯定没问题,每个师都上点人好分功? 而且这一战共军没有任何军师级指挥官跟进第一梯队。 按其身先士卒的传统,至少主攻82师指挥部要派一名师级干部和参谋们加入第一梯队的, 但后来说船让给团里了,准备第二梯队再上。 当时竟然也没人管,现在死无对证。

时也运也。当时发生了两件事。 一是24号国军12兵团的胡琏率18、19军的先头部队开始换防当时的22兵团汤恩伯、陈长良部,因为乘军舰,很快到达。结果金门两股兵力合在了一起,陡增了一倍;二是25日夜里, 国军一位排长巡逻不慎踩到了自家埋的地雷, 爆炸亮光中看到共军驶来的浩浩船队,立刻鸣枪报警。全岛从西到东拉响了警报,进入战争状态。 

共军船队提前暴露,立刻遭遇了铺天盖地的炮击。前锋244团担任拦腰截断金门守军的任务,虽然被过早发现,船队的攻击队形被打乱, 还是顽强登陆了,立刻陷入包围之中。 接着后面陆续出发的251和253团都抢滩成功。但是,船队没能按计划返回接应二梯队,基本因迅猛的退潮在沙滩上搁浅成了靶子。。。 。

军队是很讲究下级服从上级的。本来三个团就不属于一个师,在金门岛上又没有一个更高的指挥官统一指挥,各自为战。 246团和253团占领了制高点,一直坚持到27号, 以为援兵来了就会“解放金门”。 随着胡琏12兵团援兵后续不断到来,22兵团的部队没撤参加战斗, 金门岛上的共军结果是5千牺牲,其中若干团干部选择成仁。4千被俘。

肖锋在第一梯队登陆后就认为胜利在即,开始在指挥所喝酒。 根本没有准备第二梯队万一没船怎么上岛怎么办。 觉得国民党军队会一触即溃。他根本忘了国军也是在岛上背水一战! 怎是一个惨烈了得。 共军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国军是哀兵必胜,置之死地而后生。

《沉默的荣耀》里的吴石等特工们,不但遇到了国军中强有力的特工朱正文,也遭遇了共军中的败军之将。 金门之战,共军败在自己的轻敌和指挥官的无能。唏嘘。 关于这部剧,我还会再有下文的。  

【1】网上现在也传为萧锋,但将军本人后来都使用‘肖’为签名,所以我还是用了他生前最后的姓氏写法。专门查了资料,萧是蕭的简化字,百家姓上是自古就有的姓氏。 而肖是二代简化字。1977年12月20日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的。 其中萧再简化为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7)
评论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XQQ' 的评论 : 谢谢巧巧临帖留言。 这一战对中国的历史有很大的影响。 各军校和研究院都研究得很透彻。 我就是自己记录一下吧。
XQQ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雅佳园' 的评论 : 严重同意。军事题材和知识是我的短板,后面的学问太大了, 后果也影响力巨大。谢谢分享。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哈哈, 去看你了, 还没有更新呢。。。。 @小苏。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南瓜苏' 的评论 : 你说得是。 态势被扭转了。 谢谢小苏不吝鼓励。
==“当时,蒋介石流泪叹说:“台湾安全了”;此战被视为内战转折点并引发美国介入台海,形成了冷战格局。好一篇雄文,赞!问好京妞。”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所以, 胡琏这一战功不可没。 他亲自上阵。 再加上国军的军舰运兵和飞机支援。 确实共军即使28、29军全部上去, 也没有100% 的把握。 需要10兵团全力以赴才行。 @Catcher。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atcher' 的评论 : 当时官兵都认为GMD会一触即溃。 因为福州、厦门、鼓浪屿等都是这样打下来的。 只有一些军官比较清醒。 主要是对方12兵团增兵迅速。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南瓜苏' 的评论 : 你说的太对啦, 即使二梯队上去, 也是 2万对6万。
==“我曾经看过关于金门之战的计算机仿真战,结论是:即使第二梯队登岛,GCD也没有胜算。”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南瓜苏' 的评论 : 是的, 我也听说过。 可惜现在应该没有生产了。 :)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雪狗2014' 的评论 : 问好雪狗, 谢谢临帖鼓励!
南瓜苏 回复 悄悄话 当时,蒋介石流泪叹说:“台湾安全了”;此战被视为内战转折点并引发美国介入台海,形成了冷战格局。好一篇雄文,赞!问好京妞。

catcher 回复 悄悄话 另一视角,可能也是历史的必然。我不相信如此劣势:1.国军没增兵人也多 2.滩头没法防御,没有重武器 3.船离开没有退路 4.援军最顺利来回要两小时。这称为偷袭才合理 - 那就应该船等着,对方早发现火力太猛就撤。这个根本不合理的计划没人看出来?不可能。只是大势之下,谁敢提意见?正如浩浩荡荡的长江,任何小逆流都被快速淹没。
南瓜苏 回复 悄悄话 轻敌,主观指导失误,对渡海作战规律估计不足等等,几乎无一是处。

我曾经看过关于金门之战的计算机仿真战,结论是:即使第二梯队登岛,GCD也没有胜算。

南瓜苏 回复 悄悄话 说起金门之战,想起一位台湾朋友说过,金门的菜刀锋利耐用不卷刃,是金门著名特产。刀是用大陆打过去的炮弹壳锻造的,所以又成为炮弹钢刀。
雪狗2014 回复 悄悄话 又长知识了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当然也有被俘后坚决不从,被杀害的。 战斗中,在金门岛有不少俘虏被杀死。 还有人被刺字, 然后强行送回大陆。 到了台湾,基本就能活下来。 另外大陆这些官兵被建了很多烈士墓, 也有不少后来活着回来了, 成为“活烈士”, 亲手平了自己的幕。 @阿迪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阿迪2000' 的评论 : 问好阿迪。 谢谢临帖分享。 当年被俘到台湾的共军, 也有很多人在80年代回国探亲。 书中讲了不少事例。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雅佳园' 的评论 : 问好佳园。 谢谢临帖留评。 不敢当啊, 就是记录一下自己的想法和指导的事情。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没想到过了80年,台湾问题仍然是个问题。”, 是啊。 按说老一代都已离去。 问题复杂在美国的介入。 @远雾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远远的雾' 的评论 : 谢谢临帖分享留评。 谢谢赞同。 是的, 《沉默的荣耀》第六集中,吴石在香港的医院, 曾经和聂曦分析战局, 说的一段话很好。 可惜共军10兵团内没有这样的高参。。。
==“但现在毕竟隔着海峡,背水一战,共军就不可能那么轻易摧枯拉朽了。”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历史的发展常常出乎意料。 当政治家有很大的野心时, 和平就会受到打击。 @新林院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新林院' 的评论 : 谢谢你关于朝鲜战争开端的分享。 确实国民政府和苏联二战后签过条约。 斯大林看不起中共, 没想到中共在韩战中能抗衡美国。 可能就是因此, 之后中苏“友好”了几年。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吴石的转变是逐步的, 而肖锋造成了至少五千官兵送命。 死者不值得尊敬么? 败也要看是什么造成了“败”的。 说起来, 倒有点像关云长之败。 @马振魁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马振魁' 的评论 : 谢谢临帖留言。谢谢分享。 “士为知己者死”, 可是卧底们的上司并不知TA们啊。
阿迪2000 回复 悄悄话 看来当兵立功,全靠运气。我老家,有人当国军当了将军,却终身不能回乡,有人先当国军再投共,朝鲜被俘去了台湾,80年代以老板身份回国探亲……
雅佳园 回复 悄悄话 感谢京妞讲述历史, 让我们了解了金门之战失败的原因。
远远的雾 回复 悄悄话 赞好文!你直接把电视剧当时的情景,还原到了现实中的场景,人马装备,指挥官肖将军,让人有了对电视剧更历史的视角。其实在电视剧中,我也觉得所有的卧底,包括交通员,台湾地下党,都觉得解放台湾就是眼前的事儿。倒也不一定是因为他们轻敌,而是因为前两年国军败得太快、太惨、太狼狈。但现在毕竟隔着海峡,背水一战,共军就不可能那么轻易摧枯拉朽了。没想到过了80年,台湾问题仍然是个问题。
新林院 回复 悄悄话 【当年金日成和斯大林想借中国GCD之势,趁机经营自己, 抑制美国, 但坏了中国的局面。】
据我了解,确实是。
(1)中、朝、苏三方,不用说,金日成是发动朝鲜战争最积极的一个。
(2)斯大林态度前后有变化。
最初,斯大林反对北朝鲜攻入南朝鲜,因为苏联和美国的冷战刚开始,他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欧洲。
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斯大林的态度。
中华民国曾和苏联签订条约,规定旅顺为苏联的军港,不受中国管辖。
解放后,毛泽东到苏联,把旅顺主权要了回来。
这以后,斯大林态度发生变化,同意金日成发动朝鲜战争。
动机,我听到过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苏联失去了旅顺港,想要在朝鲜找一个苏联海军在太平洋的不冻港基地。
https://www.cuhk.edu.hk/ics/21c/media/articles/c057-199911063.pdf

另一种说法是:毛泽东要走了苏联在旅顺和东北的利益,斯大林心里有气,想用朝鲜战争报复毛泽东。
朝鲜战争爆发,苏联是和朝鲜一起计划的。
(3)很自然,中国是最反对发动朝鲜战争的。
当时,中国出于自己的利益,想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解放台湾。
而爆发朝鲜战争对两者都不利。
苏、朝策划朝鲜战争,中国一点也不知道,是从报纸上看见的。

马振魁 回复 悄悄话 我也喜欢历史,我的历史知识很多源于《三国演义》类小说,你还别笑我,理工科男生能把《三国演义》看几遍,熟知其中人事物在我认知群里不多。宿舍里闲时扯淡,我讲三国,一句关云长“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尔”惊艳众人。

《三国演义》有一句话“身在曹营心在汉”,这通常指关羽和徐庶,二人心认刘备为“主公”,却也没出卖曹操,保持个人道德操守。我在公司工作,有人让我做不合规矩之事,我坚决拒绝,要对得起公司付我的那份工资。我在美国,心有中国,绝不做伤害这两个国家的事,如有矛盾则以个人认知视公平正义决之。

我的观点看国共纷争,觉得所有卧底都应该被抓,卧底对本党危害太大了。反对哪个党,一刀一枪战场上干,占着那么高的职位,享受那么好的待遇,背叛自己的“主公”不可取。“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一个人总要对得起赏识自己的伯乐吧!卧底做到高位,最好金盆洗手,否则要有心理准备,给人造成那么大伤害,后果可知。

向肖将军致敬,战场上的败军之将也值得尊敬!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世界上各国都是考虑自己的利益。 当年金日成和斯大林想借中国GCD之势,趁机经营自己, 抑制美国, 但坏了中国的局面。 老蒋听说韩战爆发, 联军登陆高兴坏了。 当然, 现在我们无法说如果没有韩战,中国就能拿下台湾。 但至少, 不会让那么多中国子弟在韩战中丧生。 @dong & @初春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所以现在网上别有用心的人说,如果不是抗美援朝,台湾问题早解决了,都是在胡说八道。抗美援朝靠的是陆军,可打台湾不可同日而语”, 在 1950年3-5月, 四野拿下海南岛。 三野 5月还拿下了舟山群岛, 鼓舞了士气,
之后毛再次强调要解放台湾。 聚集了三个兵团、12个军,50万大军准备攻台,粟裕被任命为总指挥。 但是6月26韩战爆发, 9月15日联军登陆金川。。。 叶飞肖锋之败, 对局势的影响不可小觑。 @dong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dong140' 的评论 : 问好dong。 根本就是零吧。 是的, 共军对陆地作战积累了很多经验。 但海战完全不行。 不过先打下了厦门,鼓浪屿等, 就开始骄傲和轻敌了。
==“共军当时强在陆军,海军和空军几乎为零。五十年代解放台湾几乎不可能。”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不过,吴石等如果看到今天的中国,应该会欣慰的。问候京妞:)。”, 网上有说,毛也认为如果当年早解放台湾, 吴石等人就不回牺牲。 所以很恼火。 “十年不提萧”。 两岸的人其实都轻敌了。 台湾为共党工作的特工也十分大意。 @初春。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初春时节' 的评论 : 问好初春, 谢谢临帖留言。 唉, 这肯定不是个爽剧。 我只看了几集。 了解了金门守军增援情报是如何送出的, 之后就跳着看了 20/30/39 集。 大致符合真人真事。
==“正在看此剧,看到17集。家里那位早看完了,说越往后看越心焦,都有点不敢看。”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前面网友的文章, 说胡琏在金门岛有碑纪念。 他在此战指挥得当,增援迅速,和12兵团部协同作战。 陈长良部打得也不错。至少人家警戒做得好, 海滩上布满“轨条堑”, 埋了地雷。 日夜巡逻,有情况全岛发警报。
汤伯恩是从厦门逃跑到金门的, 也是个败军之将。 总之, 共军太轻敌了, 肖锋无勇无谋, 打败了, 见到叶飞哇哇哭。 怂人一枚。 @新林院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新林院' 的评论 : 谢谢你指出这点。 一个好例子。 盟军和德军的武器装备还相当呢。

金门作战计划是两个梯队共两万人, 当时岛上的22兵团1.2 万。 22兵团相当部分是从福州厦门败逃的,共军认为会被一击再逃。 完全没有想到, 胡琏的12兵团援兵到的那么快, 而且2梯队因为没船, 根本上不去。 这种指挥官, 难道不该重重的处分,连降5级8级之类的。。。 叶飞在 55年还是授了上将。

==“诺曼底两栖登陆,盟军与德军兵力比例是 7:1。
共军两栖登陆金门,与国军守方的兵力比例是 0.15:1,确实是指挥能力太差了!”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两栖登陆,更为困难,攻方若想取胜,与守方的兵力比例应至少 6:1。

Amphibious Assault Ratio: Due to the extreme difficulties, a successful amphibious assault often necessitates a much higher ratio of local combat power, potentially requiring a 6:1 ratio or more。”, 是的, 两栖作战, 攻方有很多困难。 当时金门岛上国军有坦克,还有军舰和飞机的支援, 共军啥也没有。 叶飞和肖锋太轻敌了。 @新林院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新林院' 的评论 : 问好新林院。 祝周末愉快。 谢谢你的分享,很有道理。
==“【金门之战,共军对国军兵力对比是9千对6万】
陆战,攻方若想取胜,经典的原则是,与守方的兵力比例应至少 3:1。”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irisin2021' 的评论 : 谢谢临帖留言。 不知你是说谁?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我下次回国,争取去一次。 可以从厦门做小轮船,据说一天好几班, 很方便。 上次去台湾, 待的时间太短了。 @葱葱姐。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花似鹿葱' 的评论 : 姐写的那篇文章很好看,很多信息。 谢谢你分享。 当年那个村的村民和蒋军杀俘虏, 活埋, 也是十分残忍的。 人性总是有黑暗的一面。
初春时节 回复 悄悄话 dong140 发表评论于 2025-11-01 13:02:58
"土八路”,不是白叫的。共军当时强在陆军,海军和空军几乎为零。五十年代解放台湾几乎不可能。所以现在网上别有用心的人说,如果不是抗美援朝,台湾问题早解决了,都是在胡说八道。抗美援朝靠的是陆军,可打台湾不可同日而语。
----非常同意!
dong140 回复 悄悄话 "土八路”,不是白叫的。共军当时强在陆军,海军和空军几乎为零。五十年代解放台湾几乎不可能。所以现在网上别有用心的人说,如果不是抗美援朝,台湾问题早解决了,都是在胡说八道。抗美援朝靠的是陆军,可打台湾不可同日而语
初春时节 回复 悄悄话 正在看此剧,看到17集。家里那位早看完了,说越往后看越心焦,都有点不敢看。不过,吴石等如果看到今天的中国,应该会欣慰的。问候京妞:)。
新林院 回复 悄悄话 【金门之战,共军对国军兵力对比是9千对6万】
陆战,攻方若想取胜,经典的原则是,与守方的兵力比例应至少 3:1。

General Offensive Ratio: The classic military adage for a successful conventional ground offensive against a dug-in defender is a 3:1 attacker-to-defender ratio。

两栖登陆,更为困难,攻方若想取胜,与守方的兵力比例应至少 6:1。

Amphibious Assault Ratio: Due to the extreme difficulties, a successful amphibious assault often necessitates a much higher ratio of local combat power, potentially requiring a 6:1 ratio or more。

诺曼底两栖登陆,盟军与德军兵力比例是 7:1。
共军两栖登陆金门,与国军守方的兵力比例是 0.15:1,确实是指挥能力太差了!

irisin2021 回复 悄悄话 为什么在隐蔽战线被俘人员和在战场被俘人员结局差别如此之大,一个是英雄,一个是罪人?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花似鹿葱' 的评论 : 谢谢临帖留言, 我去看看你的文。 原来你都去过金门了。 看来你对这一段历史很了解呢。 佩服你。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这剧还没有看,这么多人喜欢,肯定好剧~~”, 剧是好剧, 不过是悲剧。 我只看了一部分,金门的情报, 10集跳到20、30, 然后看了最后的39集。 感觉那时吴石们太台湾也很轻敌, 很多特工违反工作纪律。 不知你会不会喜欢呢。 @小树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多伦多橄榄树' 的评论 : 哈哈,我家也是。 不过我一般等到周一拿到办公室, 会很快被“消灭”的。 :)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多伦多橄榄树' 的评论 : 给小树上茶。
花似鹿葱 回复 悄悄话 去过金门岛,古宁头战役的废墟尚在。写过一篇《金门印象》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65898/201502/27402.html
多伦多橄榄树 回复 悄悄话 我今天有糖吃咯,这剧还没有看,这么多人喜欢,肯定好剧~~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最后两图是阵亡的四位团长。 封底从左到右: 244团长邢永生,251团长刘天祥,246团长孙云秀,253团长徐博。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右侧的一排是共军三野10兵团的领导,从左至右为刘培善,韦国清,叶飞,陈铁军,陈超寰。 仗打成这样,我对作者的不敢说, 很有意见。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海漩》的封面左侧人物上为蒋经国,到金门慰问。 下是12兵团司令员胡琏。 他们这一战打的不错, 至少人家亲临海岛了。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这篇文比较长, 实在没有办法再减了。 只好想在图中加入一些注释。 但是到第三图就已经上了城头不能改了。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其它图是我自己的, 是从《海漩》书中的翻拍。
BeijingGirl1 回复 悄悄话 这篇文前两张图来自网络。 地图应该是金门博物馆里的翻拍。
[1]
[2]
[尾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