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花开缓缓归

A scorpio with faults. Striving to be content with what I have, and what I don't...
正文

沧浪往事之大公园

(2005-07-28 14:45:55) 下一个

网上google到了一篇写大公园近况的文章。等我慢慢来补全我记忆中的大公园。

苏州公园换新颜

文 洪 高 岩

    一片位居古城心脏部位的绿地,一座不收门票的公园,一个晨练、休闲的“绝佳去处”。《苏州市志》记载:苏州公园“是苏州第一座现代公园,俗称大公园。”考证公园渊源,可以推至春秋。而从唐宋始,该园已“春日民众可入游乐”。
    翻阅光绪三十四年(1908)的苏州地图,在梗子巷南有池沼,地较疏旷。时值西风东渐,遂有人建议在此建“市民公园”。一块日后在苏州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闲地”开始引起了开明士绅的关注。

    “五四”运动后,各界人士倡议造一座包含图书馆、会堂、音乐亭等科学文化娱乐设施俱全的公园。民国14年(1925年)江阴旅沪巨商奚萼铭慨捐5万银元开始了筹建。先由苏州工专土木科学生测绘平面图,再交上海公董局法国园艺家若索姆规划设计。是年7月末,先在园中部荷池南建成一座城堡式两层、四面钟楼的图书馆。馆东侧临池为“东斋”茶室,西南角建西亭,园东南辟池名“月亮”,池边修廊,紫藤纷披,又植树4000余株。20年代城内外古典园林极少开放,公园被民众誉为城内唯一清静地。1927年4月组织苏州公园筹备委员会,请颜文?设计喷水池,又铺草皮植树,同年8月1日落成开放,轰动全城。1931年,继续开凿北部池塘,植荷养鱼,栽植李根源所赠枫树200株,土山顶建四面亭一座,名民德亭。至此,后人徜徉了几十年的苏州公园大致建成。

    建国后教育局接管公园。1953年6月,苏州市政府拨款数千元整修,在毁于日军炮火的图书馆原址建竹亭,北草坪辟为幼儿乐园,涵社改少儿阅览室,为当时市内面积最大的园林。此后公园结构屡经调整,但公园始终保持南半部花坛、喷泉的人工式,与北半部山水自然式中西合璧的规划布局。可以说,半个多世纪,苏州公园已经成为苏州市民的文化载体之一。

    新世纪之初,苏州公园改造重建,并以亮丽的容颜笑迎万千市民。
    在改造工程前前后后的八个月里,苏州公园并没有闭门谢客。这是因为古城区难得有这么个佳处,平时有数千市民来此晨练、休闲,节日更是多达万人。虽然施工难免要减少入园人数,但开着总或多或少让部分市民有个去处。
    家住娄江新村的一位老人便是风雨无阻,每个黎明与苏州公园准时有约。他一半目的是为了晨练,另一半也当个改造工程的目击者,看着苏州公园一天天“变脸”。及至开园那天,他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多少话汇集成一句:“政府又为我们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啊!”
    而更多与苏州公园久违的市民则在第一眼见到这熟悉而又陌生的“老朋友”时,瞳仁里多的是一份惊讶:“真没想到变得这么漂亮!”
    换来市民一片赞誉的,不仅是政府的1800万元投入,更有设计专家的殚精竭虑和工程建设者们从春到冬每个日夜的付出。
    苏州公园变了。最大的变化在于减去了有碍观瞻之物,增加了更具美感、更具休闲功能的设施。
    首先是原来那沉闷的围墙被拆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低矮的铸铁栏杆,园中美景与街景有分更有合,感觉上连成一片,一眼望去赏心悦目。东侧南侧的栏杆还往里收进2米,人行道更加宽敞,而且围墙内一排挺拔的榉树与人行道的樟树相互呼应、相得益彰。细心的市民或许已经注意到,南大门围墙拆去,但四根墙柱犹存,连同柱上刻有“苏州公园”字样的石板。重建时剥去外层,专家发现里面的砖和泥灰均为初建时之物,几经论证决定保留,以保存一段历史的记忆。而那四个不知是谁题写的园名,也被按照原手迹放大,醒目地刻录在门侧一段充满质感的石墙上。
    要说减去的,还有不少。如今我们已看不到荒芜的野草、破旧的椅子和杂乱的道板和水泥地。更多的是增加了服务设施。

    “停车难”一直是苏州公园的老问题。一到假日,民治路上千车杂陈、交通受阻。改造方案确定,在公园内建两个分别为700平方米、900平方米的地下车库。选址在公园东南部,因为这里原是空地,便于施工。如今,市民可从这里新开的两个边门直接推车进入地下车库,而车库顶上则是一大片透着光亮的玻璃顶棚。市民停车后从另一个门走出便可入园。

    苏州公园夜间也要迎客,照明系统需要重新设计,新增了50盏路灯、200盏草坪灯以及形状各异的庭院灯、低灯、投光灯、水下灯。入夜的苏州公园璀璨如梦。
    一个人性化的设计可能一般市民不大注意,那就是新增的几十个电源插座。因为考虑到一些晨练的市民要带录音机来,以前只能用干电池,现在就近有了电源插座。
    循着市民需求就是设计要求这一原则,苏州公园新增的服务设施还有充满现代气息的厕所、避雨亭、科普画廊、报廊等等。原来的座椅不仅破,而且少,仅能坐400多人。而如今达到了可容3000多人同时有座。
    说变,苏州公园又没有变。公园的两大特色:中西合璧的布局和所有大树及历史建筑都在改造中被精心保留。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的领导说,根据市领导确定的改造原则,设计施工最大程度地保持住了原有特色。在改造过程中,市领导多次听取工程进度情况的汇报,并赴现场视察,解决工程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确保如期完成。
    在改造前夕,方案曾经多次公示。市府领导甚至邀请了几十位普通市民座谈,为的就是使改造更加方便市民。不少意见反映,由于园内的空地功能模糊,绿地不明确,晨练时人多,无从下脚时难免就踩上了草坪,因此,此次改造的一个重点就是绿地空地明确,“软地”“硬地”分开。公园开辟三个广场,当中荷花池南侧新辟下沉式“芙蓉广场”。北门广场位于入园路末端的两侧,有层次的地坪,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护树花坛分列其间,化零为整,可适合多种形式的晨练。东门广场,以保留的歇山式裕斋(即老年之家)为主体,南向一块数百平方米的地砖平台,用颜色地砖勾勒出宋平江图所示苏州街道,河流形成的棋盘式格局,以及原吴子城的位置,暗示了公园的历史内涵。而在广场周边,花圃和草坪井然有序,既方便了晨练的人们,又使公园环境更加优美和谐。
    苏州园林讲究的是“叠山理水”,作为位于城市中心的苏州公园,在改造中首先在“水”字上做文章。园中的荷花池近年来水质退化,出现了富营养化的趋势。要从根本上改善水质,一靠疏浚、二靠净化。借鉴古城河道改造的经验,园中蜿蜒的河道清淤后铺上了通透的草坪砖。水池的底部除了近岸的区域铺了鹅卵石外,中央仍然保持泥地以种荷花。此外,投资三十几万元引进了一套循环净化水设备,四五天就可以将池水净化一遍。荷叶田田,鱼翔浅底,临水当风,人们赞叹,公园不负“苏州”二字。

    公园中心的芙蓉广场,宽广平坦,中间凸出的圆形平台上,12只石球颇有时代气息。至于池畔那大块梯形条板,名曰亲水平台,自然是用作水上活动的场所。这里与隔池的湖心岛土山、民德亭互为对景,右侧的和平桥,富有欧式建筑特色的茶室,构成了活动的中心,那粉红色的墙体在绿树的掩映下,更是妩媚动人。
    绿色是公园的生命。苏州公园大树林立,成为钢筋水泥的建筑群中最有生机的景致。保留大树、种植花圃、规划草坪就是设计部门最用心的工作。改造的原则是增加色叶树、体现多样性。设计思路最出彩的是恢复了南大门内的模纹花坛,足有1000余平方米,为对称规则式,北向有高大雪松为屏,用红花木、洒金千头柏、常绿瓜子黄杨等制作的图纹,新颖别致,充分体现出建造初期的法式庭园风格。原来此处灌木杂乱的现象一去不返。

    为了保留原来的大树,园林工人们动足了脑筋。为了东门口的一棵枫树,门栅栏一退再退;为了园西北的几棵香樟树,新建的厕所式样一改再改……绿化环境的调整也是改造的一个主题,重点突出植物造景,美化环境。如今乔木、灌木、植被层次分明,黄土不露天。而季节景观更为突出,梅花、海棠、樱花、杜鹃、枫树、银杏,还有红叶桃、红叶李、乌桕等色叶树种,以及四季青翠的成片竹林,再辅以各种时令花卉的立体盆栽,四季常青、月月有花。
    苏州公园,古城中心的一颗绿宝石。占地64亩,系春秋吴国子城遗址,元末为张士诚王府,后遭火焚,遂沦为荒地,称皇废基,又称王府基。1925年始建,1927年落成开放,为法国式花园与中国自然山水交融的布局风格。七十余年的历史沧桑,园之设施陈旧,环境粗放,功能退化,晨练之人拥挤不堪。为合乎民意,顺应我市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之趋势,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对其进行全面改造。投入一千八百余万元,由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设计施工,并于二零零一年五月八日破土。改造工程保持原有中西合璧之布局特色,保留大树及民德亭、裕斋等历史建筑;重点调整绿化环境,增建花坛,体现植物多样性;改建茶室、健身馆等主体;更新灯光、排灌、道路系统;新建地下车库、亲水平台及芙蓉广场;疏浚荷池,完善池水净化、体育娱乐等基础设施;降低围栅,融公园、街景于一体。工既竣,公园环境一展新容,比昔日更为优美,可谓旧貌换新颜。市民称世纪更替,气象万千,留芳后世,此为一例。特勒石以志纪念。
    这是“苏州公园改造记”的碑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