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特兰大笔会

亚特兰大笔会是由一群居住在亚特兰大的中文写作爱好者组成。笔会提倡中英文写作,互相交流提高。欢迎有兴趣的人士加入。
个人资料
亚特兰大笔会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新春猜谜话饺子

(2025-02-02 08:27:02) 下一个

新春猜谜话饺子

刘二安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美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流传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饺子,又称为“扁食”“饺耳”“角子”等,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的滕国地区(今山东省滕州市境内),考古学家在该地区的墓葬中发现了可能是最早的饺子实物证据。饺子作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随着多个朝代的发展,逐渐成为汉民族的传统美食,并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饺子的主要原料包括面皮(通常由冷水和面粉混合制成)以及多种馅料,如猪肉、牛肉、羊肉、海鲜以及各类蔬菜等。饺子的特点是面皮薄、馅料嫩,皮质柔软且富有弹性,馅料调配精细,形成多层次的口感。传统饺子的形状通常为月牙形或角形,便于烹饪后识别与食用。制作过程中,将面粉与水混合,揉成面团后静置,然后分割成小团,擀成圆形饺子皮,放入适量馅料,捏合成指定形状。饺子的烹饪方法多样,包括煮、蒸、烙、煎和炸等。饺子不仅是食物,还具有文化意义。有的地方饺子烹饪技艺还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猜谜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精神美食,新春佳节时,合家团聚,一边品尝饺子的美味,一边思索谜语的奥妙,其乐融融,尤其是在北方广大地区,还广泛流传着大量饺子谜语,这些谜语更是为活跃节日的文化生活增添异彩。

  饺子是食品,在谜语分类自然属于“食品类”,目前所见较早收录饺子谜语的是《河南谜语》(1929年),其分类为:

 

  甲组  物类

   二、无生

    丑、构造

         A.消费

          1.食品

 

  一般都是将“饺子”作为名词即食品名称收录在物谜中的,例如20世纪较有影响的谜语集《中国谜语大全》,即收录在物谜的食品类中。《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谜语卷》编纂体例制定的分类中有“饮食类”。饮食是一种文化,释义为吃喝,是物质文化和社会风俗各部分中最能反映民族和地区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出自西周·周公旦《书·酒诰》:“尔乃饮食醉饱。”饮食是广义的,食品则比较具体了,其基本范围包括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如加工后的粮食、水果、肉类等,以及各种饮料,如酒水、茶水、果汁等。近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谜语·河南卷(一)》,即按照“谜语卷”编纂体例,将“饺子”谜语收录在“物谜·饮食类·食品”中。但如果将饺子的制作过程例如“包饺子”“下饺子”等在谜语中反映,则应属于事谜,“河南卷”的“事谜”分类有“日常生活类·食品制作”“日常生活类·食品享用”,收录有“吃饺子”谜例。新出版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谜语·河北卷(二)》,在“事谜·劳动生产类”中收录了一些“包饺子”“下饺子”谜语,这样,饺子谜语的分类就比较全面了。不过,“劳动生产类”似乎不如“日常生活类·食品制作”名称更符合人们的阅读与理解习惯。

  饺子谜语主要流传在北方地区。民国时期的《民间谜语全集》内容可能是以南方地区为主的,书中没有收录饺子谜语。我们现在所汇辑的160多首饺子谜语,即以北方地区为主,因为饺子有多种别称,饺子谜语也有“饺子”“水饺”“扁食”等多种谜底,福建龙岩方言谜语谜底为“饺仔”,我们一并称之为“饺子谜语”。已经出版的“河南卷”“河北卷”(以下均使用简称),以及编纂中的“天津卷”“湖北卷”“湖南卷”“安徽卷”“江苏卷”(主要是苏北)和《20世纪50年代山东大学民间文学采风资料汇编》等谜语集,山东、山西等地的地方志书中,都收录有饺子谜语。饺子谜语还被收入在教材中,例如民国时期的四年级国语科《谜语一百则》(谜底或为馄饨),当代语文课本中包含有关饺子的谜语,例如“肚子圆又圆,长的像元宝‌”,这些谜语不仅在语文课本中出现,还常用于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通过猜谜语来学习和理解汉字和语言。许多儿童谜语书也有收录,例如浙江少儿出版社的《金牌谜语》。许多人在幼时就不仅喜爱吃饺子,也接触到饺子谜语了。  

‌  色香味形器‌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对饮食的五种评价标准,也称为“五味”或“五美”。首先是色,指食品的外观和色泽。饺子皮是用白面制作,因而包出来的饺子是白色的,洁白如玉,很容易引起人们的食欲:

 

  白布包松香,抛到水中央。潮水涨三涨,马上把网张。/河南卷

  白布一方包点心,赴汤蹈火有浮沉。人拿铁网来捞起,夹入红门进洞深。/湖南卷书稿

  白肚肚,落边边儿。扔进开水锅,送到鬼门关。/河北卷

  白棉纸,包丁香,扔到河中央。红杆落了旗,一下见阎王。/《河南谜语》

  白皮包百样,甩到河中央,不怕浪里打,就怕船来装。/湖北卷书稿

  白衣裳,圆肚皮,成群跳进开水里。出锅一咬冒香气,大人小孩都欢喜。/河北卷

  白纸包松香,放到河中央,不怕浪来打,只怕船来装。/湖北卷书稿

 

  “白色类型”的饺子谜语,首先将第一眼看到的白颜色的饺子皮,比喻为白布、白肚肚、白棉纸、白衣裳、白纸等,它们的共同点是白色的薄薄的物品,符合饺子薄皮大馅的特点。

  香和味大体是结合在一起的,形容饺子香味的谜例有:

 

  皮里包着肉,肉里没骨头。煮熟吃一口,香味满屋走。/河南卷

  一物生得怪又怪,肚里装满各色菜。整天爱洗热水澡,元宝碗中叠起来。/河南卷

  满舱美味腻麻舟,凫水归来刷酱油。荤素不拘抿嘴笑,有捏家道不为愁。/江苏卷书稿

  小轮船,装杂货。要进口,水里过。/江苏卷书稿

  小白罐,弯弯盖,里头装着杂烩菜。/湖北卷书稿

 

  香气浓郁、清新怡人,味道鲜美、口感丰富,饺子的香味是体现在饺子馅里的,将各种饺子馅比喻为“杂货”,用“皮里包着肉”“装满各色菜”“满舱美味”“杂烩菜”来描述馅料调配精细,形成多层次的口感。虽然除夕夜包饺子是全国范围内普遍的习俗,但不同地区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异。例如,有些地方会在饺子中放入不同的馅料,象征不同的寓意,如韭菜馅象征久财、香菇馅象征鼓财等‌。这些习俗丰富了除夕夜包饺子的文化内涵。此类谜语较分散,数量也不多,还形不成单独一个类型。

  造型美观、形态清晰的食品能够提高人们的食欲和兴趣,形容饺子外形为元宝的有:

 

  肚子圆又圆,长得像元宝。/湖南卷书稿

  两头尖尖似元宝,肚里装货可不少。中华民族好传统,过年餐桌不可少。/江苏卷书稿

  两头翘,元宝形。刀子嘴,豆腐心。/江苏卷书稿

  一堆大元宝,并非金银造,味美称佳肴,过年家家包。/湖南卷书稿

 

  元包饺子是指饺子的一种形状。饺子的外形类似古代的元宝,因此吃饺子有“招财进宝”“大吉大利”的寓意。基本方法是将饺子的馅料放入圆形的饺子皮中,对折饺子皮,将饺子边缘向中间弯拢,然后将两端的边角捏紧成元宝状。

  将饺子外形比喻为“鹅”的数量最多,占到所有谜例的一半:

 

  岸上来了一群鹅,扑里扑通跳进河。/河南卷

  半天养了一群鹅,扑通扑通撵下河。下潜上浮待一会儿,捞起就能上饭桌。/河北卷

  北边儿来了一群鹅,扑通扑通跳下河。/江苏卷书稿

  从南过来一群鹅,扑里扑腾跳进河。先沉底,后漂起,棍子赶进牙门里。/河南卷

  从南来了一群鸭,白白胖胖都爱它,能吃肉来能吃素,噗嗤噗嗤水里下。/安徽卷书稿

  从南来群大白鹅,郭家坟里起,杜家坟里落。/河南卷

  从南来群鹅,扑通扑通都下河,先沉底,后漂着。/白启明《河南谜语》

  从南来群小白鹅,秃噜秃噜都下河。/河南卷

  从南来阵子鹅,扑啦扑啦都下河。/安徽卷书稿

  从南面来了一群小白鹅,锅家坟里起,肚家坟里落。/河南卷

  东边一群鹅,赶着去下河。去时沉底,回来漂着。/河南卷

  多少白鹅打水浮,红棍捣捣,捣到二郎庙。/白启明《河南谜语》

  对面来了一群鹅,扑通扑通跳下河,等到潮水涨三次,一股脑儿赶上坡。/《大王桥村志下》

  飞来一群鹅,见水就要跳下河。/胡祖德编《沪谚外编》(1923年1月初版)

  高高山上一群鹅,轱辘轱辘滚下河。/湖北卷书稿

  鼓鼓囊囊一群鹅,扑通扑通跳下河,等到潮水涨三遍,一股脑儿上了坡。/《金牌谜语·人与自然》

  家后一群鹅,扑棱扑棱跳下河。/江苏卷书稿

  家后有群鹅,喽嘟喽嘟都跳河。/安徽卷书稿

  家南来了一帮鹅,噗哩噗通跳下河。/河北卷

  来了一群小白鹅,身子一歪下了河。只因河里水太热,先沉底来后漂着。/河北卷

  面片擀得薄,包馅捏成鹅。白鹅跳下水,个个不能活。/河北卷

  木板上面一群鹅,稀里哗啦赶下河。/湖北卷书稿

  南边过来一群白布鹅,扑扑通通下潭窝。手拿两杆枪,赶到杜(肚)家庄。/《南阳市民政志(1986-2006)》

  南边地里一群鹅,见一个跳河都跳河。采录地区 :石家庄 河北卷

  南边过来一群鹅,扑通扑通跳下河。先沉底,后漂浮,再过一会儿碗里落。/河南卷

  南边过来一群鹅,扑通扑通下了河。下到河里转三转,却让人家端上桌。/河北卷

  南边来了一群鹅,扑里扑嗒跳了河。/河南卷

  南边来群鹅,一起跳下河。一去抓底赴,回来打漂洋。进了红大门,安家落了户。/《哈尔滨市志 宗教方言》

  南面来了小白鹅,扑通扑通跳下河。/江苏卷书稿

  起南来群小白鹅,扑通扑通都下河。/安徽卷书稿

  前面来了一群鹅,扑通扑通跳下河,等到潮水涨三次,一古脑儿赶上坡。/湖南卷书稿

  前面来了一阵鹅,突突突地下了河。/安徽卷书稿

  我家养了一群鹅,叽里呱啦下了河。/《涿鹿县志》

  雪白一群鹅,个个跳下河。河里沐浴过,杜家门前落。/河南卷

  一群白鹅,浮水过河,双桨捞起,送进衙里。/湖北卷书稿

  一群白鹅,漂江过河。两杆红缨枪,送到杜家庄。/河南卷

  一群白鹅,漂水过河,红棍挑起,送到庙里。/《中国谜语大全》

  一群白鹅,蹚水过河。要往哪去?阎王肚里。/河南卷

  一群白鹅鹅,耍水过河河,问他做甚去呀?眊我肚哥哥。/《阳曲方言志》

  一群白鹅跳下水,扑通扑通飞不起。/湖南卷书稿

  一群鹅,赶下河,沉底,漂起,捞出来,送进红庙里。/河北卷

  一群鹅,赶下河,勺勺舀,棍棍戳。/湖北卷书稿

  一群鹅,漂水过河。红棍挑起,入到庙里。/白启明《河南谜语》

  一群鹅,走江河。先沉底,后漂起。红杆送到衙门里。/河北卷

  一群小白鹅,咚咚跳下锅。洗个开水澡,个个笑呵呵。/河南卷

  一群小白鹅,嘟嘟噜噜都下河。/安徽卷书稿

  一群小白鹅,扑咚跳下河,个个会浮水,起来爬上桌。/湖北卷书稿

  一群小白鹅,扑通跳下河。先沉后漂浮,捞起解饥饿。/河南卷

  一阵水白鹅,滴流滴流都下河。/白启明《河南谜语》

  远处来了一群鹅,扑通扑通跳下坷,不见尾干不见毛。/《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 民俗》

  远处来“哒”一群鹅,噼里叭啦跳下河,先浮起一个,后浮起一窝。/《青林寺谜语选》

  远看一群白鹅,稀里哗啦跳河。/天津卷书稿

 

  “鹅类型”的谜例较多,这里仅选了一部分。民国早年出版的《沪谚外编》《河南谜语》中的“鹅类型”饺子谜语对后世影响很多,与其相似的异文在各地多有流传,并被收录到不少谜语集中。鹅,一种家禽,羽毛多为白色或灰色,能游泳,正如唐代诗人骆宾王《咏鹅》所吟咏的“白毛浮绿水”,鹅的色彩、形体都与饺子相似,且其生活在水中,因而人们多用鹅来形容饺子,就很自然了。将饺子下锅,比喻为白鹅跳水,非常形象,因饺子形体小,因而又将其形容为“小白鹅”。跳水(下锅)时发出的声音,用“扑通扑通”“噼嗒吧嗒”“秃噜秃噜”“噼里叭啦”“扑扑啦啦”等象声词来模拟,仿佛再现了下饺子时欢快热闹的场景。再接着叙述“先沉底,后漂浮”“先浮起一个,后浮起一窝”的煮沸过程,然后“捞起就能上饭桌”“起来爬上桌”,有的还注意到“等到潮水涨三次”“下到河里转三转”的煮食细节,叙述了“双桨捞起,送进衙里”“红棍挑起,入到庙里”,使用筷子将饺子吃到嘴里,便可以大快朵颐享受美味了。因为口口相传,谜语里还有不少使用谐音来表现的,比如“郭家坟”“杜家坟”“杜家庄”,“郭”即煮饺子的锅,“杜”即饱食饺子的“肚”,尤显风趣。

  其他形容饺子形状的还有:

 

  从南飞来一群鹁鸽,落到锅里打踅摸。/《大寨村志》

  从西来了一群白鹁鸽,郭家坟里走,杜家坟里落。/白启明《河南谜语》

  飞来一群白鹁鸽, 要上郭家坟里落。郭家拿的红杆枪, 一下赶到肚家庄。/河南卷

  南边过来一群白鹁鸽,扑扑通通下潭窝。手拿两杆枪,赶到杜家庄。(潭窝 :方言,指水潭。河流中水特别深的地方)/河南卷

  南面来群白鹁鸽,扑里扑通跳潭窝。/白启明《河南谜语》

  盆里生,碗里落,红枪打住个白鹁鸪。/《中国谜语大全》

  一群白鹁鸽,郭(锅)家林里起,杜(肚)家林里落。/《汶上方言志》

  高山一群小白鸽,尖尖嘴儿满肚食,刚从汤溪城里过,又到杜家去投宿。/湖南卷书稿

  南边来了一群鸽子,落了俺家一桌子。/河北卷

  一群白脖鸽,水中打漩涡,从锅里起身,到肚里落座。/江苏卷书稿

  一群白鸭,落水洗骹,生会沕水,浮头收散。/《龙岩方言谜语》(第1辑)

  从南来了一群白公鸡,跳锅子耍滚水。/《山阴方言志》

  南来个雁,北来个雁,到俺锅里转一转。/《赞皇县东王俄村志》

  南边来了一群雁,落到俺家一锅边。/河北卷

  南沿来了一群雁,咕咚咕咚下了店。/河北卷

 

  形容为与鹅同为禽类的鹁鸽、白鸽、鸭、鸡、雁。鹁鸽是一种可以家饲的鸽子。甚至还形容为其他家畜、兽类等动物的:

 

  家前一对狗,打一棍子咬一口。/《20世纪50年代山东大学民间文学采风资料汇编》

  一个白狗狗,煮得锅里特擞擞。/《中阳县方言志》

  一群小白狗,围着锅沿走,打它两叉把,哧溜跳进口。/《蓝家庄村志》

  从南来了一伙猴,扑通扑通跳了沟。/河北卷

  家里一群骡,个个载上驹,汤家林里过,肚家林里宿/《20世纪50年代山东大学民间文学采风资料汇编》

  小白兔,耷拉肚,肚里装着杂货铺。/河南卷

  小白兔,大圆肚。身上一串小脚步,里面装的杂货铺。/河南卷

  朝南来了一群羊,不溜不溜跳下水。/《大同县志》

  南边过来一群羔羔羊,跳到锅里乱嚷嚷。/河北卷

  南边来了一群羊,落到俺锅里个嚷嚷。/河北卷

  小耗子上锅台,噼了啪了掉下来。/河北卷

 

  有狗、骡、羊、兔等家畜,还有猴、耗子等,都是人们熟悉的动物。“小白兔,耷拉肚”的比喻也很形象。除动物外,还有以人的“耳朵”来形容饺子的:

 

  一群胖胖大耳朵,扑通扑通跳下河。热汤沸水游几圈,飞上盘子可解饿。/河南卷

 

  冬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节日,北方地区最为盛行。除春节外,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也是中国北方的一种文化象征。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据说来源于河南。相传东汉时期南阳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冬至那天赶到了家乡,赶到当时大雪纷飞,寒风刺骨。他见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祛寒矫耳汤”给百姓吃。乡亲们吃后,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就形成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慢慢地还演变成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耳朵的说法。民间还流传吃饺子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着吃。

  五美中还有“器”,器‌:指盛食品的器皿。器皿精美、适合菜肴的器具会让人们感到用餐的仪式感和美感,在古代尤其讲究,能够很好地表达菜的意境。器皿虽不属于饺子的内容,但有的谜例中涉及盛饺子的碗、盘,有些涉及盛放饺子和制作饺子的器具:

 

  紧不挤慢不挤,做了一个箪子,三扑通两扑通,扔到一锅里。要溢锅就用冷水泼,要漂上来还要按下去。/河北卷

  辛辛苦苦包了一苤子,扑哧扑哧扔它一锅的。漂上来还得按下去,动不动就要冷水泼。/河北卷

 

  擀饺皮儿骨碌儿

  粗不过一把,长不过一拃,女人们常耍。/《大同市志1993-2013》

 

  箪子,用高粱秸秆钉在一起盛放东西的厨房用具,一般为圆形的,用来盛放包好的饺子,或擀好的面条。有的地方叫盖子。紧不挤慢不挤:“不挤”,就是“捏”。紧,义为快。相对来说,就是“慢”。苤子原意为植物名,苤读作piě,与箪子同义,豫北一般写作“拍”,读如piē,一种锅盖子。擀饺皮儿骨碌儿,即小擀面杖,这首谜语属于荤谜素猜。

  在中国北方的一些地区,还有将硬币包进饺子的习俗,寓意新的一年财源广进,好运连连。人们通过在饺子中包硬币来表达对新一年财富的美好祈愿。《河南谜语》中有一首“包钱饺子”的谜语描写的这种幸运饺子:

 

  朝廷倒了运,入了迷魂阵。过去水火关,接到宛平县。快头去送信,谁要救出真天子,才是有福人。

 

  过去的铜钱“通宝”,是自唐初至清末铜币的一种名称,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号(国号)这些朝廷的象征,将饺子馅比喻为“迷魂阵”,铜钱包在迷魂阵中便是倒了运,但却会给人们带来好运。经过水煮火烧的磨炼,煮熟的饺子就可以盛放到碗中(“宛”的谐音),快头,捕快(捕役和快手合称)的首领,这里谐音“筷”,筷子夹起饺子吃,谁能吃到包着铜钱的幸运饺子,谁就是救出了朝廷真天子,谁便是有福之人。这一首谜语,将幸运饺子从包馅、下水煮、捞进碗里,到举起筷子食用的过程详细地叙述了一番。

  物谜“饺子”和事谜“包饺子”“下饺子”,就像“雨”和“下雨”谜语一样,其实是一体的,不必有意割裂开,我们在研究饺子谜语时,也是融合在一起进行分析的。有一首事谜“包饺子”,则是专门描述了包饺子的过程:

 

  木老婆儿拉了个饼儿,肉老婆儿托在了手心。二妹子嬔了个蛋,伍小姐急巴巴来包。/河北卷

 

  用拟人法,木老婆为擀面杖擀饺子皮;肉老婆儿为手心托起了饺子皮;两只手为二妹子,嬔蛋,指用两手捏起馅儿;五小姐即用五个手指来包饺子。谜语中有动词“拉”“托”“嬔”,最后用一个“包”字点明了主题,与其他大多饺子谜既可理解为物谜,也可理解为事谜不同,这是一首典型的事谜。还有一首描写静态的饺子形状,则只能作为物谜:

 

  黄金布,包银条,中间弯弯两头翘。/安徽卷书稿

 

  饺子皮北方多用圆形,南方有的地方用方形皮包元宝饺子:

 

  四四方方纸一张,中间包起紫花糖。客来急欲沉河去,上岸捞来入肚肠。/湖南卷书稿

  四角方方一块田,上头点着四出戏,头一出是胡胡□□,第二出是张飞割草,第三出是小二姬赶毡,第四出是鲢动水欢。/《20世纪50年代山东大学民间文学采风资料汇编》

 

  前一首流传于湖南娄底,方形的饺子皮“中间包起紫花糖”,可能指馅的颜色,也可能指糖饺子。南方有些地方包肉馅饺子的时候,也包几个红糖或加芝麻花生等馅的饺子,吃到中彩运气好。后一首谜底是“包饺子”,采录自山东沂水,谜面尚缺二字,“四角方方一块田”可能是指擀面板或方形的饺子皮,四出戏可能是指包饺子时和面、调馅、擀皮、下锅的顺序。

  饺子谜语一般都是单谜,见到一首组谜:

 

  包饺子、捏窝头

  富家过年,二上八下;穷人过年,九外一中。(打事物二)/《襄阳民间谜语》

 

  这其实是一幅谜联。《清末民国讽喻联集》里有一副对联:“别家过年二上八下;我家贺岁九外一中”。其中的数字,都是指手指头。“二上八下”,是包饺子的手势;“九外一中”,则是捏窝头的手势。还有传说,从前有一个穷书生,每逢年关感慨贫富悬殊,世道不平。有一年除夕,穷书生实在生气,挥笔写对联以抒胸中郁悒之情:“富人家过新年二上八下,穷书生除旧岁九外一中。”前者是包饺子的动作,二个手指在上面,八个手指在下面;后者是捏窝头的姿势,九个手指在外面,一个手指在中间,意思是:富人包饺子,穷人捏窝头。谜联含蓄、形象、生动,不是故作风趣、戏谑,而是愤懑心情的表露,读来让人潸然泪下。

  《民间谜语全集》虽然没有收录饺子谜,但收录有“馄饨谜”和“汤圆谜”。

  馄饨,也叫云吞、抄手,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民间传统面食。馄饨在演变中分化出饺子。制作馄饨时,先用薄面皮包肉馅儿,下锅后煮熟,食用时一般带汤。古代中国人认为这是一种密封的包子,没有七窍,所以称为“混沌”,依据中国造字的规则,后来才称为“馄饨”。以前馄饨与水饺并无区别,至唐朝起,正式区分了馄饨与水饺的称呼。现在还有湖北人称馄饨为水饺,福建人称馄饨为饺子的别称扁食,都极易于饺子混淆,一些馄饨谜语,其实与饺子谜语区别不大甚至一样,成为多底谜语,例如“白纸包松香,投在海中央,无风三尺浪,铁丝网来张。”《民间谜语全集》谜底标为“馄饨”,同为民国时期出版的四年级国语科《谜语一百则》(第二册)谜底以图表示,很难分辨是饺子还是馄饨,而在河南、湖北流传的这首谜语的异文,谜底则都明确标为饺子。馄饨谜语如下:

 

  白布包麝香,丢在池中央。一见池水涨,忙把铁网张。/河南卷

  后门口,一群鹅,人客来,赶下河。/《中国谜语大全》

  青肚皮,白肥肉,汤家湾里过,杜家湾里宿。/《中国谜语大全》

  四四方方一点红,打起包袱去广东,走到阳溪龙游过,到得汉口无影踪。/《民间谜语全集》

  四四方方一点红,打起包袱去打工。走到安阳过汤阴,到了道口无踪影。/河南卷

  小白船儿怪模样,里头住着肉姑娘;喜欢浮在圆池塘,一遇波浪进大网。/《民间谜语全集》

  雪白绢片包茴香,听闻契叉响,快快丢落河中央。(契叉:响声)/《宁波谜语》

 

  同样的颜色:白;同样的形状:鹅;同样的动作:下河;同样的谐音:杜(肚)家。饺子谜和馄饨谜确实极易混淆的。饺子和馄饨最大的区别在于饺子皮大多是圆形的,而馄饨皮通常是方形的,传说馄饨是混沌之初的人间食物,是给女娲造出来的人吃的食物,只能代表地,所以馄饨皮做成方形的,在馄饨谜语中即描述为“四四方方一点红”,“一点红”是指馄饨馅,必须是肉馅,“里头住着肉姑娘”。地域性在谜语中也有体现,例如大多数地区流传的“到得汉口无影踪”,著名的道口烧鸡产地滑县却流传为“到得道口无影踪”。

  再看看汤圆谜,谜底有“汤团”“汤圆”“汤圆子”等名称,北方地区大多称为“元宵”,也有属于事谜的“做汤团”“煮元宵”:

 

  白白的,圆圆的。下锅一煮黏黏的,吃上一口甜甜的。/河南卷

  白白身子圆溜溜,样子像个乒乓球。放在锅里煮一煮,全家吃它过十五。/河南卷

  白糖梅子真希奇,也没核儿也没皮。/《民间谜语全集》

  白糖梅子真稀奇,也没核儿也没皮,正月十五沿街卖,过了正月没人提。/《中国谜语大全》

  从南边来了一群雁,嘟嘟噜噜都下蛋。/河南卷

  大街一物喜欢人,没有窗户没有门,打哪进来个核桃仁?/河南卷

  腹内香甜如蜜,心中花红柳绿,白沙滩上打滚,清水河中沐浴。/《中国谜语大全》

  个头溜溜圆,颜色白光光。正月十五吃,味道赛蜜糖。/河南卷

  后门头,一潮鹅。人客来,赶落河。/《宁波谜语》

  没有窗户没有门,从哪进来个海棠人?/河南卷

  身上洁白如玉,心中花花绿绿。白河滩上打滚,清水池中沐浴。/河南卷

  身上洁白如玉,心中味甜似蜜。白沙滩上打滚,清水池中沐浴。/河南卷

  水里行来雪里滚,层层白袍穿在身。赴汤蹈火走一趟,感化唐王动了心。/河南卷

  小白狗,沿浜走,射一枪,咬一口。/《中国谜语大全》

  小白狗,圆溜溜。锅里走,咬一口。/河南卷

  小小丸子白又白,里面黑泥流出来。/河南卷

  雪白一群鹅,湖里来游过,嘴家门前过,杜家门前落。/《中国谜语大全》

  一群穿白小将,身体圆圆胖胖。胸藏黑黄红绿,清水池里荡漾。/河南卷

  一群滚圆小胖胖,细皮白肉真健康。白沙滩上打个滚,清水池中走一趟。/河南卷

  一只小白狗,刺一枪,咬一口。/《中国谜语大全》

  圆周周的一个小白狗,扎一枪,咬一口。/白启明《河南谜语》

 

  做汤团

  挪圆又打扁,打扁又挪圆。/《中国谜语大全》

 

  煮元宵

  东边一群雁,西边一群雁。来到水坑边,噼里啪啦就下蛋。/河北卷

  南边来群雁,噼里啪啦就下蛋。/河北卷

  南来两只燕下了一窝蛋。滚到汤锅里,捞起进了碗。/河北卷

 

  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的明州(现浙江省宁波市)所兴起的一种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猪板油做馅、加入少许白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圆形,煮熟后,吃起来香甜软糯,回味无穷。同时,汤圆象征合家团圆美满,吃汤圆也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阖家幸福、团团圆圆,所以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必备美食。宁波是汤圆的起源地,民国时期出版的《宁波谜语》即收录有“汤团”谜语。汤圆谜与饺子谜有相似处,虽然都是白色,都要下水煮,都是节令食品,但明显的区别在于形状不同,一是扁的,一是圆的,如汤圆的“圆溜溜”“圆周周”“圆圆胖胖”;还有味道的不同,如汤圆的“腹内香甜如蜜”“心中味甜似蜜”,馅的不同“心中花红柳绿”“打哪进来个核桃仁”等。在河北流传的几首事谜“煮元宵”中,“群雁”的比喻亦见于饺子谜,只有“下蛋”才显示出汤圆“圆”的特征,显示出其与饺子的不同之处。

  因为“馄饨谜”“汤圆谜”与“饺子谜”有太多的相似处,故附在本文后供大家一起比较与欣赏。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