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道

身体,是生命的建筑。体道,即真体彰显之道,体验生命之道,肉体健康之道。
正文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4-5

(2013-03-08 07:50:53) 下一个

虽然其他主题占用了大量时间,还是应该继续阅读黄帝内经。由于时间有限,只能简单写一点感想。我对中医和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只是借此机会找回一点民族之根。同时,我的视角可能不是传统的中医方式,而是在古今中外之间,找到一丝新的光明。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阴阳应象,是在谈抽象之阴阳与表象之间的关联,这样我们可以通过直感,来体会抽象阴阳之实存。通过经验的积累,这种看不见的联系变得显明。祖先经常用阴阳两字,似乎我们都懂得阴阳。但问题是,我们如何时刻体验,生活,平衡于其中,这是问题的关键。这两节谈到阴阳在窍位上的运动特征,壮火和少火与气的关系。辛甘为阳,酸苦为阴,阳胜生热,阴胜生寒。寒热失去平衡,这会影响形气。气不通则痛,形不正则肿。

通过这两个章节,我们可以体验阴阳在气味上的运动和变化特征,平衡阴阳,在此,就是平衡气的壮少,味之厚薄。又通过寒热之平衡,气通和形正,来建立对阴阳的内在感觉。这种局部的阴阳之象,要逐渐的外扩,与天地之气沟通,这样就与前面的生气通天之论,建立起了一种联系。所以我应该用阴阳应象篇,来丰富对阴阳的直感。阴阳不是简单的两个文字,其深,其广,其玄,可能需要一番探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