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博客里翻出一篇旧文发在公众号里,《与儿子斗法!Lose-Lose开始,Win-Win结束》,朋友看了,希望我多分享这种具体事件,于是有了这篇,也是跟儿子发脾气,但这次我没有道歉。
应该是2018年早春,儿子就要14岁了。那天挺冷,忘了为什么,我计划到院子里收树叶。女儿有花旗兵训练,只能希望儿子帮我了。
产生这个希望是因为秋天孩子帮我收树叶时干得挺开心的,[
阅读全文]

关于佛教,我的接触比较少,第一次比较全面的了解是2017年年底看印度的电视连续剧《佛陀》,当时感触蛮深的。这是第二次。
《正见》是关于佛教的扫盲书,通俗易懂,结构简单,还有点小幽默。作者是宗萨·蒋扬钦哲·仁泼切,出生、成长于不丹,英文名字是DzongsarJamyangKhyentseRinpoche。这本书是从英文版翻译过来的,着重讲了四真谛,也称四真理、四法印、四见[
阅读全文]

2018年夏天,女儿陪我和我姐姐看学校:《大学扫盲-陪女儿看学校》
2019年夏天,我陪女儿看学校:《尘埃落定-陪女儿看学校(2)》
尽管自诩是羊妈,可注意力从来没有从羊身上挪开。随着孩子长大,我也不自觉的准备将来。学校定了,开始考虑文书。分享一下我对写文书的认知:
文书要体现出孩子的成长。成长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熟能生巧,更多的是思想层面上[
阅读全文]
Whatisthepointofacollegeessay?FromwhatIgatheredaftertalkingtoadmissionofficersandcounselors,acollegeessayshouldexplainwhoyouareandshowoffyourstrengths.Thatwasmyfirstproblem.I’mnotgoodatshowingoff.Myfirstessayturnedintoaverygenericsportsessay,withthewhole,“IworkedsohardtoclimbuptowhereIwas”spiel.Iwasn’thappywithit.Afterwritingandponderingovercountlessdrafts,itwasclearthatIdi...[
阅读全文]

现在一提起保险,大家就觉得是推销、骗人,感觉这个行业已经被毁了......
2000年首次接触人寿保险,是朋友舅舅推荐的VUL。老公用Excel算了几个晚上,结论是不合算。他拿自己的数据和朋友舅舅探讨,发现对方并没有完全了解、理解这个产品。从那以后我一直很抵触VUL,以及当时刚刚出来不久的IUL,其实更不喜欢的是上下线的传销经营模式。不过感谢朋友舅舅,给我们种下[
阅读全文]

最初是因为两孩子有季节性花粉过敏,听说每天吃点当地农场未经加工的蜂蜜,时间久了就能适应花粉,不再过敏。
我不大喜欢纯蜂蜜水,早听说柠檬可以美白,于是每天早晨,我都做一杯柠檬蜂蜜水,和俩娃分享。
后来又有朋友告诉我,如果在柠檬蜂蜜水里加点盐,对咳嗽有非常好的预防和治愈效果,于是演变成现在的柠檬蜂蜜淡盐水,每天早上空腹喝,前前后后有[
阅读全文]

秋凉了,菜地里的青西红柿还不少。摘进来,放屋里。几天后,有的红了,有的仍是湛清碧绿。
多年以前吃过美国朋友做的青西红柿酱,非常喜欢。问了做法,可能没有掌握要点,自己做了很难吃......今年青西红柿比较多,年纪大了又变得更吝啬惜物,于是蠢蠢欲动。调出记忆深处的一丝印象,加上自己的想法试做了一次,结果大受儿子欢迎,这次多做些。
材料:
青[
阅读全文]

群里讨论民族英雄,让我想起YouTube上王东岳的系列讲座。
先生讲述,由于中西方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造就不同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不同的文字表达,生成不同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导致不一样的社会形态和价值观。分享一下我看了王东岳的视频以后,有关东西文化的认知和感受。如果觉得我下结论太仓促,可以自己去看视频系列:https://youtu.be/fNMCFb8EvOE
东方文化
地理[
阅读全文]

朋友推荐,听了一次有关美国大学资助申请的介绍,觉得很受益。只言片语记录了一些。
刚刚读完了《WhatSchoolCouldBe》,美国每年花在教育上的经费逐年增长,1970~2008,增长180%,但各科成绩基本没变。大学学费更是逐年增加,1997~2017,增长200%。
以纽约州立大学UAlbany,为例,目前上大学的花费是:
州内学生:一年$25,888;(学费~$9550,住宿~$1[
阅读全文]
课堂上,教授讲授经济学:
"何谓第一产业?喂牛,养羊。
何谓第二产业?杀牛,宰羊。
何谓第三产业?吃牛肉,喝羊汤。"有学生问:"那么,文化产业呢?"教授眼睛一亮:"问得好!不愧是俺的好学生。"然后回答:"所谓文化产业,就是吹牛皮,出羊相!"[
阅读全文]