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灯属于灯笼的一种独特形式,制作精细复杂,通常以木或竹条扎成风车状的辐射圆轴,外围贴上剪纸或彩纸制成的人马等图案。灯内点燃蜡烛,热力引发空气对流,使轮轴转动,轮轴上的剪纸或图案随之旋转,投射在灯屏上,形成人马追逐、物换景移的连续影像。走马灯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到了唐代,走马灯有了特定的称呼,宋代也有其特定的名称。它不仅是一种工艺品,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常见于元旦、春节、元宵、中秋等传统节日,不仅是节日氛围的点缀,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目前所见最早的灯笼谜语,就是《全唐诗续补遗》无际的《咏走马灯诗》,走马灯谜语在灯笼谜语中不仅出现较早,而且数量较多,在我们汇辑的600首灯笼谜语中,走马灯类型的谜语就有80多首。
在民间谜语中,凡是方形的物体,都经常用“四四方方一座城”来比喻,如我们已经汇辑过的戏台、算盘,其他如门神、风箱、蜂箱、窗户、捶布石、煤火、蚊帐、火柴等等,数量有数百首,可以称得上谜语中的“四四方方现象”。人世间方形的物体特别多,“四四方方”类型的谜语也就特别常见,走马灯谜语亦如此。80多首走马灯类型的谜语中,比喻为“城”的又多达60多首,引人注目。
四四方方一座城,城里兵马乱纷纷,当中点起齐心火,四面刀枪密层层。
这首谜语民国时期的《民俗》《民间(绍兴)》《新编谜语五百则》等书都有相同的记载,新出版的《大系·谜语·河北卷》也有异文。如果将一个四方形的走马灯看作一座方形城墙,灯体内所绘兵马,由于转动形成纷乱景象,将灯内一齐点起蜡烛后,灯的四面便显现出密密层层的刀枪剑戟。
除了方形,走马灯最常见的形状是圆形,这种形状有助于内部空气流动,使得叶轮能够顺畅旋转,少数走马灯采用六角形设计,这种形状较为少见,但同样能够展现出走马灯的独特美感:
一座六角城,城上架车轮,点起齐心火,兵马乱纷纷。
这首谜语民国以来一些谜书上多有登载,亦收录在《大系·谜语·湖南卷》书稿中,将走马灯的轮轴比喻为车轮,给人以动感。
不管方形、圆形还是六角形,无论从何种视角,走马灯都是被团团围住的城墙:
团团围住似京城,城内兵马乱纷纷,当中点起齐心火,四面刀枪密层层
从清末民初的《沪谚外编》,到民国时期收录谜语最多的《民间谜语全集》,再到刚出版不久的《大系·谜语·河北卷》,都可以看到这首谜语。
在汉语词汇中,常常用“不夜城”来形容城市繁华,夜晚灯火通明,辉煌如同白昼。走马灯也都是在夜晚点亮,因而也便被形容为“不夜城”:
烽火连烧不夜城,将军鏖战肃宵征。衔枚卧鼓空驰逐,不灭烟尘不解兵。
这首谜语历史悠久,最早见于明代的《精辑时兴雅谜》一书,流传到现在,出现多种异文:
烽火连天正月正,三军鏖战不夜城,衔枚息鼓空驰骋,烽火弗灭弗解兵。/《台州民间谜语》
烽火连烧不夜城,将军鏖战连夜征。一身转战三千里,不灭烟尘不收兵。/《襄阳民间谜语》
这是一首描写战争的诗谜,通过“烽火”“将军”“鏖战”“衔枚”等与战争有关的字眼,描绘出一幅战争的画面,这些景象,都是展现在走马灯上的,烛光灭去,走马灯收起,鏖战即刻解兵。
走马灯通常由高粱秆或竹块制作框架,表面覆盖透光性较强的纸。有的谜语就着眼于走马灯的框架制作材料竹和表面覆盖的纸。
竹做城,纸包关,大风来,就反乱。
竹做城,纸做县,棋杆倒,就反乱。
蔡伦功造白玉城,里头军马外分明,夜来等待烟墩发,吴兵征伐楚齐人。
前两首见于《台湾民间文学集》,突出表现了走马灯这座城是竹制的,同时也提到纸的作用。第三首见明万历四十年(1612)《新板增补天下便用文林妙锦万宝全书》刊本及无名氏《新奇灯谜》。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工艺,使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大大提高了纸的质量,使得纸成为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成为走马灯制作的主要材料之一,因而裱糊白纸的走马灯被比喻为“白玉城”。
走马灯用木或竹条扎成一风车状的辐射圆轴,轴外围成一个圆筒状的纸轮,上面贴着用各种彩纸剪成的人马图案,纸轮外再作一层方形或圆形的灯壳。这样的双层结构,仍用城来比喻,便出现了“城里城,城外城”“里罗城,外罗城”“里面有城,外头也有城”的描述:
里外两道城,中间放光明。只要火不灭,人马转不停。/《莘县谜语》
城里城,城外城,中央有个紫禁城,城里只要不消火,城外游行不能停。/《百年来流行的民间谜语精选6000》
城里城,城外城,中央灯光通夜明,团团兵马包围住,灯火一熄干戈停。/《百年来流行的民间谜语精选6000》
城里城,城外城,中间灯光通夜明。团团兵马包围住,灯火一灭马就停。/采录地区:石家庄《大系·谜语·河北卷》
里罗城,外罗城,一彪兵马围里城,外有门,里呒门,一见火光急转身。/《台州民间谜语》
里罗城,外罗城,中央灯火夜通明,团团兵马包围住,灯不休时马不停。/《长阳民间谜语集》
里罗城,外罗城,中央灯火夜通明,团团兵马来围住,完来一看是空城。/《谜语千首》
里罗城,外罗城,中央灯火夜通明;团团兵马包围住,灯不休时马不停。/《民间谜语全集》
里罗城,外罗城,中央灯火通夜明,团团兵马包围住,灯火一熄马就停。/采录地区:长沙《大系。谜语·湖南卷》书稿
里罗城,外罗城,城里灯火通夜明,团团兵马包围住,灯火一熄干戈停。/《百年来流行的民间谜语精选6005》
里罗城,外罗城。城中灯火通夜明,灯火一熄马就停。/采录地区:张家口《大系·谜语·河北卷》
里罗城外罗城,中央灯火夜通明,团团兵马来围住,完来一看是空城。/《浦江谜语》
里面有城,外头也有城,灯中灯火通明,团团兵马来围倒,灯不熄来马不停。/《青林寺谜语选(精选本)》
里面有城,外面也有城,中央灯火通明,团团兵马包围住,灯不休时马不停。/《智慧的迷宫——中国各民族谜语精选》
里面城,外面城,当中一个紫禁城。外有门,里呒门,外呒兵马里有人。/《台州民间谜语》
罗城,意思是城外的大城。里外两道城,更精确地描述了走马灯的构造,这样的谜例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流传。
说到城,还会使人联想到人们熟知的空城计故事,有将此融入谜语中的:
诸葛摆好空城计,城外围住司马懿;战南战北战东西,一场大战最稀奇。/《民间谜语全集》
诸葛的“诸”似可谐读为“竹”,意即用竹制作的城,也可谐读为“烛”,蜡烛插在灯的中心,犹如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抚香弹琴,而围在城外司马懿恐城中埋有伏兵,“战南战北战东西”,展示了走马灯四面表演的三国故事中的这一场奇特的大战。
还有一首虽未明言城但确是城,而且是目前见到的唯一在谜面指明确切地名的走马灯谜语:
远看起登州造反,近看来火里排衙,下面没有粮草吃,上面饿死了兵马。/《浙江民众教育》
登州,是中国历史上位于山东境内的一个州,地处山东半岛。唐初曾在文登置登州,不久废除。如意元年(692年),于牟平(牟平区)复置登州。唐神龙三年(707),登州移治蓬莱,蓬莱升县,省黄县入之。明清为登州府,仍治蓬莱。登州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曲折过程,这与我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存在紧密联系。登州始于唐初,止于民国,历时1200余年。其实,登州的历史沿革与此谜并无丝毫关系,且不论有无登州城造反,这里只是借用登州之“登”来谐音“灯”。有州即有衙门,“排衙”,主要用来描述古代中国官府的衙门及其相关活动,指的是旧时主官升座时,衙署内陈设仪仗,僚属依次参谒,分立两旁的场景。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官员的权威,也展示了古代官府的威严和秩序。走马灯中置一轮,轮周围置纸人纸马等像。轮下燃烛,热气上腾,引起空气对流,使轮转动,纸像随而旋转,仿佛再现了当年排衙的场面。当下面底座的蜡烛燃尽熄灭,便如粮草已尽,上面造反的兵马即刻断粮饥饿而死。
走马灯与城,有着太多的故事太多的谜。
还有一首著名的走马灯谜语也与“城”有关,但上文并未提及,是因为其有独立成篇的价值:
但见争城以战,不见杀人盈城。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谜见《徐文长逸稿·灯谜》。徐渭,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才能、兴趣甚广,诗文、书画、戏曲、音乐均有成就。喜灯谜,多有精巧之作。从《徐文长逸稿·灯谜》收录此谜以来,明代张岱《快园道古·灯谜》、清代咄咄夫《一夕活·雅谜》、民国胡云翘《沪谚外编》以及期刊《民间(绍兴)》,到20世纪50年代的《新编谜语五百则》等,历代谜书均有收录,当代阿良还将其异文选编入《百年来流行的民间谜语精选6000》一书中。
此谜价值何在呢?
明清谜书将其作为灯谜收录,民国以来又将其作为民间谜语收录,可见其既可作为文义谜,亦可作为事物谜,可称为“文义事物谜”。
作为文义谜,与一般民间谜语不同,按灯谜创作手法,此谜选用成句作谜面,分别采用两句《孟子》文句。其一,摘自《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四节》:“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为争夺土地而作战,杀死的人遍布原野;为争夺城池而作战,杀死的人遍布城池,这就叫带领土地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惩罚他们的罪行。其二,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第二节》:“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当一个人情绪激动时,反而会影响他的行为和决策。“蹶者趋者”代表不同状态的人,“蹶者”是指走不动(跌倒)的人,象征“不及者”;“趋者”是指跑太快的人,象征“过者”。这里的“气”指的是一种流动于身体内的能量或者状态,这些不同状态(“过”或者“不及”)的气会反过来影响、扰动他们的心志。简单来说,就是人的身体内的气的状态会对内心产生反作用。
将《孟子》不同章节的两句话组合成一首谜语,则是另外的意思了。前句“但见争城以战,不见杀人盈城”,秉承谜语将走马灯比喻为“城”,但见城里兵马乱纷纷,即争城以战,不见杀人盈城,是因为绕场而走转来转去的兵马兵器看似动态的,实则是画在纸上静态的,“杀人不见血”,固定的剧情不会发展到杀人盈城。后句“是气也,而反动其心”,是解析走马灯的构造与运作原理,灯体内部装有蜡烛,点燃后产生的热力造成气流,反而使得中心的轮轴转动。
吴克岐《犬窝谜话》曾说:“清初笔记所载之谜,并朝代而亦不知者,姑汇录之以俟考。”即录有此谜。《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文人巧妙地选用其文句改装成文义谜,又因其符合民间谜语的语境,为民间乐于接受,遂成为经典的走马灯谜语得以流传,是一首罕见的谜例,可遇而不可求,这应该是其价值所在。
最早的灯笼谜语,是唐代无际的《咏走马灯诗》,收录在《全唐诗续补遗》中:
团团游了又来游,无个明人指路头。除却心中三昧火,枪刀人马一齐休。
团团:形容不停地循环往复。明人:明智的人,能够指引方向的人。三昧火:佛教术语,指内心的智慧之火,能够烧尽一切烦恼和杂念。枪刀人马:比喻战争和纷争。《咏走马灯诗》的作者无际,其身份和时代尚存在争议。有学者研究认为,走马灯最早出现在宋代,因此这首诗可能并非唐代作品,而是后人依托之作。尽管如此,这首诗仍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方向的迷茫以及通过内心觉悟达到解脱的情感。全诗可以译为:团团游来又游去,找不到明白人给指路。只要除去心中的狭隘想法,暴力和纷争都会停止。从谜语的角度去理解,走马灯画面上的人物循环往复转动,没有人明确指明方向,一旦除却走马灯中心点燃的蜡烛之火,画面上的转动的刀枪人马随着烛光熄灭一起休矣。最有一句“枪刀人马一齐休”,对后世的走马灯谜语影响极大,“灯不休时马不停”“不灭烟尘不解兵”“灯火一熄干戈停”都与其意相近。
《咏走马灯诗》本是一首咏物诗,但后人都将其视为谜语,在明代的《快园道古·灯谜》、清代的《一夕活·雅谜》、民国时期的《谜语千首》《沪谚》《沪谚外编》《民间谜语全集》以及当代的《民间谜语》(辛木编)等历代谜语集中,都作为谜语收录有这首咏物诗,成为流传既久、传播亦广的经典谜语。
笔者曾认为,用诗来衡量,物谜即咏物诗,事谜即叙事诗。民间流传的物谜口口相传,而文人创作的咏物诗一旦被民间接受,也就会演变成为口口相传的民间谜语,收录在谜语集中。无际的《咏走马灯诗》即为一例。演变为物谜的咏物诗,一般能够查找到作者。
选入《中华谜书集成》的清代咄咄夫《又一夕话·续雅谜》,有两首走马灯谜语,其中一首律诗:
新时何事及宵征,队伍萧萧向夜明。历块风前微有影,衔枚月底寂无声。一身转战三千里,数骑看为百万兵。待得上元佳节过,烽烟永熄贺升平。
实为元代邾经的《走马灯》,略有不同,或因版本有异,或因抄录有误,首句“新时”原诗为“清时”,第二句“队伍”原诗为“人马”,末二句原诗为:“待得烧灯佳节过,烽烟永息贺升平。”烧灯节,也称燃灯节,即元宵节、上元节。邾经,字仲谊,维扬海陵(今泰州)人,元末进士。有《玩斋集》。
清代董含的笔记《三冈识略》第24章“己未至癸亥”载有《咏灯》:
羡君谈笑拥青油,片纸功名第一筹。营堑两重屯卫霍,山河半尺斗曹刘。甘泉夜见烽烟起,赤壁朝看甲马收。莫道火攻原下策,敕书先拜九光侯。
这首律诗为其中的一首,董含自述:“军旅初息,人有升平之庆。我郡元夕,灯市颇盛,儿童皆劈竹剪纸为之。醉后戏拈三律,聊识以博一笑。”三首律诗分别为老人灯、走马灯、宝盖灯。
功名事业若捕风,纸上谈兵气自雄。为问寸心灰也未,他时会见泣途穷。
见徐枕亚《枕亚浪墨》卷四《谈虎偶录》:“谜诗中一诗隐一物者,一句须有两层意思,上下亦须接气,实为咏物诗之有寄托者,非谜也。余前亦曾作十余首,惜已失去,今可忆者仅三四耳。”
徐枕亚(1889—1937),名觉,字枕亚,别署徐徐等,江苏常熟人,毕业于虞南师范学校,近现代小说家,南社社员。徐枕亚18岁开始写作,曾发表《玉梨魂》《愿作鸳鸯不羡仙》《燕山外史》等,是鸳鸯蝴蝶派早期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哀情小说著称,尤其是《玉梨魂》一书,深受读者喜爱,成为鸳鸯蝴蝶派影响最大的代表作品。《枕亚浪墨》卷四《谈虎偶录》,徐枕亚著,小说丛报社1916年10月三版,文中所忆其曾作诗谜之一,即这首“隐走马灯”是也。前两句“功名事业若捕风,纸上谈兵气自雄”通过比喻和典故,形象地描绘了功名事业的虚幻和纸上谈兵的虚妄。功名事业如同捕捉风一样难以捉摸,而那些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却自以为英勇。实际是在隐射走马灯的功名事业依靠火焰热力造成的空气对流,刀枪人马好似气势宏伟,实则是画在纸上裱糊在灯体上的空谈而已,试问当中心的蜡烛燃尽蜡炬成灰,那时灯火阑珊人走灯灭只能泣对日暮途穷。徐枕亚已阐明所作谜诗“一诗隐一物”,是为作走马灯谜而作咏走马灯诗。
以上都是文人所作咏物诗演变为民间谜语的例证。
《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描绘元宵佳节,贾府众人在冬日雪景中吟诗作画,相互猜谜,一派闲情逸致,这是林黛玉所作的一首诗谜:
骤驵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云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騄駬:亦作“騄耳”“绿耳”,千里马名,传说为周穆王“八骏”之一。紫绳:指缰绳。驰城逐堑:奔驰过城池,跨越过沟渠。狰狞:凶猛,骠勇。鳌背三山:古代传说,见于《列子》:渤海之东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本随波往来,天帝恐怕它们漂浮到西极去,就叫十五只巨鳌(大海龟)来背着它们。古时正月十五夜观灯,京都中所搭起的灯山作鳌背神山形,上面有各式各样的灯,亦称鳌山。此诗谜可译为:千里马何必用紫色的缰绳束缚?它在城池和壕沟间奔驰,显得非常凶猛。主人一指,它便如同风云一般迅速行动,最终在鳌背三山之上独立成名。
这首诗谜前两句描述了走马灯的形象和动态,后两句则点明了走马灯的象征意义。将走马灯比喻为千里马,无需缰绳束缚,自由驰骋。这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走马灯的灵动和活力。走马灯在燃烧蜡烛时,马匹的剪纸会快速旋转,仿佛在城池和壕沟间奔驰,显得非常凶猛。这种动态描写增强了诗谜的视觉效果。最后一句“鳌背三山独立名”不仅点明了走马灯的位置,还暗示了林黛玉的才华和地位。鳌背三山象征着高远和神秘,而走马灯在鳌山上独立成名,象征着林黛玉在贾府中的独特地位和才华。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亦有制作灯谜,其中算盘谜语:“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随着《红楼梦》在民间的巨大影响,被民众所接受,成为广为流传的民间谜语,民国时《新灯虎》即将其收录,《民间谜语全集》《中国谜语大全》两部大型谜语集亦有收录,还收录在许多地方谜语集中。而林黛玉这首走马灯谜问世之后,或许是意义较为深奥不易被一般民众理解,却并未见有其他谜书收录。
在《略谈谜语手抄本及其抄录的戏台谜语》一文中,我曾例举湖南谜语手抄本《博粲录》中的一首无底谜语:
六根柱子起牌楼,水阁凉亭在里头。红粉佳人朝朝过,风流才子也常游。
有猜戏楼的,其他还有猜影子戏、走马灯、轿子的。乍一看“起牌楼”确似戏楼,“红粉佳人、风流才子”又似在演戏,再细看“六根柱子”却不是戏楼建筑了。我们来看看走马灯,灯体由外框和内轴组成,外框有四角形、五角形、六角形和八角形等,内轴上则绘上古代武将骑马等图画。灯内点上蜡烛,烛产生的热力造成气流,令轮轴转动。轮轴上有剪纸,烛光将剪纸的影投射在屏上,图像便不断走动。因多在灯各个面上绘制古代武将骑马的图画,而灯转动时看起来好像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故名走马灯。这首谜语描述的应该是常见的六角形走马灯了:用六根木条制作外框架,犹如搭起了牌楼,里头的内轴绘制水阁凉亭,红粉佳人、风流才子朝朝常游在其中,也确实有演戏的效果。另有几首“走马灯”谜语:
小小戏台明如昼,几个戏子绕场走,若问他是甚么物,他是玩具算魁首。/《民间谜语全集》
小小戏台闪闪亮,几个演员走过场,不打锣鼓不唱曲,熄掉灯火戏散场。/采录地区:长沙《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谜语·湖南卷》书稿
小小戏楼闹洋洋,生旦丑末走过场,弗敲锣鼓弗唱曲,灯火一灭人散场。/《台州民间谜语》
走马灯是一座缩微版的戏台(戏楼),二者规模的大小有区别;都有演员(戏子、生旦丑末),但有着真人与画像的区别;戏台上是锣鼓喧天,走马灯则不打锣鼓不唱曲,静静地让人们观赏;最后点明了是“玩具”,从谜目上做了限制;戏台上照明的是灯光,灯光关闭剧终落幕,而燃亮走马灯的是灯火(烛光),烛光熄灭游戏散场。绕场、走过场,活生生展现了走马灯的转动,过、游、走这几个动词,充分体现出走马灯的动态特征,从中颇能看出其与“戏台”谜语的相似与区别,“走马灯谜语”可以说是“戏台谜语”的本家、近亲,同属于一个大家族。
起一个圆楼型,中心火通明,只要火伓[1]停,兵马乱乱哏[2]。
[1]伓:同“不”,无;没有。[2]哏:旋转。
此谜选自翁卫著《龙岩方言谜语》(广东海燕电子音像出版社2024年10月出版),是一首颇具地域特色的走马灯客家方言谜语,译为普通话:立起一个圆的楼形,它的中心有通透明亮的火,只要这抹火不熄灭,兵马就会不停地旋转。
在谜语中能够将走马灯比喻为圆楼的,大约也只有福建龙岩一带了。
圆形土楼是汉族客家民居,流行于福建龙岩、永定一带。土楼历史久远。此种数百人聚族而居的堡垒式住宅,源于迁徙至此的客家人为防卫械斗侵袭而采用的办法。以夯土为承重墙,墙厚达1米,因土内掺少量石灰,并配以不同粒径的砂、石屑、小卵石等,拌和夯筑,坚硬如石,虽经200~300年风雨,仍屹立如新。可达5层之高。圆平面直径最大可达70余米,共3环,房间可达300余间;层高由外环向中心降低,以保证内部采光通风良好;底层一般用作厨房、畜圈、杂用;第二层储藏粮食;底层和第二层外墙不开窗;上两层为住房,向外开窗;内侧走廊,可连通各间。中心为平房,建祠堂,供族人议事、婚丧行礼及其他公共活动用。
《龙岩方言谜语》一书的作者翁卫先生,是龙岩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岩方言谜语”代表性传承人,十多年前,曾带我到永定土楼观光,至今记忆犹新,当解读这首用龙岩方言讲述的走马灯谜语时,圆形土楼便浮现在眼前,这规模宏大的土楼,不就是一座巨大无比的圆形走马灯吗!“只要火伓停,兵马乱乱哏”所呈现的,不就是中原地区谜语所描述走马灯“城中兵马乱纷纷”“灯火一熄干戈停”的场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