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从阴阳四时,道者之行。只守阴,或只走阳,则气滞行偏。阴阳之调,随四时而变,人之神气,与天地相应,这是古人行健之策。阴阳之质,非在文字,而在自身之觉。时时揣摩,不断超越,则渐感它境之存。阴阳之道,并非只适用于健康。人类生存之道,饮食之本,皆宜遵从大道。失去平衡的贪婪,最终会毁灭经济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这是东西方对于病患态度的不同,西医是着重于治已病,治已乱,中医是侧重于治未病,治未乱。古人认为渴而穿井,斗而铸器,有点太迟了。现在看来,中西结合是全面对待健康的上策。
如果说上古天真论是内经素问对健康的一种高度概括,那么四气调神则是对四个节气与神志关系的具体描述。无论你是否赞同内脏与节气的关系,至少这篇文字论述了在不同节气,人如何调节神志和意识,关注肉体的不同器官,节气与饮食,节气与运动。并且解释了如果不注意内守与外显的动态关系,那就会导致肌体问题。这种动态的对意识,神明,饮食,运动,阴阳的调节,是一种具有超越性的全局健康战略。特别是在只关注“治已乱”的今天,通过黄帝内经,我们会突然懂得在健康和肌体的道路上,我们到底丢失了什么?“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西方有一种超越性的宗教和深刻的理性思维传统,在肉体的健康上,我们的祖先也有一种西方所缺少的超越性道路。一种不是将肉体与世界分离,而是一种将肉体统一于神秘的自然,一种对肉体的延伸,提升和超越。我们有一种独特的生死之道。
春发,夏华,秋收,冬藏,这不仅是外在物质的规律,也是我们神志与意识的运作规律。春有所萌,夏有所泻,秋有所得,冬有所守,首先这是意识的导向和念头附着,然后用它来指导饮食,运动和器官护养。所以这不是西方那种单一,分离的健康模式。我们祖先认为人与外在的环境是一体的,并且应该遵循同样的外显和神秘。当然,这只是我们祖先的意识形态,而完全不是今天中国人的实际生活。今天的中国,人们已经忘记了自己的过去,就像土耳其,伊拉克一样,过去的意识只存在于文字和纸张上,而不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过去的意识只是一件古董,不是现今鲜活的存在。
虽然此篇说到了饮食,运动与器官维护,但是其核心还是神志调节,正如标题所言,四气调神大论。神定则意行,意行则体为,体为则神显。这不是抽象文字探讨,最终所有这些意念文字,都必须落实到头脑,肌肉,血液,和骨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