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初夏。 中国的网络又暴起了。 我这次回中国, 和上海复旦大学的朋友联系, 还说起了这事。 朋友是85后,在中国得到博士学位后, 参与了美国国家实验室的大型实验。 我在伯克利 LBL 做研究时的老师, 正好成了那个实验的领头人。
老师非常欣赏朋友的才华。 他工作的中国团队都表现的非常优秀, 他在实验中也有重要的发现, 被美国国家实验室推荐,得到了全美青年科学家奖。 这个奖项每年只有一个人可以得到, 全世界的年轻科学家都可以竞争。
美国国家实验室想要朋友去做研究员,他可以留在美国, 但他拒绝了。说自己的根在中国, 实验做完了就回国去了。 2020年1月我回中国去了台湾,在上海和他、后来还和他的家人再相聚。 那时他已经是复旦的教授了。
朋友在中国上的大学,我也非常熟悉。 他在美国做实验的两年,我们经常聚会。 这次他又邀请我们去上海,不过我真是没有时间,“就在网上聚聚吧”。 网聚甚欢。 结束前我问他是否知道复旦数学系的姜文华事件。
他说知道的。 那件事在中国的网络和文学城都掀起了一阵风暴。 姜文华也是80后。 2021年39岁,比朋友大好几岁。 姜是新泽西的州立罗格斯大学2009年毕业的数学博士,后来在美国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工作,网上流传他在美国谈的中国女友也没成。
姜文华在美国得到博士学位后,在 NIH 做了两年博士后。 2012年海归, 先在苏州大学三年, 合同期满没有续约,2016年进了复旦。 2019年3年聘期满,考核未合格, 复旦不再续聘。 之后每年签一次合同,又在复旦工作了两年。
当时中国很多大学和美国学,采取“非升即走”的学术机制, 5年聘期得不到终身教职就要走人。 结果那年暑假前,知道下学年不能在复旦继续工作的姜文华疯狂了, 用刀杀死了复旦数学科学院的的党委书记王永珍。 之后在杀人现场等待被捕, 并承认自己杀人。
这个案子在2023年5月一审,朋友说直到去年才宣判。可见还是很谨慎的。我搜索看到了判决书。 姜文华被判“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对被告人姜文华限制减刑”。 “限制减刑”不知是不是终身监禁的意思?
中国的法律,死刑缓期两年是从宣判之日算起。 一般在两年内如果没有再犯罪, 可以减成无期徒刑。 再之后如果“表现好”, 可以减成有期徒刑。 两年内如果另有故意犯罪,经查证属实,由最高人民法院复核,可以执行死刑。
中国高校现在的终身教职, 特别是大城市的好大学, 竞争激烈。 其实美国也一样。 很多博士都拿不到终身教职。 如果碰上执拗的人, 就可能发生惨案。 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在姜文华案之前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件。 我写过一篇 《被拒终身教职, 血腥杀人》 的博文呢。
其实以姜文华的才干, 如果他继续寻求别的教职, 比如愿意去边远地区的省份,不是执意要留在复旦, 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朋友说他们系有不少的博士后做了好多年也不愿意去外省。 因为上海生活条件好,薪酬优厚。只要导师有钱支持,就能一直做下去。 姜文华显然不属于这种情况。
我家娃爹的一个手下印度博士, 前几年应聘去了中国的兰州大学。 其实也有中国人在美国的大学里没有终身教职,做博士后或实验员,不也度过一生。退休福利还不错呢。 姜文华钻了牛角尖, 可惜了。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培养出卢刚,孙卫东,姜文华这样的大学生。”
==“我侄女在上海交大做了两年博士后,也没做上海高校拿到教职,现在去香港继续做博士后。”
==“想进自己满意的学校,只能靠硬拼。”
2017年,报考人数940万,录取700万人,录取率为74.46%。
2018年,报考人数975万,录取790.99万人,录取率为81.13%。
2019年,报考人数1031万,录取820万人,录取率为79.53%。
2020年,报考人数1071万,录取856万人,录取率为79.52%。
现在的录取率很高了, 大部分都能有个学上。 @康康
2001年:报考人数454万,录取260万人,录取率为59.0%。
2002年:报考人数510万,录取321万人,录取率为62.7%。 这时候逐渐开始要自费了。 @康康
1995年:报考人数253万,录取 93万人,录取率为36.8%。
1996年:报考人数241万,录取 97万人,录取率为40.2%。 后来越来越高了。 @康康
1977年,报考人数573万,录取人数27万,录取率4 .7 % 。
1978年,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录取率6.6 % 。
1979年,468万人报考,录取了28.4万人,录取率为6.0%。 @康康
==“记得我当年高考,也是拼尽了全力。”,
==“如果条件允许,躺平不是一件坏事”
==“刀下留人,此人没有十恶不赦之罪,判的还是重了。”
==============
刀下留人,此人没有十恶不赦之罪,判的还是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