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是个普通娃,琐碎事儿不少,对很多人来说可能都不算是事儿,但对我和女儿来说,这就是生活、是变化、是成长。
事件发生时间 3月/2025
2025年,3月8号到3月16号,是女儿大学生涯中的最后一个春假。儿子在做实习,回不来,我准备全身心地陪女儿一起共度这段美好亲密的独处时光。没想到女儿周六晚上回来后说,这个假期会很忙,需要赶作业,她已经安排好了:白天做作业,晚上打游戏!
好吧,看来我需要的就是做好后勤工作了。
第一天,女儿起来的时候已经将近中午了。吃完午饭,写了会儿作业,晚饭前便开始打游戏。
第二天仍旧是中午才起来,午饭后有事儿出去了一趟,回来便直接开启游戏模式。咦?说好的作业呢?当天晚上,女儿的好闺蜜过来小住几天,计划就都乱了......
还好,当闺蜜上网课时,女儿也在一旁赶作业。其中一个图形设计的程序作业,好几次叫我过去帮她调试(debug)。其实我完全不懂她用的程序语言,也不知道其中的设计原理,我能做的就是让女儿静下心来给我解释题意和程序功能。折腾了三天,我终于看到了结果,原来是一个带透视感的三维立体图:黑白相间的棋盘上,放着两个颜色、大小不同的球,改变光照的角度,棋盘和球体会产生明暗变化。
哇,我女儿厉害呀!竟然能编写出图像设计软件!来来来,做盆红烧肉犒劳一下!
春假很快就这样紧张而愉快地过去了。女儿3月16号周日下午返校,周一中午刚刚吃完饭,我清静了还不到24小时,就接到女儿的电话:“妈妈,我怎么开心不起来?”
什么?刚刚度完春假,在家里吃吃喝喝,和闺蜜玩玩乐乐,怎么一返校就闹不开心?才上了半天的课程,作业也没有这么急吧?虽然心里有些情绪波动,但我的语气还是很平和的:“哦?怎么不开心了?”
女儿:“其实这个问题我已经想了好几天了,但似乎越想越乱,所以还是决定跟你聊聊。你现在有时间吗?”
“当然!女儿的电话,妈妈永远都有时间!”我故作轻松地回答,可心里早就开始嘀咕——已经想了好几天了?那不正是春假期间,她在家的时候怎么不说?我怎么也没发现她有困扰的任何征兆......
于是母女俩开启了问答模式,大致了解了女儿目前的状况:
对于国标舞,本来我就觉得她在这上面花费了太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2023年5月初,要不是因为开车去参加比赛,往返旅程太累,也不至于出车祸。当时看她的兴致如此强烈,我不好说什么,没成想她现在自己按下暂停键,我不禁暗自高兴——天助我也!(女儿的大学生涯(10)--第一次车祸)
不过对于看淡学习成绩,我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关于看淡成绩,我并不是简单的不在乎成绩,我的原则是在自己认真、努力的学习情况下,还是得了B, 即使是得了 C,我都可以坦然接受。我不在乎成绩高低,但我还是非常在意学习态度的。”
女儿听了,静心思考片刻,承认自己由于看淡了成绩,最近拖延症的确是严重了,临近截止日期才匆忙赶作业,有时难免草草了事。不过女儿也挑战了我的观点:“怎么定义认真和努力的程度呢?”
我说:“对我来说,认真是心态,现在认真学习,将来认真工作,这是必须的,没有程度可言。而努力,最方便的衡量方法就是花了多少时间。我并不是要你们废寝忘食,以牺牲自己的身体健康为代价来努力,但我觉得起码得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目前的工作没有你们那么严格的截止日期,所以我努力的衡量标准是让老板和用户对我的程序结果满意。《7 Habits》书里讲到按原则生活,认真、努力的生活态度是我的原则之一,不会随易改变的。”
女儿听完,喃喃地说:“嗯,我可能找到为什么不开心了。因为看淡了考试成绩,我就没有像以前那么投入的学习了。学习态度不认真,内心里会觉得自己变差、变坏,也就对自己不那么满意了。 不满意自己,缺乏自豪感,当然也就高兴不起来了。”
我觉得女儿分析得挺有道理,连忙附和:“是呀,应该就是这个原因。记得你上11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你拿了两个100分,回家后兴奋地跟我说,社会学的100分,加上老师奖励的一袋糖,也远远不如物理的100分带给你的快乐多,因为你在物理上花了很多时间,能得到这个满分太不容易了。可见,不付出一定努力的成功并不一定让人很快乐,还是得认真对待生活。”
女儿一点就通,痛快地说:“嗯,我知道该怎么做啦!”接着,女儿又说:“不过,妈妈你刚才说要让老板和客户满意,但你以前不是经常说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吗?其实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努力看淡别人的评价。”
女儿太过自我的性格在我的心中早已根深蒂固,我总觉得她只在乎自己想要的,不怎么考虑别人的感受,所以脱口而出:“啊?你还在乎别人的评价?”
“当然啦!”女儿说:“除了你,我跟别人说话一直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惹他们不高兴。”
哇,真的没有想到,在这点上我竟然错看了我家女儿!
我说:“在乎还是不在乎,不能一概而论,凡事分阴阳吗!我觉得老板话还是应该认真对待的,毕竟他们掌控着我们的生杀大权,万一老板不高兴炒了我的鱿鱼,咱们可就没饭吃了。对于那些说风凉话,不关你一分钱利益的人,完全可以不必在乎他们的评论,权当耳旁风。当然,好的、善意的话可以照单全收。”
停顿一下我又赶紧补充说:“哦,反过来也一样,对于那些无关利益冲突的人,我们最好也是只说好话,不要随意指责,让他们不高兴。”咦?这样说来,我们好像是得需要小心翼翼地说话呀!
关于上面这段话,估计读者会产生很多异议,我顶着锅准备接砖。但无论如何,我都会遵循“冤家宜解不宜解”的原则。实在找不到什么好听的话,我会选择沉默,总比得罪人强吧。其实在这方面,我做得很不好,太喜欢好为人师了,不容易管住嘴啊!
女儿沉默了片刻后说:“妈妈,你知道吗?我以前特别羡慕你的生活,但现在我意识到,我们两个是不一样的人,我其实并不适合过你那样的生活,而应该过我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且也没有必要去刻意讨好别人,我需要的只是让自己满意就可以了。不过我觉得,如果我真的做到对自己满意了,别人应该也会对我满意了。”
女儿的这段话听起来比较绕,但我听懂了,于是附和说:“是的,我觉得是这个理,因为神在创造人的时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安放了道德良知,你也可以说是刻在基因里的。对自己满意也就意味着这个道德良知被满足,应该也算是符合人性了吧!” ……
大约十天后的一天,我主动联系女儿,询问她的状况。女儿轻快地说:“挺好的,上次聊天让我看清了努力方向,现在还挺有干劲的!”
哇!听着女儿轻松愉悦的声音,真的好开心呀!
后记:
这篇文章写得很费劲,因为我和女儿聊了整整三个小时,期间到底都说了些什么,怎么说的,我也记不清了,只好按照自己的逻辑思维模式将零碎的记忆编纂成文,目的就是为了记录两个我觉得对女儿来说非常重要的成长点:
对于女儿提到的“我以前特别想过你那样的生活”,我后来又细想了一下,她其实并不是想要复制我这样的生活方式,她要的是我这样的生活状态——放松、愉悦、充实、自足...... 想要达到这样的状态,我们需要去体会自己的内心感受,遵从自己的真实意愿,做那些能够让自己放松、愉悦、充实、自足的事,才有可能过上“让自己满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