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看唐朝要去日本奈良,盖因这座日本第一古都,当年是按照唐朝国都长安的模样规划建设的。奈良也是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而从这个源头继续上溯,就可一直追寻到华夏大地,穿越回到当年的那个盛唐。 我这次到奈良,除了看看这座曾经是缩水版的长安,更主要的,是想寻访一位故人,他就是唐朝高僧鉴真和尚。
记得上小学时,有一次随父亲登上广东肇庆市郊的鼎湖山。父亲告诉我,唐朝有个叫鉴真的和尚曾来过这里,他后来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最后死在了日本,很受日本人的敬重。父亲还告诉我在鼎湖山脚还有一座碑,纪念一个死在此地叫荣睿的日本僧人。一个中国和尚客死东瀛,而一个日本和尚却埋骨在华夏,好奇的我就这样记住了这个故事。之后也多次重游鼎湖山,每次都会想起这两个中日和尚的故事。后来有了更多的资讯来源,也就逐步了解了这段历史。这是一个人类为追求信仰,造福众生,所展现出的坚定信念和非凡毅力,以及恪守承诺的崇高品格的传奇故事。
佛教自中国东传日本后,至隋唐时期已开始兴盛起来。但由于佛经佛律来源参差不一,逐渐出现很多问题。公元733年,鉴于当时日本佛学戒律杂乱无章的情况,僧人荣睿,普照受命入唐寻访高僧前往日本传授戒律及弘法。他们打听到扬州大明寺鉴真大师并提出邀请,鉴真当时已是名满四方的高僧,很多弟子都不赞成他作此远行。但鉴真最终力排众议,应允东渡扶桑。
在那个年代,乘船渡海决非易事。因为各种原因,鉴真一行连续四次出行都未能成功。在第五次出海后遇上风浪迷失方向,船被漂到了海南岛,后辗转到了广东端州的鼎湖山寺庙落脚。在此期间荣睿不幸病故,葬于鼎湖山麓。鉴真悲痛之际向普照发誓:不至日本国,本愿不遂!公元 753 年,鉴真时年已 66 岁,双目几近失明,依然此志不渝开始第六次东渡,并终于成功登陆日本。鉴真抵达平成京,就是现在的奈良时,天皇亲自出迎。他之后向皇室人员及大批僧人主持受戒仪式及传授戒律,对律宗做出开创性贡献,被奉为律宗初祖。同时他还为日本带去中国的医药,建筑及书法等先进技术和文化,深得日本人的尊崇。鉴真在日九年后圆寂于奈良唐招提寺。
秋天的奈良色彩斑斓。奈良公园的小鹿憨态可掬,东大寺枯山水庭院禅意十足,还有红色的鸟居肃穆的神社,处处游人如织。我们在街上见到一张标着“平成京条坊图”的城市街道地图,方方正正的布局,皇宫位于中央,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分别以金龙白虎玄武朱雀命名,妥妥的唐风之最好印证。
可能和它的位置比较偏僻有关吧,奈良的众多的古迹中,唐招提寺并不算突出,对中国游客来说也不是个热门打卡地。正门在近郊的一条小街上,游人稀少。进得大门,见到一群前来参拜的日本妇女,个个和服素雅妆容整洁,登记后就有僧人把她们领入参拜内堂。
唐招提寺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迹,也是日本仅有的保存完好的仿唐建筑。鉴真大师初到奈良时入住东大寺,唐招提寺是在他亲自主持下设计建造的,完工后他就搬到这里,度过了自己的最后岁月。步入寺内庭院,但见古松岸立华盖婆娑,金堂静谧庄严幽深。正殿之内供着卢舍那佛,默默俯视这个凡尘浊世芸芸众生。寂静之中,时间也仿佛停止了...踏上那些鉴真曾无数次踏过的台阶,抚摸一下曾被大师无数次抚摸过的原木立柱,似乎瞬间穿越了千年的岁月..
参观完正殿,顺着旁边一条小道,通往开山堂,这是鉴真大师塑像之御庙,里面是一座他的等身塑像,是他圆寂后由他弟子为他所造的,被列为日本国宝。
离开了唐招提寺,坐在回程巴士上,看着窗外的秋景,我忽然想到另一个著名的唐朝和尚唐玄奘,他和鉴真,一个西行为了拜佛求经,一个东渡为了弘扬佛法。同样的信念同样地执着同样地坚毅同样地一往无前! 也同样地在经历千辛万苦之后终于取得了成功,他们对中华文化所做的贡献,完全可以位列中华历史伟人之列。
最后,可能很多人会问,鉴真为何要如此执着,致死不渝地一次又一次东渡日本弘法?据说是有件事深深打动了他。当时日本有位笃信佛教的王子给中国僧人赠送了一千件袈裟,每件都用丝线绣了以下四行字: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 寄诸佛子, 共结来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