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特兰大笔会

亚特兰大笔会是由一群居住在亚特兰大的中文写作爱好者组成。笔会提倡中英文写作,互相交流提高。欢迎有兴趣的人士加入。
个人资料
亚特兰大笔会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寶島行之:南北故宮巡禮

(2024-08-24 13:04:08) 下一个

寶島行之:南北故宮巡禮

說起故宮博物院,大家都知道北京有一個,臺北也有一個,海峽兩岸,各有收藏各有精彩。但我這裏說的南北故宮,卻都是在臺灣。在南部的嘉義,還有個故宮南院,全稱是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2004年,鑒於當時臺灣文化產業北高南低的情況,有人提出“平衡南北,文化均富”的口號,遂由陳水扁拍板,在南部嘉義市附近興建一座故宮南院,把一些文物珍寶分流過來展出,一來可平衡南北文化產業,二來臺北故宮本來就地方小藏品多,正好搬一些過來,讓廣大民眾能有機會一睹。就這樣,南故宮得以破土動工。可惜好事多磨,進展緩慢,直到阿扁兩屆任期結束,都還在建設。馬英九上臺後又再大力推動,終於在2015年落成並對外開放。

這次到寶島旅行,走的是一條從南到北的路線。先從香港飛高雄,不到兩小時。第二站是從高雄坐臺鐵火車到嘉義,輕鬆快捷。一出火車站就有前往故宮南院的專線巴士,很是方便。

整個故宮南院分為館區和園區,館區建築三面環水,只有一條步行觀景橋連接。據介紹,整體設計佈局採取中國傳統水墨畫之“濃墨”,“飛白”和“渲染”三種筆法渾然而成,如果在高處俯覽,就能強烈地感受到這一點。

嘉義南故宮鳥覽-圖片來自網路

南故宮館內藏品有不少國寶級的精品,但時間有限,只能走馬觀花。

這件商代嬰祖丁鼎,距今三千多年了,是臺灣故宮保存最大最重的鼎,鼎身刻有銘文,銘文是鼎的身份標記,尤其珍貴,足令此鼎位居古代名鼎之列。

下面這座建造於北魏的石塔叫“曹天度造九層千佛石塔”,塔高2米,四面密密麻麻刻滿了一千多尊小佛像,歷經一千多年保存完好。塔底基座還分別雕有男女供養人的雕像。從冠名推測,曹天度大概就是此塔的供養人了。但是,那些能工巧匠們卻湮沒於歷史的塵埃中,沒有留下名字。

此座石塔原來存放在山西朔州崇福寺內,抗戰時被日軍掠走運回日本,當時有位朔州市民冒死把頂上的塔刹偷偷藏了起來,所以被日本人掠去的塔是沒有塔刹的。後來臺灣向日本追討,石塔得以歸還臺灣,而塔刹則是重新仿造的。而原裝塔刹則在解放後被中國政府獲得,現存於朔州市文物所。像這樣一物分藏兩地的國寶文物其實還有不少,實在令人有點感概!不過畢竟還是在同胞兄弟之手,誰來保管就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世人都有機會參觀一睹。

存放於山西朔州市文物所的塔刹-圖片來自網路

值得一提的還有以下這組鎏金小佛像,表現的是佛祖出世時的情形,一個赤身裸體的小娃娃,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稱之為誕生佛。

像這樣的佛祖造像,還是頭一次見到。蓋因裸體在中國古代藝術品中就極其罕見,更和況是佛祖。

其他各種皇家宮廷收藏的瓷器珍寶,書畫古玩,林林总总。因沒有太多這方面的知識儲備,基本略略掃過。

次日從嘉義繼續坐臺鐵北行,三個多小時就到達臺北火車站。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一座純中國風格的建築。

據說很多遊客初次參觀臺北故宮,必看三件物事:一塊豬肉一顆白菜和一口大鍋。這三寶都是常年展出的,基本都能看到。 肉型石就是一塊大小十公分見方,酷似東坡肉的的天然石頭,據說是蒙古王爺獻給清朝皇帝的貢品。

翠玉白菜也是一件清代皇家收藏的工藝品,尺寸比想像中的小,或者說是一顆小白菜,由一塊玉石雕琢而成,該綠的綠,該白的白,都恰到好處,製作匠心獨到,精巧無倫。

如果說豬肉白菜,都只是屬於古玩之類的工藝品,只有賞玩價值和藝術價值,那麼那口大鍋才是真正具有考古價值和歷史價值的無價之寶,說的是一座西周青銅鼎,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毛公鼎!毛公鼎鑄於西周晚期。它既不算大也不算重,之所以有名是因為鼎身所刻的銘文,其內壁四面和底部全都刻滿了銘文,總共近五百字之多,是目前為止發現的鼎中之最。記述了周王和鼎主人的對話,極具歷史和考古價值。

毛公鼎的身世更是一段傳奇故事,它在清代在陝西出土,後經多次轉手,在民間流傳近百年,抗戰時還幾乎被日本人搜去,最終由當時的故宮博物院所得到,在國民黨撤退時被帶來臺灣,成為臺北博物館之鎮館之寶。

製作精美的西周頌壺

臺北故宮藏有大量來自原北京故宮博物館收藏的歷朝歷代皇家搜羅來的稀世珍寶,古玩書畫等藝術品,多是給皇帝閑時賞玩解悶的。這些東西個頭不大方便運走,所以最珍貴值錢的東西都幾乎被悉數帶來臺灣。

接下來就是各種精美瓷器,歷朝歷代各大官窯燒制的頂級精品品種齊全,琳琅滿目,教人眼花繚亂,可惜我對此沒有多少研究也不會鑒賞。

古字畫作品也是臺北故宮的一大收藏亮點,但出於保護的原因,只能輪展,能看到哪一輻名作全憑機遇。如果有心者也可以追蹤他們網頁上發佈的消息,擇日前往觀賞。

這次見到一幅宋代宮廷畫家李唐的“灸艾圖”。

灸艾圖描寫當時的“走方醫”為病人用灸艾治病的情景,衣著破爛的郎中聚精會神在病人背部操作,病人慘呼叫痛,一老婦則用力將他按住..畫面趣怪詼諧,讓人忍俊不禁。

另一幅作品是唐代的“鬥牛圖”,描畫了兩頭牛相鬥的情形,動感十足。

此畫曾甚得乾隆皇帝的喜愛,他興之所至竟然隨手就在這幅千年古畫上題詩盖印,而且還提了兩次!詩也就業餘水準。到底這乾隆老兒是給這畫增了值,還是令其貶了值?見仁見智吧。

臺北故宮還藏有號稱天下第二及第三行書的兩幅書法,就是顏真卿“祭侄文稿”及蘇東坡“寒食帖”,但都沒有展出。可能有人會問,第一行書又是哪個?當然就是至今不知下落的王羲之“蘭亭序”了。

還有一幅位列鎮館寶的元代大師黃公望的畫作“富春山居圖”,這次也無緣得見。此畫曾遭火損後分作兩段,前段更名為“剩山圖”,現存浙江省博物館,是一物存兩岸的最著名例子。見不到真容,惟有在禮品店裏買了一張印刷品,店裏的小姐姐一再強調說,他們臺灣故宮所存的是該畫的大部分,而浙江博物館的只是小部分云云..

元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無用師卷(印刷品)

臺灣南北故宮巡禮一遭,猶如經歷一次華夏文化的洗禮和學習,雖有些東西一知半解但增廣見聞,受益良多。也領略到我華夏文明之輝煌燦爛,源遠流長,實應好好珍惜,代代傳承。臺灣政府在這方面一直做得很好,是應該在最後誇獎一句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fromNYtoNC 回复 悄悄话 不知嘉義还有个故宮南院,多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