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283)
2010 (239)
2011 (277)
2015 (64)
2016 (320)
2017 (153)
前几篇尽练文言了,这回我效法前辈,侃它一回。
都说中国人“外圆内方”。“方”好说,就是气节,像那些民族英雄,我敢保证,都挺“方”的。
气节这玩艺儿,九成九是从儒家孟派和墨家那儿留下的。为什么这么说,你看啊,人老孟说了:“虽千万人吾往矣”,多牛!老墨更狠,为救宋国,敢顶着雷跟公输般叫板。一个是义士,一个是大侠,都不好惹,够“方”的了吧?于此,前人之侃备矣,这就省了。
今儿要侃的,主要是这个圆。
我今天早上,拍脑门一想:既然显学揽了这个“内方”,那另一大学派道家,是不是就该对这个“外圆”负些责任呢?一看还真是,您看我是咋拍的啊。
一个目的:
道家,主旨在于顺自然、养生避祸。对内养生,其实是顺命,该什么时候死就什么时候死,道教利用这一点,加上阴阳家的学说,弄出个长生,又炼丹又修行的,真不够他们忙活的,不在话下。
对外呢,就是避祸,咋避呢?早期的道家,绝对失败主义,认为世界完蛋了,跑吧,所以旅鱼虾而友麋鹿。并不无理,但不是最佳。最佳的道家生活,还是要在世间,所以说大隐隐于市嘛。
隐于市?菜市场那么闹心,一会儿“二哥,猪肉多少钱一斤”,一会儿“大姐,菠菜便宜点成不?”而且人心险恶,你无有伤人心,可他有害你意啊,不说避祸吗?这么多祸,怎么还紧往上凑啊?
其实,这正是道家学说的实际意义的所在了。
首先,咱得弄明白人为什么会有祸?那是因为人有欲。人为什么会有欲?因为那是与生俱来的,你没辙。能去欲吗?这个问题,孔孟老庄试着解决过,没成;古往今来世界上所有的大德们都想过辙,也没成,您说您能成?反正我不成。但孔孟老庄的确整出了个折中办法,就是“化”。
道大夫说啊,化疗之后,这个人就无情了,他就可以做到:第一对旁人的看法没有什么顾忌了,第二对自己的得失也不太在乎了。具体讲,人就变圆滑了,因为什么呀?您琢磨啊,干什么事,不用管人家咋想,所以无所忌,多爽?人家侮辱他,不往心里去,所以无所辱,多酷?笑脸迎人,对他什么愁事也不算愁,成天快快乐乐,享受生活的同时,也不影响他人。这不就是外圆嘛!祸不就避开了吗?
如此,无外入内、无物入心,所以庄子告诉说:“哀乐不能入”,最后达到灵魂的自由。
但,可不能过了,太不在乎人家的看法,没脸没皮,无耻了;太不注意自己,什么都不怕,无惮了。这样就让人看着烦了,当圆上出现了棱角时,祸还不来吗?
两个步骤:
刚才扯的都是理想情况,什么灵魂自由啊,等等。主要问题还没来得及侃呢:咋化疗啊?
根据记载,道大夫告诉说有两种治疗方案,根据病人情况酌情治疗。
第一,就是无为。古代隐者隐于山林,在山林里对世间是纯粹无为的。但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原则,这种生活方式显然不适合社会的进步,它有两条路,第一葛屁着凉大海棠,第二进化吧。所以随着世界进步,隐士少了,(都躲市里去了,那还不少?)纯粹无为进化为相对无为。
柏拉图曾说啊,身体是灵魂的号儿所。对于进化版的无为,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菜根谭》白话道,这个君子做事时啊,就要身在事中,心超事外。身在事中是为了生存,没钱不就等于等死吗?难的是怎么才能心超事外呢?
理论上很简单,我认为就是不计成败,这事干得漂亮,得到了表扬,我不骄傲;这是弄砸了,挨了批评,我也不气馁。为啥啊?我根本不在乎!大爷就是玩玩儿,解闷呢,怎么着吧?这就是化情的第一步,把“做事为生”变成“做事为乐”,心也就从号儿里放出来了,这是啥?灵魂的自由!
第一步只能解决人的生存,但情况没有这么简单,像上文所说,主要问题在人与人。所以道大夫提供了第二步疗法,忘!从更深处化疗。
儒家说“格物至知”,而这并不是儒家的专利,这是中国传统的方法论。(题外话啊,其实科学啊、理工啊这些玩艺儿,所做的只是格物而已,算不上什么智慧。通过哲学的辅助,经验的检测,才可以达到至知。不在话下。)
言归正传,若要达到忘物,首先还是要格物的。老子告诉说:“吾以观其复。(就说他已经看透了这时间的生老病死、阴长阳消啊等等)夫物云云,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学习也好,修行也罢,为的就是找这个常。一旦得到了,就是得道了。要侃这个就太复杂了,三天三夜也侃不完,故略了啊。
懂得道法以后,首先境界就高了,是以能齐万物以宏观。咋齐啊?要想齐,就得格齐。格齐就是格不齐,不齐就是有区别嘛,屁如高矮不齐、老幼不齐、长短不齐等等。所以取消这些区别,不齐的也就齐了。
咋取消啊?忘呗。忘的方法有很多,我想最管用的还是想入非非法,简单地说就是辩证法上的否定之否定得到的绝对肯定。
忘掉了他人和我的区别,所以人我无别;忘掉了人和天的区别,所以天人无别。这是啥?这是啥!天人合一!天对众生是平等的,什么“上天给每个人每天都是24小时啊”这些小孩都知道的就不举例了。
当化疗的患者与上天合一以后,他对众生也随之一视同仁了。兼爱啊、仁义啊这些理论大概就冒出来了。他们主张都爱,辩证地看,都爱和都不爱是一样的,因为都是相对无区别嘛。这种都不爱,就是相对无情。也就是上文所指的无情。
物质上,上文所说的道家处事法只是的下德,就是因为,相对的无情与无为的产物还是“为之而有以为”。而论灵魂层面上来讲,还是上德,因为灵魂始终是“无为而无以为”的。
其实中国人的内方外圆,也正是中庸的体现,它让人们在入世与出生间得到一个平衡点,这不正是道的一个缩影吗?
老衲是外方内圓,這輩子是白修了。
老鲍古文只有半桶水,见笑。
至于韵律之说,挑剔未免过甚。虽音韵有失,止不为律诗耳。且于夫境地,何有闲暇治以韵律乎?
余为本届有此佳生幸甚,为国内有此佳才幸甚,为吾人有此佳能幸甚!
我有个朋友(也能写古诗者)评论说,其水平比起我们的小鹤还差一大截子。
我真的为小鹤高兴。
各位笔友,有空可以上网去看看那篇“最牛高考作文”。
小鹤,很高兴有越来越多像你一样的90后,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用国学的角度侃“方圆”,颇有一番新意。
顺便也复习了一下自己可怜的国文,谢小鹤!
您真是一针见血,鄙文写的就是这个。其实顺乎自然就是灵魂的解脱了。
我让你给侃晕了。
一点读后笔记,不知是否得其要领。
学道之目的:顺乎自然。
得道之步骤:无为兼忘却
读您这篇文章轻松多了,希望多读到这样的文章。老祖宗的东西是不错,儒释道诸家各有学说,博大精深;但这些学说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这就需要像您这样既有深厚的国学基础,又学贯中西的人去改造、更新、发展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